作者:明山才子 2016年4月24日上午9時,我們一行四人乘車從洺關出發,從黃粱夢站上高速,沿京珠高速直行。此時天氣晴朗,麥海起伏,心情舒暢。過馬頭、磁縣后,約半小時后到鄴城高速口下車,上了漳河大堤,兩邊楊樹成行,筆直迎客。五分鐘路程就到了臨漳縣鄴鎮三臺村。 臨漳古時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直到現在。臨漳縣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銅雀三臺遺址公園在三臺村村西,漳河北邊。現在漳河已無水,河內群眾種著小麥、蔬菜等。主要原因是上游修了岳城水庫。據說到了夏季水會下來。 很快,我們進入了銅雀三臺遺址公園。院內是廣場,青磚鋪地。高達九米五的花崗巖曹操石像在迎接我們。 曹公左手握劍,目視前方。此像加上底座有三丈多高。旁邊是鄴城遺址碑,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往前走會看到二層樓。上面為文昌閣,有文昌星彩繪塑像。下面為圓拱門,門兩側有副對聯: 登千古高臺猶憶魏武雄風建安詩篇, 臨六朝都邑似見戎馬爭鋒帝京繁華。 內側門聯: 令諸侯征南戰北創曹魏霸業, 聚群英吟詩作賦興建安雄風。 雖不合聯律,但意思明了。門上方書寫“三臺勝景”四個鎏金大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進門后會看到有青磚臺階直通上邊大門。旁邊有臨漳縣文物局制的金鳳臺說明:原名,金虎臺由曹操始建于建安18年(213年),位于鄴城西部,當時有金虎、銅雀、冰井三臺。曹魏時期此臺高八丈,臺上有135間房。后為避后趙建武帝石虎之諱而改為金鳳臺。以后由于戰爭頻繁,漳河泛濫,三臺殘破。冰井臺全部,銅雀臺大部被淹,唯有金鳳臺魏然留存。后人多將金鳳臺誤認為銅雀臺,沿襲至今。 左側為轉軍洞,里面漆黑,從此洞進曲折行走,幾十米后,從西洞口出。此為曹操練兵所用,曹操可稱為我國地道戰之鼻祖。再左側有幾個古石碑,字跡不清。還有兩個石人,佩劍而立,像是衛兵。右側為千年古槐樹,神采奕奕。拾階而上,踏著古磚,看到一個小門,過門后看到一個院子,西屋為建安七子和蔡文姬彩色塑像,并排而立,栩栩如生。門楣上書寫著“建安風骨”四個金色大字。兩邊木牌上是一幅長聯: 上聯:千古唱雄風看魏武揮鞭會孟津戰官渡鏖赤壁征烏桓都定中原歌不盡銅雀春深烈士壯心; 下聯:萬載銘詩壇有建安七子詠七哀抒飲馬贈從弟寄室思駕出北廓誰寫得黎陽霄殷萁豆絕章。 意義深刻,耐人尋味。我在門前攝影留念。北房左房為三臺遺址簡介及古文物藏室,中為魏王曹操廟宇,里面有曹操塑像,兩旁列著衛士。門上面寫著“天下歸心”四個大字。 金鳳臺東側有幾顆槐樹,槐花盛開,綠樹白花挺美。北側應為銅雀臺遺址,現在光光如也,唯有一顆大槐樹蒼勁有力,歷經千年,看世事滄桑,風云變遷,現在依然開花。外面是圍墻,與百姓田園隔開。后我們沿著小道返回。看到凸臺高于地面有好幾丈,古代全部為土與白灰攪拌,層層壓實建成。現在還能看到白灰痕跡。 我通過轉兵洞走到西面洞外,豁然開朗。回首而望,巍峨的三臺遺址就在眼前,古臺翠樹,頓時感到親切。(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隨后我們離開三臺遺址公園到鄴城博物館。開車走了10分鐘到達鄴城博物館。鄴城博物館館址位于鄴城遺址北側,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香菜營顯王村村北。這是依據《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實施的一項文化工程。 博物館采用漢代建筑風格,占地65畝,建筑面積5228平方米。我們在門前留影,隨后進門后,看到一個大廣場。兩側為六朝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長方墻,內容我們沒有細看。再往兩側為水塘,上面睡蓮開著朵朵白色小花,似乎在迎接我們。再往前走就看到博物館,為二層建筑。全部為青磚白縫,有三道朱門,中門開著其他兩門緊閉。門上有副對聯: 上聯:一館納滄桑,有六代繁華,三國錦繡; 下聯:千年昭霸業,看鄴城夢遠,漳水春深。 黃板藍字,內容深厚。隨后進博物館,首先看到鄴城平面復原沙盤圖。鄴城采取新的布局方法,以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把城內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中央在南北軸線上建宮城。大朝所在的主要宮殿位于宮城的中央。大朝的東側為處理日常政務的常朝,西側為禁苑銅雀園。在東西大道以南部分亦建若干衙署,其余則為居民的住宅區。 在住宅區中央,也就是全城的南北中軸線的南段,又辟一條干道,與上述東西大道成丁字形交匯于宮城正門之前。鄴城雖小,存在時間也短,卻遠承西周觀念,下開各代之風,起了繼絕拓新的重大作用。此后南朝的建康、魏晉和北魏的洛陽以及隋唐長安的都城規劃,基本上都沿用了這個方式并有所發展。 接著我們又一樓展廳看銅雀三臺模型,三臺有二橋相連。由此想到了杜牧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后我們又看了官渡之戰場面模型,建安七子蔡文姬等模型,以及六朝簡介。不再一一詳說。二樓主要是佛像。博物館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其中一個墓葬石門是首次見到,據說從漳河淤泥中挖出,保存完好。 12點鐘我們走出博物館,與趙書記分別。后到臨漳縣城與同學聚餐。下午2點我們一行返回。這次活動我們開闊了眼界,增加了印象,了解到很多書本上看不到的知識,感觸很深。吟詩一首留念: 看罷三臺又鄴城,風云激蕩入吾胸。 繁華往事隨漳水,遺址留痕矗柏松。 銅雀高飛到何處,古都藏匿入深層。 徘徊此處心難靜,默默成篇望碧空。 (中華新韻) 注:原鄴城據說被漳河掩埋在幾米土下。 編輯:曲梁鯤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