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中有麻料脫膠工序的專門紀錄:“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其意是把麻纖維放在清水池里,令其發酵,纖維中的膠質脫掉,以便紡績成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紡織技術已大大提高。苧麻的織造水平在西漢達到非常高的水平,精細程度與西漢馬王堆出土的最著名的素紗蟬衣可以媲美。 “絺(chi)、綌(xi)”,即夏布,夏布,顧名思義適合是夏天衣著,也是我們常說的麻布,不過精確的說法是,一種以苧麻為原料而編織的平紋布,這種看似平常的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古便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因常用于夏季衣著,涼爽適人,又俗稱夏布、夏物。 夏布是紡織品里的活化石,是最古老的布料。據史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冕,下訖草服。”
春、秋兩季收獲的苧麻,要經過浸麻、剝麻、漂洗、績紗、成線、絞團、梳麻、上漿、紡織等多道手工工序,才可得夏布一匹。整個織造過程中,由于苧麻原料的膠質厚重,成麻不規則,所以每道工序只可采用手工方式,不能以機器替代,這導致了夏布在工業科技發達的當下,仍舊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批量生產。但也正因如此,夏布才更加彌足珍貴。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 夏布的原料是苧麻,也稱白葉苧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自古便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織布。神農譽麻,史稱“富貴絲”,而西方國家稱它為'中國草',日本人則喜歡稱呼它為'南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