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獸葡萄鏡 1980年出土于漢中市西鄉(xiāng)縣,圓形,直徑21.3厘米, 一周輪脊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qū)。伏獸鈕,伏獸形體較為豐腴,肢體結構明顯,肢爪勁健,背脊高聳,眼目犀利,造型巧致,顯得矯健、靈敏。身披繁密華麗的鬃毛,工藝精湛,風格富麗華美。腹下穿孔,內區(qū)八只海獸姿態(tài)各異,或駐足或匍匐或就地打滾仰面朝上或戲耍打鬧。 瑞獸皆浮雕感很強,刻畫細膩,形體豐腴,四肢矯健,鬃毛纖毫畢現(xiàn),神態(tài)刻畫細膩傳神,目光炯炯有神,構圖變化多端,極富動感。外區(qū)隱約一圈細輪脊,周圍葡萄果實葉蔓纏繞,表現(xiàn)出一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田園風光情景;數只走獸和飛鳥掩映在葡萄枝蔓葉實之中,瑞獸豐滿靈動,雀鳥翎羽飄逸,翱翔盤旋,姿態(tài)嫻雅,更顯婀娜多姿,果實堆砌,枝條漫卷,花葉鋪陳,充滿生命力的葡萄枝蔓葉實顯示出優(yōu)雅秀巧之美,契合了盛世時期的審美風格。 唐代銅鏡是中國古代銅鏡史上的第三個高峰,而海獸葡萄鏡的出現(xiàn)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高峰時期,是銅鏡鑄造技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海獸葡萄鏡是最早將高浮雕藝術使用在銅鏡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觀賞性。 海獸葡萄鏡是唐代的物品。一般最小的有幾厘米的,最大的大概齊有三十多厘米的,不過十五厘米以上的,就算較少的,比較高檔的了。 銅鏡是我國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裝整容的實用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各朝各代均有制作。到了水銀鏡問世以后,逐漸停止了制作。人們喜愛銅鏡,不但因它光面能照影,而背面的構思主題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古代銅鏡上有的紋飾的寓意與配置,至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謎,如戰(zhàn)國山字紋鏡,漢代的規(guī)矩紋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海獸葡萄鏡還被中外的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唐代馬的藝術形象十分豐富,銅鏡上的海馬形象“似馬非馬”,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受了漢代“天馬”神話傳說的影響。 這類銅鏡在宋代的《博古圖錄》上稱“海馬葡萄鏡”。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鑒》上則稱之為“海獸葡萄鏡”。另外還有的稱為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等名。但“海馬”、“海獸”名稱的使用還是較為普遍。 “海馬”、“海獸”的稱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釋,究為何種動物,至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早年德國有位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植物Haoma,后轉化變?yōu)椤昂qR”。還有人認為“海馬”是海外的馬。 古傳中國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驄”,則有的學者認為“海馬”便是這種“青海之馬”的簡稱。顯然,這些是人們的推測。清代人注意到了銅鏡上的獸“似馬非馬”,故稱之為“海獸”。 關于獸與葡萄的組合,有學者認為它來源于古代的波斯或希臘羅馬。其實,從漢代張騫通西域后,我國就開始了葡萄的種植。在當時的絲織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紋飾。唐代的繁榮發(fā)展,在銅鏡上飾葡萄紋飾也就不足為奇。 真子飛霜紋銅鏡 唐,1984年西安市韓森寨出土。葵花形,直徑30厘米。 龜鈕,素緣,荷葉紋鈕座。鈕上方飾云繞山巒及太陽紋。鈕下方飾水池,池中 荷葉挺梗而出水面,形成鈕座。鈕左飾一片竹林,林前端坐一人,頭戴三楞冠做彈 琴狀,前有小幾,幾上置香爐等物。鈕右一鸞鳳,聞琴起舞,其上有樹兩棵。外區(qū) 有銘帶為“鳳凰雙鏡南金裝,陰陽名為配,日月恒相會,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 ,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鏡銘之意為夸贊銅鏡鑄制精美,同時表白 了真摯的愛情。首句“鳳凰雙鏡”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這種銅鏡在當時應該是兩兩 成對的。 從真子飛霜鏡表現(xiàn)的祥云、飛鶴、仙人等紋樣看,描繪的內容,當是在民間流 傳較廣的傳說故事。“真子”即是輿孝子的簡稱,飛霜當是古琴曲調十二操之一“ 履霜操”的別稱,紋飾內容是尹伯奇放逐于野的喻意。真子飛霜鏡是唐鏡中多見的 題材之一,曾見于不少著錄。日本學者多稱為“伯牙彈琴鏡”。 仙人騎龍騎獅紋菱花鏡 1972年出土于西安市,菱花形,直徑25.5厘米。 半球形圓鈕,素緣。鏡背以云紋和花枝紋襯地,飾浮雕四仙人騎在青龍與獅 子背上,兩兩相對,飛騰于空中,外區(qū)飾鳳及仙人紋。仙人所騎的就是唐代流行的 走龍,,與道教有很明顯的聯(lián)系。 唐代是我國及漢代之后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無論是從它的經濟規(guī)模、 軍事實力,還是從它的外交影響、文化傳播來說,唐代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都是首 屈一指的。規(guī)模宏大的長安城,綿延萬里的疆土,流傳下來的萬余首詩歌,八荒來 服、四海無波的外交,七世紀至九世紀之間的大唐帝國,像一塊磁鐵一樣,牢牢地 吸引著文明世界的注意力。強大的國力造就了燦爛的文化,燦爛的文化促進了手工 業(yè)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在一枚枚小小的銅鏡上得到了集中地體現(xiàn)。 從東漢末年起,中國進入了少數民族南遷和軍閥混戰(zhàn)的動蕩時期。大分裂與民 族大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但卻未給銅鏡帶來巨大的發(fā)展,由于戰(zhàn)亂導致人民 流離失所和統(tǒng)治者無暇顧及,使銅鏡進入了因循守舊的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六朝期間銅 鏡鮮有精品出現(xiàn)。在經歷了隋和唐初幾十年的準備之后,到高宗時,銅鏡氣象日新 ,逐漸形成了唐代銅鏡自己的風格。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隨著社會整體欣欣向榮局 面的出現(xiàn),銅鏡鑄造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唐代銅鏡的形式,沖破了幾千年來傳統(tǒng)的圓形模式,出現(xiàn)了菱花形、葵花形、 方亞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鏡式;鏡鈕雖多以圓形為主,但亦有獸形鈕、龜形鈕、花 形鈕等;紋飾的內容豐富多彩,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神仙故事都鑄于鏡背; 紋飾的布局也不再限制與內外兩區(qū),出現(xiàn)了跨區(qū)、整體高浮雕等多種方法;鑄造技 法上出現(xiàn)了鍍金、貼銀、金銀平脫、螺鈿和寶石鑲嵌燈特種新工藝。 四鸞菱花鏡 唐代銅鏡的裝飾花紋有十一種之多1:(1)四神十二生肖鏡;(2)瑞獸鏡; (3)瑞獸葡萄鏡;(4)瑞獸鸞鳥鏡;(5)花鳥鏡;(6)瑞華鏡;(7)神仙人物 故事鏡;(8)盤龍鏡;(9)八卦鏡;(10)萬字鏡;(11)特種工藝鏡。這是十 一類紋飾以時間順序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隋至高宗初)主要有:a、瑞獸 葡萄鏡,亦稱海馬葡萄鏡,主要裝飾為葡萄紋,間飾海獸,有的鏡背用圓圈分出內 外區(qū),葡萄枝蔓由內區(qū)向外區(qū)伸展稱“過架葡萄”,典型的瑞獸葡萄鏡為獸鈕;b、 瑞獸鏡,取材于云龍、龍虎、狻猊、嘉禾等,龍紋多單體蟠曲,勁健有力;c、四神 十二生肖鏡,四神為漢代以來傳統(tǒng)題材。中期(高宗武后至德宗)主要以花鳥鏡、 鸞鳥鏡、瑞花鏡、人物鏡、盤龍鏡為主,其中:a、花鳥鏡裝飾花紋為鳥雀或花枝, 雀繞花枝的多菱形,雙鳥銜綬的多葵花形;b、瑞花鏡,亦稱寶花鏡,主要用團花、 花枝、寶相花等作裝飾,有的為團花6朵,有的則環(huán)枝8朵;c、人物鏡,其紋飾題材 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社會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飛霜,王子喬吹笙、伯牙 彈琴、孔子問榮啟期等,亦有現(xiàn)實中的人物,如打馬毬圖,狩獵圖等。晚期(德宗 至晚唐)主要有八卦鏡,萬字鏡等。 唐代銅鏡的紋飾布局主要有五種2:(1)對稱式,大多為相似對稱,主要用于 花鳥鏡、人物鏡、瑞獸鏡等;(2)散點式,常用于瑞花鏡,如團花、折枝花;(3 )單獨式,多見于盤龍紋、鸞鳥鏡、和萬字鏡;(4)旋轉式,如纏枝花,狩獵圖、 打馬毬圖;(5)滿花式,主要為瑞屬葡萄鏡。此外人物故事鏡多采用繪畫是構圖。 唐代的特種工藝鏡主要有:(1)金銀平脫鏡,利用金銀片的延展性,將金銀錘 打成極薄的薄片,修剪出各種形狀,鏨出各種花紋,然后用其粘合在鏡背之上,再 經反復涂漆、拋光等多種工序,是金銀片與銅鏡完美結合。(2)螺鈿鏡,用貝、蚌 殼薄片經細細剪裁,再剔刻出各種圖形,用漆粘合在鏡背上,經反復拋光打磨,使 表面異常光潔俊秀。螺鈿用材,除貝、蚌殼外,亦有綠色孔雀石,黃色玳瑁,紅色 琥珀等,更顯得異彩紛呈3。此外還有銀殼鏡,錯金銀鏡,鉛花鏡,鎏金鏡等。 八卦十二生肖紋鏡 唐 1987年11月西安市東郊唐墓出土。方形,邊長15厘米。 半球形圓鈕,素緣。繞鈕飾四神八卦紋,以方棱相隔飾十二生肖紋。其外為篆 書銘文帶,其有銘文24字。 唐代的銅鏡之所以美侖美奐,光彩奪目,在它背后有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大唐帝國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國家,由于統(tǒng)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數民族的血統(tǒng),使 得他能對境內各民族采取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大唐開放、大度、沉穩(wěn)的形象,反映在 銅鏡上則是眾多形狀各異的葵花、菱花、亞字鏡的誕生,盛開的花朵仿佛是大唐蒸 蒸日上的新氣象。 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將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jié),規(guī)定十日王公大臣 要獻鏡及綬帶而皇帝也要向四品以上達官貴人賜鏡等。“(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 上以降誕日,宴百僚于花萼樓,二百僚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王公以下獻鏡 及承露囊”“(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jié)百官獻賀,賜四品 以上金鏡等5”。既然是百官朝賀的貢鏡和天子賜予的御鏡,定非等閑之物,做工當 是非常精致的,。這從貞觀年間太宗賜與高季輔的金背鏡也可看出。由于有了統(tǒng)治 者的需要,銅鏡的鑄造技術突飛猛進,出現(xiàn)各種特種工藝鏡就不足為奇了。 大唐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即是唐詩,在經歷了漢樂府和 六朝駢文以后,唐朝出現(xiàn)了五言、七言的壓韻詩體,為銅鏡的銘文帶來了新的生機 。唐代銘文詞藻華麗﹑對偶工整,為表達同一主題,運用了豐富的詞藻,四言、五言 、七言,長短句,幾乎沒有雷同的句子 ,很多是對唐詩的借鑒。如“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 膽,特是自明心”“初成照膽鏡,遙憶畫眉人.舞鳳歸林近,盤龍渡海深……只應老為 客,孤鳴復幾春。6”此外唐詩中還有大量吟詠銅鏡的詩歌,如玄宗《千秋節(jié)賜鏡》“ 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 韋應物《感鏡》“鑄鏡廣陵市,菱花匣中發(fā)。”白居易《感鏡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7正是由于唐詩的繁榮為銘文帶來了豐富的素材, 一方面唐詩與紋飾題材和諧的配合,另一方面銘文本身就是裝飾的一部分。 雙鸞雙獸紋鏡 繁復多樣的唐鏡紋飾,也是多方面造成的: 佛教自從漢代傳入我國以來,到唐代時已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發(fā)展了,雖然歷 史上曾經發(fā)生過多起毀佛滅佛事件,但比不過為對佛教產生太大的影響,到唐代時 佛教已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唐朝皇帝也崇信佛教 ,先后有八位皇帝前往法門寺迎取佛骨舍利,武則天更是希望借佛教而革唐的命。 道教在唐代也備受重視,統(tǒng)治者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故認同姓的道教教主李耳為 始祖,追封其為“太上玄元皇帝”,還在各地大力興建老君廟、太上玄元皇帝宮, 并將《老子》、《列子》、《莊子》等道教典籍作為教科書,考核以及第對待,稱 道舉,授官職8。正是由于佛道的大倡而導致神仙思想的流行,銅鏡紋飾中出現(xiàn)了大 量的宗教題材。如佛教色彩濃厚的卍字鏡,梵文意為“吉神之所集”,佛教認為它 是釋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武后長壽二年規(guī)定讀“wan”字;婆羅樹鏡,婆羅 樹是佛教的圣樹,佛經說釋迦牟尼誕生于樹下,又涅槃于林中,它在銅鏡中表現(xiàn)的 是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道家題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鏡,“八卦”亦呈經卦,是《周 易》中八種基本的圖形。唐時銅鏡常飾以八卦紋,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 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紋樣。此外還有童子玩蓮鏡(沈從文先生認為這是根據《蓮花太 子經》制作的10)、四葉佛像八鳳鏡、王子喬吹笙鏡等一些佛道色彩紋飾的銅鏡。 唐代的對外交往同樣豐富了銅鏡的素材,唐帝國憑借強大的國力而使四方臣 服,其影響更是遠播波斯、大秦等國,故在銅鏡的紋飾中反映出了異域的風格。馬 毬本是波斯的運動,唐時傳入我國,并很快流行,唐朝皇帝很多都是馬毬高手,銅 鏡中出現(xiàn)的一類打馬毬鏡,生動地描繪出了打馬毬時的場面。11唐代銅鏡上的連珠 紋和對獸紋,在波斯薩珊朝的金銀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發(fā)現(xiàn)的紋錦中早已出現(xiàn) 過;同時在薩珊朝的銀盤、銀幣上也發(fā)現(xiàn)了和唐鏡中寶相花十分相似的圖案,可見 這都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結果。 由于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較快,從而影響到人們審美情趣的改變。唐鏡 的紋飾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瑞獸鏡、花鳥鏡,在一面鏡背上完整的構筑出瑞獸、花鳥、 蝴蝶、蜜蜂、游魚等,代表了人們祈求安定祥和的心理和包容、開放、樂觀的自然 審美情趣。如寶相花鏡,鈕周飾六朵孕子荷花,花瓣簇擁著蓮瓣,其間蕊珠成環(huán), 代表了人們多子多孫的祈求,這與當時的國力昌盛和社會的安定太平十分不開的。 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高峰,在很多地方都是后世所無法超越 的,大唐文化遠播海外,中國人被稱為“唐人”,唐代的銅鏡是這一時期文化繁榮 、經濟昌盛的集中體現(xiàn)。它的藝術風格影響深遠,很多工藝都為后世所沿用。 小簇花八瓣紋鏡 唐 唐代銅鏡在造型上突破了漢式鏡,創(chuàng)造出各種花鏡,如葵花鏡、菱花鏡、方 亞形鏡等等。圖案除了傳統(tǒng)的瑞獸、鳥獸、畫像、銘文等紋飾外,還增加了表現(xiàn)西 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打馬球紋等等。唐代銅鏡的紋飾和總體布局 ,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規(guī)范。銅鏡的構圖雖然還是環(huán)繞式和對稱式的表現(xiàn)手法,但 是布局清新明朗,流暢華麗,自由活潑,特別是高浮雕技法,生氣充沛,柔美自然。 天馬鸞鳳紋銅鏡 唐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 ,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制作精良,形態(tài)美觀, 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鏡以秦為較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 。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于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 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 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批量鑄鏡雖然開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 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后朝,所以現(xiàn)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 是漢朝的產物。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 新的發(fā)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 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xù)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chuàng)造了菱花式 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 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并出現(xiàn)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 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 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 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 代銅鏡的傳統(tǒng),又有了新的創(chuàng)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 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xiàn)的新形式、新題材、 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 、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xiàn)出濃郁“盛唐氣象”。 雙鸞月宮葵花鏡 唐 商州市商州區(qū)出土 隋朝青銅仁壽紋鏡(局部特寫) 銅鏡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鏡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們引喻出許多 社會功能,成為古人墓葬的隨葬品。由于銅鏡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壓邪作 用,再加上古代「視死如生」和「諸養(yǎng)生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把生活密切 的銅鏡同葬,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xù)使用。 浙江臨安五代時期的墓中便有發(fā)現(xiàn)于前后墓室屋頂暗窗中置銅鏡的。另外,在 《漢書·霍光傳》霍光死后所用「東園濕明」下注釋曰:「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 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尸上,大斂并蓋之。」亦說明了古人以銅 鏡隨葬的習俗。 銅鏡不但成為古代貴族墓葬中最常見的隨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內也常有發(fā) 現(xiàn)。當然,王公貴族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紋飾精美的大尺寸銅鏡,而一般的平 民百姓使用的銅鏡尺寸較小,紋飾屬于普通常見的品種。 今天,現(xiàn)代考古學根據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銅鏡紋飾的不同時代特征,為 墓葬的斷代提供重要的依據,因此銅鏡又成為考古斷代的標識。 銅鏡也是愛情婚姻的信物,成為「花好月圓」的象征,「破鏡重圓」的故事就 是最好的說明。銅鏡大多是圓的,圓形在中國古代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也象 征愛情婚姻的美滿。因此在古代,銅鏡就常用作愛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妝之一,如 雙鳳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鸞鳳葡萄鏡等。唐鏡中的許多銘文就表達了男女相悅之 情。 另外,古書中提到的「山雞舞鏡」(《異苑》)、「化鵲捎信到夫前」(《神 異經》)等故事,都與愛情有關,更成為許多詩文常愛運用的題材。這些美麗或凄 然的故事,既表現(xiàn)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說明了銅鏡作為信物,其傳承與紋飾內容 是淵源有自的。考古發(fā)掘中也曾見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銅鏡的實例。 四神十二生肖紋鏡 1952年出土于西安市,圓形,直徑16.4厘米。 半球形圓鈕,內區(qū)飾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紋,其外一周分十二格, 分飾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外有 鋸齒紋一周。素緣。這種四神十二生肖紋是隋代銅鏡典型紋飾。 四神十二生肖的組合在隋唐時期一種具有明顯象征意義的組合方式,比如十二 生肖均朝向順時針方向,呈按順序跟進之狀,表現(xiàn)出明確的時空循環(huán)往復的含義; 而四神所代表的四個方位與十二生肖所代表的十二地支的方位相配套。 隋朝青銅仁壽紋鏡 1978年出土于永壽縣,圓形,直徑24厘米 圓鈕,雙線八角形鈕座,鈕座角內飾云紋和章紋。八角紋突出的雙直線紋將鏡面分八部分,分別飾“東王公”、“西王母”、“四神”和神獸。鏡背的外區(qū)有一周銘文:“淮南起照,仁壽傳名,不斟表,熔金勒成,時雍炎晉,節(jié)茂朱明,愛摸徹,用擬流清,光無虧滿,葉不枯榮,圖形覽質,千載為貞”。其中“仁壽”兩字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而“淮南起照,仁壽傳名”是指隋文帝楊堅在淮南發(fā)布準備討伐陳后主的征戰(zhàn)檄文,開始了統(tǒng)一的歷史。銘文之外飾十二生肖、朱雀、玄武紋飾一周。此鏡體大,紋飾內容豐富,是“仁壽”字紋鏡中珍品。 蟠龍紋銅鏡 唐 雙鳳紋鎏金大銀盤 唐 1962年西安北郊坑底村(大明宮西夾墻外)出土,高2厘米、直徑55厘米, 此銀盤形體相當之大。圓形、寬邊、六曲淺腹。盤心飾一對飛翔的鳳凰,空間填以寶相花圖案。盤腹分六瓣,每瓣中飾寶相花一簇,邊上飾兩鳥銜蝶(或花)六對,與六簇寶相花相互間隔。紋飾皆鎏金。盤底背面有刻文兩行:“浙東督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大中大夫越東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裴肅進”,共36字。 雙鳳紋鎏金大銀盤(細節(jié)放大圖) 這件銀盤是唐德宗李適的重臣裴肅進獻的禮物之一。而這個巨大銀盤的出土地點非常耐人尋味,未央區(qū)的坑底村就在大明宮西夾墻的外面,而唐德宗時期發(fā)生了著名的涇原兵變,也許這件銀盤就是兵變士兵在洗劫大明宮之后帶了出來,但在出宮之時由于不便攜帶丟棄在這里了。 鎏金 是古代金工傳統(tǒng)工藝之一,是將黃金溶在水銀之中,形成金泥,涂在銅器或銀器的表面,然后加溫,使水銀揮發(fā)。金子就附著于器物的表面。這是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工藝。 其工藝流程大體分5個步驟: ①做“金棍”,將銅棍前端錘扁,略翹起。打磨光滑,抹上熱酸梅湯后沾滿水銀,晾干; ②煞金,將黃金碎片放入水銀之中,加熱熔解;隨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濃稠的黃金和水銀的混合物――金泥; ③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濃硝酸(古時以鹽、礬等量混合液代替),將其涂在銅器上;用細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勻; ④開金,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鐵絲籠內,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烘烤,讓水銀蒸發(fā),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 ⑤壓光,用瑪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壓子,在鍍金面上反復磨壓,以使鍍金光亮耐久。二里頭文化三期所出銅刀刀背細紋間見有鎏金痕跡,可能是我國最早的鎏金實物。到戰(zhàn)國時期,鎏金工藝比較成熟,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墓所出鎏金銅獸為其代表。以后歷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的美感。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方法一:請點擊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發(fā)送給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們的資訊,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賬號并關注我們---------古董文物鑒定、拍賣、交易、征集(香港、大陸歐美等全球拍賣)金牌藝術品經紀人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郵箱:2833932996@qq.com本站微信公眾平臺歡迎您的關注 傳承中華文化,開發(fā)歷史價值微信訂閱號:wxgzh0501名稱:馬春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