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先生救災回來后,我就變成了一堆廢柴,人變懶了不說,情緒也變得很糟糕。這幾天我在反思到底是怎么了?得出的結論是:被內心的完美主義俘虜了。 大家搬好小馬扎,吃個瓜,看個強迫癥小視頻娛樂一下先:↓↓↓ 迄今,心理學上將完美主義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健康的、適應的)和“消極完美主義”(不適應的、神經質的),而我們通常談論的即時這種“消極完美主義”: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說人話就是:因對生活中失敗的無法掌控、無法調節而形成的對失敗的畏懼。 為什么會存在完美主義?↓↓↓ 答案是:內心的貪婪 一個完美主義者,通常是個野心勃勃的家伙,但是又是處理不好內心的貪。完美主義者常常對事物有著很高的期望,對自身有諸多的不滿,一定期限內又對現實充滿了無力感。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欲望,這是人性,無可厚非。我們內心住著一個英雄夢想,并積極向其靠攏;我們對自己的明天充滿了期待,嘴上不說,行動依然很誠實;我們的學校、社會告訴我們,沒有人在乎你經歷過什么,大家都只看結果,而且必須是成功的結果。于是,我們常有如下的表現: *不斷證明自己是優秀的 完美主義者通常有些精神潔癖,注重細節,對人對事要求極高,需要不斷的成功和美好來刺激自己、證明自己是優秀的。至于為何會形成這種心理模式,可能與自身成長環境有關,也可能來自同輩壓力。 拿我本人來說吧,從小到大周圍的人都會夸獎我長得好看,大人就教導我長得好看沒有用,要有真才實學。所以我努力學習、爭取在成績上也能碾壓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在學習上沒有天賦異稟,只是在文字和藝術方面上表現出一丟丟天賦。老師讓我去隨便參個賽就能獲獎;別人辛辛苦苦看了一上午地理書,測試結果卻慘不忍睹,我睡了一上午還是得了很高分數;但是物理我就是完全不懂,也不想鉆研。這時候我就給自己壓力,要每門功課都要優異才行哦,然后每次成績出來又被自己打擊到。長大后,我對自己要求依然高:比如體重超過90我覺得自己就是需要減肥;滿柜呼之欲出的衣服我還是覺得沒衣服穿,衣櫥里的衣服都穿不出我要的氣質;每個月必須完成計劃中的幾件事,完不成我覺得日子白過了、很失敗;有家庭有孩子明明是很多人想要的,我卻心不在其上,要去追求自我,追求卓越,碰得滿鼻子灰。為此,我覺得自己沒做多少事卻已經累得不行,時而憂郁時而暴躁,頭發嘩嘩地掉。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盡善盡美、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單純追求結果的完滿,忽略享受或成功或失敗的過程,除了讓自己緊張、焦慮外,還會讓你慢慢失去自我,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里。你會越來越在意別人怎么看,而不敢正視自己,不敢行動,從而變得愈發狹隘、自我、拖延、懶惰。 *單一的標準 完美主義者內心通常抱持著自己的一套標準,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一無是處,容忍不了內心秩序的混亂和橫生枝節,典型的教條主義。當小小的挫敗來臨時,內心的平衡感被打破,他就會失控。 同樣拿我自己對伴侶的要求來說。在一般人看來,我先生不煙不酒不賭,工作認真、每天五六點開始起床給我們做早飯、中午下班回來繼續做飯、晚上下班帶我們出去遛彎、給小家伙洗澡,抽空還邊切菜邊給我做情緒疏導工作,忙得一刻不停,我當然很明白他很好,但是我依然能百般挑剔、各種不滿,菜做得咸了我就想請他狗帶。我內心對另一半有著很高的要求,現實中我雖然能夠忍受一些小瑕疵,但還是過不了心理那一關,就是你必須符合我的標準和想象,所以我會時常將標準搬出來對他加以指責。我掩飾不了內心對瑕疵的厭惡和憤怒,是啊,可我憑什么要求別人來符合我的想象呢?看似很是蠻不講理。還有很多朋友做事一定要有個完美的開始。比如一個項目,一定要等到最好的時間地點和狀態才能開始,否則不應該草率開始。因為不完美的開端意味著可能的失敗和半途而廢,這種恐懼是完美主義者難以承受的。 完美主義以自己的單一標準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并伴隨著諸多的挑剔和苛刻。我的老師曾經教導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在求學時代,我想起這句話就很雞血,即使自己不做,漫天飛過來的試卷也逼得我不得不做。而今,這句話對我就很不適用,因為沒有強制的力量來逼迫我,很多時候我們要靠自制力來完成計劃。這時候我再用非黑即白的標準,無疑為自己的拖延癥找到了完美的借口,我甚至可以以此作為逃避困難的說辭,“你看,我完全可以勝任啊,只是我沒時間不想做罷了”。可惜的是,夢想和愿望從來不能全靠天時地利人和,不能光靠等待,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做出來的,甚至有很多人失敗成千上萬次也沒等來完美的局面。所以我們要接納不完美的生活、不完美的自己,著眼于過程,JUST DO IT! 因為評論功能尚沒法開通,想跟大家溝通都困難,所以歡迎大家推廣并經授權后轉載,有個人看法或建議可以給我留言,謝謝支持,我會繼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