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西南的孫村鄉廟首鎮白地鎮地處黃山的東北麓,其南有旌歙古道,古道的一端是旌德古村落江村,古道的另一端就是歙縣古村落許村。這一帶保留著不少古跡,古橋也不少。
1、隆興橋,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東西橫跨在燕水河上,它是西鄉通往三溪和縣城的交通要道,也是村子東西方向的唯一通道。該橋屬三孔石拱橋,長42.6米,寬6.3米,高7.5米,每孔凈跨9.5米,橋東28級臺階,橋西14級臺階。2009年增修了石獅、石欄,現在村里正在上面加蓋廊橋,旌德盛產青灰色的花崗巖,俗稱麻石,石質極好,因此無論造橋還是河埠、造房、巷子的石板路均使用這種石材。溪水水面開闊,因此橋的跨度還是很大的,橋拱也很高,而橋墩處的分水尖建得非常夸張,遠遠地伸出橋身,像一首昂揚的大船。三孔橋卻做了三個分水尖,東邊的橋臺處也做了分水的處理,水大的時候,其實東邊橋堍的道路也是泄洪道之一。橋與江南的靈秀不同,顯得非常地敦厚。橋面的寬度超過了邊上通車的現代橋梁,顯然造如此寬大的拱橋,并非是為了行車。之所以如此造法,主要原因還在于防山洪。山洪爆發的巨大能量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第一天到旌德無雨,所有的溪澗水是清淺的,但一夜雨后就漲起來了,變得渾濁和急涌。據地方志記載,康熙57年,旌德爆發全流域的大洪水,幾乎全縣境的橋梁全部被沖毀,旌德縣城有名的三橋也沒有逃過被毀的命運。現在我們在旌德看到的古橋,絕大多數是那次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