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通過吞下一粒藥丸你就可以學習一門課程,因為它可以通過血液進入大腦。”兩年前,在一次TED演講上,美國計算機專家尼葛洛龐帝曾對未來的教育如是預言。雖然生物科技尚未完成這種顛覆,但互聯網技術對于教育的改變早已非常明顯。 這兩年來,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如火如荼,一路高歌猛進。除卻BAT三駕“收割機”的進軍,行業巨頭新東方、好未來、滬江等更是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推出在線教育新業務,更開始投資或收購的形式跑馬圈地,而YY、網易等互聯網公司也加緊布局這一垂直行業…… 滬江網校12.12創收1.02億 隱喻收割市場時機已至? 但表面上如火如荼的行業,暗中卻隱藏著衰落的跡象。一項來自互聯網教育研究院對400家在線教育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目前,有70.58%的公司正在虧損,13.24%的公司處于持平狀態,而能夠盈利的公司比率僅占16.18%。 這是個非常慘淡的數據,而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這一領域的企業難以找到盈利支撐點,外加上資本寒冬的到來,更讓眾多吸金大力神集體陷入盈利變現的窘境。在線教育企業盈利卡在哪里?在分析這個問題,我們結合一下滬江掘金案例予以剖析。 雙十一讓馬云電商造節成功,今年甚至創造了創新高的1207億逆天數據。滬江也很早地將這種思路帶到了在線教育領域,三年前滬江旗下滬江網校在12.12鉅惠推出學習趴盛宴,打出親民優惠價格隨后也收獲回饋。2015年收獲4421萬的總營收額,而今年營收總額更是達到了1.02億。 學習趴的營收數據讓人垂涎。以及1.3億用戶、10億人民幣D輪融資、近百億的估值……在資本寒冬,與曾憑借在線教育的東風一度飛天的公司或項目如今卻紛紛宣布關閉的那好網、師徒網、梯子網等案例相比,滬江無疑為在線教育注入一針強心劑。 在筆者看來,失敗的原因可能大同小異——要么是因為不懂教育,以純做技術的思維做互聯網教育;要么是不注重教育的本質,單純地去營銷概念,比如一些搭載互聯網+快車、號稱“掃一掃,知道答案”的題庫類產品又和以往教輔書的答案頁又有什么本質的區別?而對于戰線最長的K12賽道上,可能更需要解決如何讓學習充滿被動性的學生及掌握決策和支出權的家長能皆大歡喜…… 成功的案例則恰恰抓住核心痛點。當然起步早、抓住時機無疑是滬江的一大優勢,教育不同于其它行業,就像竹筍一樣要經過多年的扎根,才能實現在一瞬間爆發性的成長。誕生于2001年的第一波互聯網火熱浪潮中的行業“老將”滬江隨后趁勢打造了 “流量及用戶導入-獲取資訊-購買課程-社區分享和傳播-吸引更多用戶”這樣一個完整的閉環生態鏈,不斷積累巨大用戶量的同時才得以持續盈利。 爆發與溫鈍,一個樣本的進階邏輯 互聯網圈一直普及“唯快不攻”的理念,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背景下,成就滬江的反而卻是慢熱謹慎。這為什么?“需要耐心是教育行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教育行業細分厲害,一個浪抓住了算不了成功,可能過來一個浪又給你拍回去了,教育本身是一個要文火慢燉的行業”,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伏彩瑞曾在一次主題演講中給出答案。 從整個滬江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尋覓溫鈍中進階節奏的慢節奏。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教育的企業之一,2001年在出國熱帶動語言培訓市場的繁榮的背景下成立,以一個校園BBS為起點,依靠前身是滬江語林網的互聯網外語教育培訓起家。隨著BBS局限性的凸顯,滬江網增強了媒體屬性,向門戶形態轉型,電商迅猛崛起之時又開拓了商城和網校等業務。2006年開始公司化運營,2009年推出自營B2C品牌滬江網校,2015年10月滬江完成了D輪超過10億元的融資,成為估值近百億的互聯網教育獨角獸企業。 從縱向看這是一個與互聯網行業發展保持同步基調的企業,橫向看滬江則隱含著很多互聯網公司如今倡導的“做點、做線、做面”的產品邏輯。依靠一個英語學習的BBS進行單點突破,解決細小的用戶痛點打開在線教育切口。用最推崇單點突破思路的周鴻祎的話形容,這樣的思路類似田忌賽馬,不拼整體實力,一兩個點打敗對手,也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與如今市面上很多止步于單點類的教育產品不同,滬江逐漸積累用戶規模后隨后做線、做面,擴張了其它語種教學,目前已經有12國小語種,直至去年品牌升級形成資訊、工具、社群、課程平臺為支撐的產品矩陣。優質免費內容及工具→用戶增長和轉化→課程購買→學習社交和傳播→更多用戶與黏性,從點及面,滬江形成完整的教育體驗閉環,這樣的發展思路也帶來了商業價值的爆發。 由點及面的進階后,是一場直奔教育行業“BAT”的PK賽。強大后的滬江在新的賽程中面臨同是行業巨頭新東方、好未來的“圈地”運動挑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新東方投資17家公司,好未來共投資了34家公司。滬江則大有后來居上的氣勢,2016年開始頻繁出現在一系列的投資新聞事件中,涉及語言、留學、IT、K12等多個領域,一張完整的教育生態版圖隨之浮出水面。 流量贏家難成大鱷,突圍砝碼在哪兒? 在沖擊行業”BAT”的征程中,任何與互聯網相關的熱門細分領域自然少不了BAT的身影。在線教育同樣吸引巨頭們的覬覦。 百度去年以百度傳課為核心業務成立教育事業部,并陸續推出百度教育、度學堂、作業幫(2015年9月獨立分拆融資)等教育平臺及APP布陣多枚棋子;阿里則把淘寶同學升級為淘寶教育加重投入,意圖通過搭建2B+2C的混合型平臺,整合教育機構、教師、課程等資源;騰訊除了進一步發展自身騰訊課堂業務外,在其它教育領域的布局也始終以社交為核心:2015年7月通過QQ推出QQ智慧校園后,又以微信為基礎發布騰訊智慧校園。 盡管BAT分別以搜索、電商、社交占據流量優勢,在網絡基礎架構、云計算、視頻分發、社交平臺的構建上都表現優異,但“流量贏家”并非可以成就在線教育的大佬,畢竟教育產業的特性是以內容為主且需人際互通,BAT能否完全進入“體制內”還不好說。對于在線教育而言,告別耍花槍的各類形式主義,提供內容尤其是優質教學內容(外延至師資力量等教學生產者)是突圍的一大關鍵點。 融入給予輔助的支撐技術,使得內容更加強大、消費者體驗更好、學習效率更高。比如,如果單純讓用戶下載、付費自動批改軟件,純粹靠技術把產品做大可能不現實,在但一個課程體系下使用自動批改則既能推動用戶口碑,也可以加強后續產品銷售;類似的還有教育培訓使用硬件、通過機器人編程理解物理世界、通過手機拍照答疑,讓機器滲透到教學對話中……新技術永遠是方向,永遠能為解決傳統的痛點帶來遐想,是一塊通向未來很好的敲門磚。 歸根結低,在線教育的落腳點仍是匹配個性化成長路徑,回歸教育本質。像創立于2013年1月的英國知名在線家教服務網站MyTutorWeb所確定的個性化的在線教育服務模式便是:所有的在線課程都是一對一,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這與國內所說的“因材施教”,確定個性化成長路徑契合。而現在的在線教育市場環境中,大家更注重解決方案,卻唯獨缺少一種人性化的成長體系。 所以當假以時日教學資源走向平衡,教育內容趨于標準化之時,這種稀缺的個性化服務必然尤為凸顯價值。像滬江網校作為滬江營收的主體,起到了類似阿里淘寶現金奶牛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為“平臺化”運營,而滬江網校作為B TO C自營平臺擁有繁多課程品類,覆蓋全年齡層用戶,可從已經沉淀的億萬用戶中提高免費群體的轉化率,未來顯然有更為廣闊的商業藍海。 如果基礎內容都可以免費而無差別的獲得,那么個性化輔導、定制需求等人性化的成長體系服務則可以依賴增值服務進行收費,這可能成為滬江一個的盈利點,也將可能成為在線教育未來最具競爭力的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