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得知《星際唱片》在中國煥發了嶄新的生命時,我非常的開心。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讓中國讀者感受到,在創造金唱片這一偉大項目行進的每一步中,當事人們心懷的對于過去的敬意,和對未來的無盡熱情。 有朝一日,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已經成熟到足以穿越群星、邁入星際,正如我們的機器使者那樣。到那個時候,我希望,如今人類社會中的殘酷和不公,已被遠遠地拋在了歷史之中。 安·德魯彥/文 A/翻譯 安·德魯彥 Ann Druyan 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夫人,也是《星際唱片》的作者之一。她在80年代與薩根合作了家喻戶曉的《宇宙》紀錄片,在2014年,她制作的新版《宇宙》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又收獲滿世界的贊譽。昨天是卡爾·薩根的忌日,安·德魯彥給中國讀者寫了一封信,講訴了她對星際探索的看法,一起來讀一讀,從霧霾之中,仰望下星空吧。 親愛的中國讀者們, NASA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已經以近4萬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在太空中飛行了40年。任何我們曾觸碰過的物體都沒有抵達過如此遙遠的地方,任何我們曾造出過的物體,很可能都不會像它們攜帶的信息存在那么長久。非常榮幸,我能夠有機會歡迎你們來閱讀,由它們的創造者們所講述的這個“旅行者號星際信息”的故事。
旅行者1號已經脫離了太陽風所能到達的最遠影響,進入星際介質之中。雖然還遠沒有到達相鄰最近的恒星,但對于我們這樣渺小的生命來說,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距離了。此刻的我們對于宇宙的了解還非常幼稚,甚至比不上各個大洲的人群發現彼此的存在之前人類對地球的了解程度。如今的我們,正站在對宇宙達成一種全新理解的邊緣。
我知道有許多人,包括非凡的史蒂芬·霍金在內,都認為向更廣闊的宇宙昭示我們的存在,這樣的行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當我們想象外星生命時,我們總是想象他們在技術層面上領先我們許多許多,卻很少想象他們在精神層面上也有長足的進化。 沒錯,我們會很自然地擔憂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會像我們曾經對待地球上其他物種,或是我們曾經對彼此犯下的錯誤那樣。但盡管心懷敬意,我還是不認同霍金教授的看法。于我而言,外星生命是美麗的,除非他們被證實丑陋。我們應當認可他們。 旅行讓人大開眼界,當有朝一日,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已經成熟到足以穿越群星、邁入星際,正如我們的機器使者那樣,到那個時候,我希望,如今人類社會中的殘酷和不公,已被遠遠地拋在了歷史之中。
宇宙之中,唯一一件我們和其他生命確定共享的東西,是科學。雖然科學之路漫漫,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事情,但可以假設,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潛心研究而得以發現的一些基礎自然法則,對于其他世界的公民也是適用的。我想,這就是我們的起點。蝕刻在旅行者號金唱片表面上的科學符號,其他世界的生命可能理解,也可能不會。但那些信息中的某個部分,他們一定能夠破譯,那就是我們的“地址”——由鄰近十四顆脈沖星的相對關系所標示出的太陽位置。這些脈沖星獨有的脈沖頻率以射線的形式表示。至于信息的其他部分,我們就只能向著最好的方向期望了。
在挑選地球上最悠久且一直延續著的傳統音樂之一——中國音樂——的代表作時,我們深感對于這樣一項巨大的任務,自身的知識儲備是多么無足掛齒,難以勝任。希望在哥倫比亞大學周文中教授的幫助下,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流水》的古意和美妙深深打動了當時的我們,盡管自知對中國音樂的認識非常有限,我們還是認為,在這張會存在10億年之久的唱片里,這首樂曲應有一席之地。
《星際唱片》中文版 得知《星際唱片》,這本“旅行者號星際信息”的第一手記錄,在中國煥發了嶄新的生命時,我非常的開心。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讓中國讀者感受到,在創造金唱片這一偉大項目行進的每一步中,當事人們心懷的對于過去的敬意,和對于未來的無盡熱情。
卡爾·薩根為地球文明貢獻諸多,正是他提出的“行星觀”(planetary perspective),促成了金唱片內容的最終定型。 這份信息不是來自于單獨某一個國家,而是由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向宇宙發出的。我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以盡可能全面地展示,在1977年的春季,生活在行星地球上可能的樣子。
最后,祝愿我們這顆小小的淡藍行星上,和平常在。
Ann Druyan 安·德魯彥
安·德魯彥 《星際唱片》聯合作者 NASA旅行者號金唱片計劃創意總監 《宇宙》編劇 (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宇宙:時空之旅》編劇、導演、執行制片人 (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