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依據(jù)外形尺寸,可分“直刀,太刀,刀,協(xié)指,短刀,劍,槍”等。武士身上除了佩戴太刀外,還有一把短刀,太刀用以御敵,而另一把則是失敗時“切腹”舍命取責之用。通常說的日本刀一般指太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刀的魅力。 日本刀作為鐵器,在鍛造技術上形成了相當高的水平,因時代,流派以及個人都有所不同,從煉鋼,打刀,到拋光,至研磨由不同的手工匠人分工合作完成。鍛造的原料鐵塊是從狹義的鐵,鋼,銑中提煉被稱作鉧的金屬塊,其中采用日本獨有的低溫煉鋼法,能夠所得品質較純的鋼,叫做“和鋼”也稱“玉鋼”,但鋼質較硬,不易打造,這反倒是優(yōu)質刀具的保障。 太刀,具有較大彎曲度,刀身長3尺(1m)以上、5尺(約1.5m)不足的彎刀。其中3尺以下的稱為小太刀,5尺以上的稱為大太刀(或稱野太刀)。折合日本的長度單位,一尺約為29公分,與中國南北朝時期相似。 太刀與同屬刀劍類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區(qū)別之一在于刀鞘,太刀刀鞘上有兩個金屬環(huán)(稱為“足金物”:靠近鞘口的一個稱“一足”,另一個稱“二足”)用緞帶相互穿插編織成型,使之便于攜帶。緞帶與足金物之間又用一小塊金屬(稱為“革先金物”)連接。刀鞘頭部由金屬包裹(稱為“石突金物”)。拔刀時必須要下壓刀鞘口的條狀金屬物(稱為“口金物”)。太刀早期作為騎兵用刀基本單手持太刀的。 而根據(jù)南北朝時期所常見的戰(zhàn)爭方式“一騎討”可見,當時的武士以擁有過人腕力而自豪,而其恰恰表現(xiàn)出了太刀作為單手使用的特點。太刀的刀身彎曲的形狀使揮下斬擊更為有效,這繼承了較早出現(xiàn)的毛抜形太刀的那種彎曲形狀。這類刀劍的出現(xiàn),使合戰(zhàn)的方式從徒步向騎乘轉變。 鐮倉時代(1185年—1333年)武家掌握了實際的政大太刀權,武士們以擁有豪邁與腕力為榮,進而可以夸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長大刀身的太刀屢屢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現(xiàn)今尚存的最長野太刀,全長7尺4寸2分(約225cm),彎曲部份長3寸1分(約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現(xiàn)存于新潟県(xīn xì xiàn)彌彥神社中,為日本的國寶之一。 刀匠要在鐵砂中摻入適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并以腳踏式風箱(后改為手拉式)將其送進熔爐燃燒。經過三晝夜的持續(xù)燃燒后,鐵砂即變成半熔解的粘稠狀,這時再除掉浮于表面的一層雜質,并使之冷卻凝固成板條狀的生鐵。先以鐵錘將第一階段的成品打碎,重新?lián)饺胧⒎叟c木炭粉后,加熱冶煉,經過約15次的鍛造,不斷反復折疊鍛造的鋼材可以厚達33000層,這是太刀之所以強韌的理由之一。經過此一階段所冶煉出來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鋼”。 除此之外太刀為了便于攜帶還有諸多的附屬裝置,由刀匠以外的各手工匠人擔當完成。其中刀柄古時使用柚(yóu)木、堅木等堅硬木材做芯,外面包裹犀牛角、紫檀、沉香、黑柿、槻、紅木、鯊魚皮等。在太刀刀柄鯊魚皮外,再纏繞菱形圖樣的絲繩是戰(zhàn)國時期武家一貫的風俗。鯊魚皮有防水功能,涂黑漆也很常見,絲繩亦有使用鯨魚須,樺皮,麻繩的。近代以后通常都使用一般木料裹白鯊魚皮,纏繞菱形絲繩的做法。 在日本刀法中,握太刀時,掌中不能有空隙,無名指和小指緊握劍柄,拇指和食指輕捏,而中指則不繁不松地搭于柄上。一旦出刀,唯一的想法就是該如何擊倒敵人。當一刀砍向對手時,應保持太刀的握法不變,手不能抖動,也不能有絲毫遲疑猶豫。在你出手攻擊,格擋或壓低對手之刀時,應僅僅使拇指和食指的握法稍作改變;但是,無論何種情況,握刀的目的都是為了擊倒對手,這是不能改變的。 握刀的方式在試刀持相或真正格斗時都應該是一樣的。不管什么時候,都應該用準備擊倒敵手的心態(tài)來握刀。通常,人刀的動向和手握刀的方式不要固定不變。固定就意味著死路,靈動太刀才是活手。經過千年得以保存的日本刀,包涵了信仰,象征著權威,顯現(xiàn)了武士之魂的武士道精神。 鐮倉幕府(1185——1333)建立后,作為日本第一個以武士階級為基礎建立的軍事政權,大力推崇軍事力量及武藝對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在此期間劍術、弓術、騎術是三種最主要的武藝。劍術及其他武藝的發(fā)展同時受到佛教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禪宗關于自然與生死的概念及人生哲理等與武士階級生活方式相結合,使古劍術產生了獨特的哲學內涵與教育作用。在這一時期,隨著劍術的發(fā)展,許多以教授武藝為目的的“武館”和各有特色的“流派”逐漸興起。 室町幕府末期長達百年的戰(zhàn)國時代大大促進了古劍術的發(fā)展。1544年火繩槍輸入日本之后,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護的能力,遂改著用利于進退的輕巧護甲,刀劍的尺寸也改短。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掛吊于腰帶上)改成為刀刃向上,斜插于腰帶上,劍技也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jié)等等,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為主。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鍛劍時沒有嵌入刃鋒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練習。 一代劍圣上泉伊勢守信綱,發(fā)明以三尺余長的竹子,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素面素小手,可直接互相擊打練習的“袋竹刀”,但一直到后世它除了其傳下的新陰流,新當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納沿用之外,它的流傳并不普遍。 戰(zhàn)國過去,經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時代,天下劍豪輩出,武道之興盛達最高潮。德川幕府的尚武政策使得安土桃山時代劍術發(fā)展成果得以保存和深入發(fā)展。1764年前后,中西忠藏仿擬頭盔,護胸,籠手而發(fā)明了面,胴,小手等護套,并將竹子割成四片,加上先革,中結,約絲,柄革,鍔而做成竹刀,然后限定打擊有護套保護下的任何地方。當時劍術的練習與比賽,這就是現(xiàn)代“劍道”之雛型。 明治維新后,廢藩治縣,失去主家的武士們,紛紛淪為浪人。1876年發(fā)布除軍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帶刀禁止令,使原來的武士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轉事農工商之工作,但卻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無著,生活窮困的地步。各地劍術道場也因此逐漸凋敝,劍術的繼承和發(fā)展陷入困境。 大正六年(1912年),200多個劍道流派被整理統(tǒng)一,制定了今天我們練習的'日本劍道型',原來的'他流比試'被普通的劍道比賽所取代。至昭和前期,是劍道在體制方面得到完善,在普及方面也取得了空前效果。 1945年二戰(zhàn)結束,盟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和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huán)'為理由,命令劍道等所有武道全部從學校體育課程中刪除,同時一般人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翌年,'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劍道幾乎完全消失。面對美國占領軍的強硬措施,日本淡化劍道的軍事作用。 在政治形勢趨于緩和后,將劍道圓融的改造成一種純粹的“體育劍道”,劍道重新列入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體系,一般市民也可以自由地練習了。1954年,日本劍道聯(lián)盟成立,負責統(tǒng)轄全國的劍道組織和管理,包括劍士比賽、晉級等各項活動。日本要求中學以上的學校必須全部實施劍道練習,同時要經常舉行比賽。劍道在日本的地位逐漸恢復。 劍道除了劍技之外, 還有許多修身處世之道。劍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它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教條。劍道是格斗的運動,也是講究禮儀的運動。比如練習和比賽之前之后劍手都要給對手施三次禮,以示尊重。劍道,是一種心的修煉,在格斗中雙方真正比試的內心的力量。總之,它非常強調“德藝雙修”、“心劍合一”,劍才會接近最完美的狀態(tài),在全身運動中體會劍道的力道和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