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簡單的“華表” 卻藏著這些學問
原創
掌心春秋
到北京天安門廣場游覽,除了天安門城樓、金水橋、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外,人們還會對英姿挺拔的華表留下深刻印象。 簡單看,華表就是一根經過雕刻裝飾的石頭柱子,但其中包含有哪些知識?不如細研究,還真是說不清楚。 (網絡圖片) 相關史料介紹,華表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形式之一,屬于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華表多以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也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神韻。 傳說春秋戰國時,一位國王為了讓百姓進諫,在道路兩旁豎了很多木樁,上面釘了木版,用來給進諫者書寫文字,后來,木樁和木版越變越高,漸漸的就成為了一種擺設。再后來被石柱所代替,演變成了華表。 還有比此更早的相傳,說堯、舜時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制,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但華表最初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裝飾。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多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只蟠龍纏于柱上,并飾有流云紋,上端橫插一云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首都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漢白玉華表,又稱作“望柱”。 (網絡資料圖片) 史料記載,這兩對華表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朝永樂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每對華表間距為96米,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 由于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后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所以在歷史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每根華表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萬公斤。傳說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表木”的基本形狀。 由此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就天安門前的華表來說,它已經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皇宮建筑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 現在看到的華表的柱身呈不明顯的八角型,它的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神秘。 在我國,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見到華表。而對于華表為什么要矗立于宮殿、陵墓、橋梁等處,究竟它在這些建筑物中起著什么作用? 對此,至今有幾種不同見解: 多數者認為:華表是一種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紀念、標識的立柱,是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蹲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中國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如果細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于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后將白鶴雕刻于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網絡圖畫) 再有一種見解,就是本文前面所說的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只是后來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由象征皇權的云龍紋所代替。 第三種見解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傳說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于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后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遂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于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還有一種見解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并以此來觀測恒星,可測得恒星年的周期。古人在建筑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把立木改為石柱。一待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標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