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就是西蒙古(清朝稱衛拉特蒙古)。歷史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古代兩分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 ,瓦剌先世為“斡亦剌惕”。 14世紀時,瓦剌實力相當強大,時稱“四萬衛拉特” ,但在1414年瓦剌三領之一的馬哈木(三領分別是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被明成祖朱棣大敗,東部蒙古阿魯臺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1423年,東部蒙古阿魯臺與明廷關系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馬哈木之子)乘隙于飲馬河(今克魯倫河)破其眾,俘其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使脫歡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統一瓦剌各部。1434年,又出兵擊阿魯臺于母納山(今內蒙古烏拉山)、殺阿魯臺及其子失捏干,盡收其部眾,東西蒙古一時俱為所有。1439年,脫歡病死,子也先繼位,瓦剌在其統治時期,勢力達到全盛。1449年夏,也先借口出兵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接著,又聚軍于土木堡,殲滅明軍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稱為土木之變。 明代所講的“韃靼”是指阿魯臺統治的東部蒙古。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的長子長孫拔都在西起多瑙河下游,東至中亞地區建立強大的欽察汗國或者叫金帳汗國,這一時期被并入金帳汗國的各種突厥部落、匈奴系的保加爾人與占少數的西遷的蒙古人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結合,形成韃靼,按地方分為:喀山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克里米亞韃靼、西伯利亞韃靼。東蒙古韃靼,被明朝擊敗退回漠北維持的北元政權,1402年北元坤帖木兒繼位后也被部將吉爾吉思人鬼力赤殺死,北元去國號滅亡,改稱韃靼。中國今天的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和俄羅斯等地的韃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韃靼人。(俄羅斯著名網球運動員薩芬就是韃靼人) |
|
來自: xjglyx2005 >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