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標準】: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關節紅、腫、熱、痛或痛風石形成,嚴重者導致功能障礙,尿酸酶法男性超過428umol/L,女性超過357umol/L。 男,50歲,4月17日初診。患者有嗜食肥甘油膩及飲酒習慣。去年起多次出現突發性右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診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每次服用別嘌呤醇后緩解。今天4月16日晚因勞倦后上癥復發并加重,次日就診時呈刀割樣疼痛,固定不移,局部紅、腫、熱、痛,腰膝痠軟,乏力頭暈眼花,耳鳴,舌稍紅、苔黃膩,脈弦。血尿酸546.1umol/L。 西醫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痹證。 證屬肝腎不足,濕熱郁阻。 治宜補益肝腎,清熱利濕通絡,方用痛風湯。 處方:山茱萸、女貞子、兔絲子各15g,防己、忍冬藤、黃柏各10g,海桐皮、桑枝、豨薟草、生石膏各30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戒煙酒,忌高嘌呤食物,多飲水、少活動。服藥3劑后患者自覺受累關節疼痛有所減輕,1周后癥狀消失,再服藥1周,復查血尿酸324.4umol/L。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杏林迷悟】體會:痛風是因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屬中醫濕熱痹范疇。發作時以關節紅、腫、熱、痛為特點,常因過食肥甘厚膩之品及飲酒而發。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通利三焦,有疏通水道的作用,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經脈阻滯不利。腎主水,對體內的水液代謝產物的氣化排泄起主要作用,如腎氣化失常,則水液代謝產物排泄障礙而致各種病癥。因此,本病于肝腎不足有關,肝失疏泄,腎失正常氣化,致濕濁內停,加上過食肥甘油膩及飲酒,生濕助熱,使氣機逆亂,脈絡瘀滯,出現紅、腫、熱、痛等癥,以肝腎不足,濕熱濁邪留注經絡、關節為主要病機。痛風湯以山茱萸、女貞子養肝;菟絲子補腎;桑枝、防己、忍冬藤、黃柏、海桐皮、豨薟草、生石膏清利濕熱通絡之功,故能取得滿意效果,且無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