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來天安門旅游的人都會看到立于天安門城樓前的那一對漢白玉雕刻的華表風采,許多人駐足圍觀、留影紀念。但是,除了華表精美的雕刻,雄偉的造型,你了解他的演變過程和歷時意義嗎? 相傳華表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當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頂端橫著一根木頭,交叉成十字,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做標識,它的名字叫做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后世人慢慢讀成了華表。 除了可以做道路的標志外,華表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讓人們在上面刻寫自己的意見,因此又叫做誹謗木,根據史料記載,舜在位的時候就有這種誹謗木了。 《淮南子。主術訓》中記載: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意思是唐堯時設置一種鼓,百姓如果看到堯有過失,就可以擊鼓,讓他聽取百姓的諫。虞舜時在大街上樹立一根木頭,把對舜的意見刻在木頭上,希望他看到后加以改正。 當時的誹謗一詞不是今天的這種含義,今天的誹謗是造謠污蔑,古時候的誹謗意思是議論是非、提意見,所以誹謗木就相當于今天的意見箱。 為什么用華表來記錄人們的意見呢?因為華表作為道路的標志,通常都會安置在路口。那里人來人往,容易滋生各種爭議和意見,有助于君王廣泛聽取老百姓的心聲。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木頭換成了石頭,老百姓想在上面刻寫意見就太難了,華表失去了意見箱的最初作用,從此成為王者權力的象征。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封建君主制取代了原始社會制,帝王們為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當然不允許百姓隨意對封建王朝提意見。封建君主將這流行很久的誹謗木形式納入皇家專用,將大木柱雕刻上龍、云紋,以表示君王是龍的化身,云海上的天子,安置于皇宮或帝王陵寢之前,成為了皇家建筑的一種特殊標志。 明朝永樂年間,北京成為京城后,封建帝王在天安門前后各樹立一對華表,通高9.75米,直徑為98厘米,重約20噸。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柱頂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據說這種神獸叫犼,是龍的第九子,專門用來守家看戶。 這兩對華表不光是為了裝飾,還有這意義深遠的內涵。傳說天安門里面的這對,犼獸面向北方,朝著宮殿的方向。其用意是勸誡君王不要沉溺于后宮玩樂,要經常出來尋訪民情,所以這只犼又被叫做望君出。 天安門外面的這對華表,獸頭面向宮外,其用意是希望君王不要沉溺于山水風流而不理朝政,提醒外出游玩的君王趕快回來治理國家,所以又被叫做望君歸。不管這些傳說是真只假,但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百姓想擁有開明君主和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天安門華表隨天安門始建至今,已經500多年的歷史了,他今天的歷史意義已經超出了各個歷史時期所有的涵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