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 華表是中國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的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精美的龍和云,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云彩的長片石,遠遠地望去,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標志,后來的郵亭等也用它作標識,名叫“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在的提意見,所以它又有現在“意見箱”的作用。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后的一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可見華表不單純是裝飾品,還是提醒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并以此來測恒星,可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柱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筑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陵寢等重要建筑物的標志。后世華表多經雕刻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螭(蟋?)龍云紋,柱頭有云板,柱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失去而成為一種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
|
來自: CHAOYANG3901 > 《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