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身體,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嗎?要想讓身體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就必須先了解熟悉人體的結構與秘密。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未知的身體! 本期秘密: 為何別人千杯不醉,我一杯就倒?勤能補拙,酒量能靠多喝練出來嗎?到了非喝不可的場合,怎樣才能避免喝醉? 前端時間大胸妹和朋友們出去喝酒,沒喝幾杯就感覺暈暈乎乎的。看朋友們推杯換盞完全沒有問題,自己不禁有些“悲傷”。 所以,相信酒量差的人都想過這個問題,為何別人千杯不醉,我一杯就倒?為何偏偏就我這么弱雞?! 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酒精在體內的代謝過程。酒精也就是乙醇,主要是在肝臟代謝。第一步乙醇被代謝成乙醛,第二步乙醛被代謝成乙酸,第三步,乙酸被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乙醛脫氫酶和乙醇脫氫酶的活性。酶的數量多活性大,酒精自然被代謝的快,數量少活性小,乙醇及其代謝產物容易在體內蓄積,作用與大腦和神經,導致人出現暈乎、興奮、臉紅、嘔吐等癥狀。 那么酶的活性又是什么決定的呢?答案:基因!大約在于70%的漢族人體內,存在一種“解酒基因”,即是乙醇脫氫酶的一種變種,它有助于加快乙醇分解速度約13倍,同時能夠分解與乙醇結構類似的存在于酒精中的毒素。聽上去很不錯嘛,加速乙醇轉變為乙醛,加速解酒進程,但實際上,我國很多人乙醛脫氫酶的基因“不給力”,分解乙醛能力和節奏跟不上,導致乙醛繼續留在體內。更不幸的是,我國攜帶這種“不給力”的乙醛脫氫酶基因的人還很多,大約有18%,而在歐美人中,幾乎沒有人攜帶這種基因。 所以你不能喝,一喝酒上臉上頭,很有可能和你本身“飲酒基因”不強大有關。 雖然基因不強大,但我后天努力,能否練出好酒量呢? 首先告訴大家,酒量是能練出來的。其實通過觀察身邊人我們不難發現,不少男生剛入大學時,喝一瓶啤酒都能吐。然而大學四年過去了,男生們在酒桌上經歷了多輪鍛煉后,酒量慢慢就提高了。工作幾年后,當年這些不勝酒力的男同學們,喝一瓶啤酒完全是小case。 那么所謂的“練出了酒量 ”究竟是怎么回事?練酒量用科學語言叫做“酒精耐受”:相同量的酒精,對身體功能和行為產生更輕微的效果。而我們身體有很強的適應性,通過長期飲酒,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慢慢產生不同程度的酒精耐受。 酒精耐受分為兩類,一類為功能性耐受,另一類為代謝性耐受。 功能性耐受是指喝酒后,身體解酒能力并沒有變強,只不過身體,尤其是大腦和神經,對酒精變得越來越不敏感,導致原來酒精對人產生的暈眩、興奮等作用表現不明顯,這時候人會覺得比以前更能喝。然而功能性耐受會存在一個隱患,即經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酒量變好了,越來越能喝,但是實際上自身的解酒能力又沒有增強,酒精仍然在體內存在,身體的各個器官受到越來越大量酒精和乙醛的毒害。 代謝性耐受是指代謝酒的能力變強了,即乙醇→乙醛→乙酸這個過程變快,酒精能更快地從體內排出去,降低對于各大器官的損害。代謝性耐受也是長期酒精刺激下,一種身體的適應,但不是通過改變大腦感覺,而是通過改變肝臟中酶的活性,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強。這種耐受聽上去“更好”,但實際上也存在問題。因為負責解酒的酶也負責代謝藥物,分解酒的速度加快了,同時分解藥物的能力也加快,對于一些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藥物分解加快,就會演變成藥效不好等。所以代謝性耐受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 因此,雖然能靠練習提高一點酒量,但練酒量無法彌補基因缺陷。 既然無法像別人那樣千杯不醉,那么怎樣才能盡量讓自己避免喝醉呢? 為了防止喝醉,大家總結出了很多“技巧”,下面推薦幾個有用的方法。 方法一,延緩組織身體對酒精的直接吸收。酒精可以在胃內迅速大量吸收,為了延緩酒精吸收,最好在餐前吃一點保護胃壁的食物,比如橘子、雜糧饅頭、牛奶、酸奶、豆制品、肉類等食物。 方法二,稀釋酒精,讓酒精緩慢吸收。喝酒如果喝的太快,血液中酒精濃度猛然升高,人會更容易出現“喝多”的癥狀,所以慢慢喝是防止喝醉的一大技巧。喝酒后還可以通過多喝些水,飲料(不要是碳酸飲料)來稀釋酒精濃度,防止醉酒。 方法三,不要喝混酒。混酒容易喝多最大的問題是,人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攝入了多少酒精。不同類型的酒,不同的酒精濃度,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 最后,大胸妹想提醒的是,不是非要喝的情況,能少喝就少喝點吧。畢竟無論怎樣提高酒量,酒對身體的傷害也是存在的。
參考文章: 菠蘿 《酒量到底能不能練出來? 》 《何以解酒,唯有“杜康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