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初次到北京城的,無論出差還是旅游,天安門肯定是必去的地方。而到天安門參觀,必少不了一睹華表的風采。但除了見識到華表那雄偉、莊嚴的外表,你對華表還有哪些了解呢? 天安門華表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形式,屬于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相傳堯時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制,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天安門后面的華表望向紫禁城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臺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后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并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只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著人們祈福避禍的愿望。 華表上面的“犼” 當然,關于天安門華表也有著更富內涵的傳說,去過天安門的人,會發現天安門前后華表上“犼”的朝向是不一樣的,關于它們的傳說就在這四只朝向不一樣的“犼”身上。天安門后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其實,這些關于華表的故事,充分地傳達了老百姓希望君王勤勉、親民的樸素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