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冒的臨證治療體會 作者/劉弼臣 感冒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乳幼兒期發病更高,一年四季可發病,在了解疾病治療前,我們先談一下小兒感冒的特點,了解其特點,才可以有的放矢,抓住本質,靈活應用。
二、辨證施治 臨床表現微惡風寒、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精神稍差或玩耍自如,治療只須注意避風,減少乳食,護理精心,不服藥自可自愈。如須服藥,發汗是中醫治療風寒感冒的總則,但宜微汗,可用蔥豉湯,蔥白通陽發汗,豆豉升散發寒,對小兒感冒初期較為合適。除具有惡風寒、鼻塞流涕外,發熱比較重,無寒或汗出不暢、頭痛、咳嗽、面唇發紅,咽喉紅腫,胸悶氣粗,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療主清熱解表,藥用荊芥5克,薄荷3克(后下),連翹10克,銀花10克,牛蒡子6克,板藍根10克等。治療重證時,要注意變證和兼證。
(一) 變證的治療 1.燥化 小兒感冒投表劑之后無汗,肌膚干燥,且增壯熱,心煩、口渴引飲等證,這是小兒體內有熱,解表后反使陽氣發越,陰津受灼,出現燥化,治宜清解氣熱,竹葉石膏湯加減。生石膏25克,黨參10克,粳米10克,炙甘草3克,加竹葉10克,麥冬10克,半夏5克。白虎湯益氣生津,竹葉清煩熱,配石膏退熱除煩功著,麥冬止嘔降逆,清補兼施,陰液充而托汗外解。 2.熱化 有時小兒感冒,我們選擇汗法,投以表劑,但汗出后而熱邪并未退出,舌苔由白變黃,舌質變紅,唇紅而干,煩渴氣粗,夜臥不安等證,這本是素體陰虛,病中出汗傷陰,因汗為陰津,以致熱反不退,而有化熱現象,治療時切忌再投表散,此時須用滋陰存津,兼佐解表法,以保持其陰液充沛,要用滋陰清熱,如生地、生石膏及滋陰解表的玉竹、白薇等。 3.陽厥 小兒感冒,常見有幾日身熱不退,出現手足發涼,熱勢越高,手足越涼,這是由于陽氣被郁,不能外達于表,出現熱厥之象,此時治療宜和解退熱,使陽邪外達,我常喜用四逆散加減。 (二)兼證的治療 1.感冒挾食 外感加停食不運,是小兒感冒常見的現象,一年四季均普遍發生,二者互為陰陽,幼兒胃腸功能弱,過食或吃了不易消化飲食,很容易停食,對外邪抵抗力弱,氣候變化極易感冒成病,感冒與消化不良相伴,外有風邪襲表,內有乳食內傷,可成表里同病,其治必須在解表的同時,助以消導,有食積化熱,還當配合消法的同時,使用清法,對于體弱患兒,應用和法。 治療給予:消食和胃,解表清熱。藥用表里雙解之山梔、豆豉、薄荷、黃芩、黃連、焦三仙、內金、枳殼等,吐者加竹茹,便溏者加白術、木香,熱秘用涼膈散。 2.挾驚 治療上不宜過早用辛香走竄之品,易引邪入里,變生他證,臨床治療掌握以下 (1) 宜先疏散以撤外邪,如蔥豉湯。蔥白、豆豉、桔梗、梔子、連翹、薄荷(后下)、竹葉,加入鉤藤、菊花、僵蠶等。 (2) 第二步,熱解平驚,如小兒回春丹,具有化痰,清熱鎮驚作用,小兒受驚 (3) 表后尚有夜臥不和,驚惕不安現象,此為痰熱未清,表里不和,此時給予 柴芩溫膽湯以清痰熱。 上面我們從小兒感冒的輕重分別談了小兒感冒的治療原則及方法,現在我們從西醫學及傳統中醫辨證兩個角度,談一下我在臨床治療小兒感冒的一些經驗。 三、須辨風寒與風熱 小兒臟腑未充,肺尤嬌嫩,不耐寒熱之邪所侵,無論寒熱,皆能引起小兒感冒,病因不同病證相異,故必辨清寒熱。風寒感冒,以發熱無汗為主,熱前或熱時,有惡寒之象。而風熱感冒,一般為發熱頭身或手足心熱,不惡寒或惡寒交錯;寒與熱可以同時出現,亦有所偏盛,并可以相互轉化,但因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往往熱病較多,縱使感受風寒,亦多寒從熱化或寒熱并見。 在治療方面,感冒屬表證,解表法為首選,即指汗法,通過汗法,使表邪由汗而解,這僅是一個治療方法,并不能拘泥于此,且應用汗法亦當慎重。小而“易虛易實”,風寒與風熱感冒,治療時發汗不易太過,過汗傷津,恐生他變。小兒“易寒易熱”,往往熱多于寒,感冒后易寒從熱化,形成寒熱夾雜之證。 所以治療小兒感冒,但用辛涼或辛溫都不會很全面,我在治療小兒感冒時往往喜歡寒溫并用,只是寒重時辛溫藥多于辛涼藥,熱偏重時,辛涼藥多于辛溫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