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慣用GNP指標(股市總市值與GDP的比)來衡量證券市場的泡沫風險程度。一般來說,當美國GNP的數值超過150%之時,巴菲特會考慮賣出手中的股票回避風險。GNP的基本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界的“馬爾薩斯陷阱”理論,本質就是無限的財富增長與有限的資金之間的矛盾。 馬爾薩斯陷阱,又稱為“馬爾薩斯災難”,是以英國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命名,其著作就是《人口原理》。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的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即以1、2、4、8、16……的增加率增加;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以1、2、3、4、5……的增加率增加。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人類社會自其誕生以來,始終面臨一個困境:物質生活的貧乏和人類繁衍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簡單意義上的馬爾薩斯陷阱。一般來說,現實世界中凡是指數型發展的事物,都會出現這樣的周期規律。很多宏觀、微觀的經濟現象,例如經濟危機,本質上還是馬爾薩斯陷阱,不同的是從生物和氣候周期換成了資本(財富)的繁榮和毀滅周期。 解決馬爾薩斯災難的方法共三種。一是,降低人類的物質生活要求(宗教);二是,減少人類繁衍(殖民戰爭、生育控制);三是,擴大對現有物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制度保障、發展經濟、科技進步)。200年間,島國的英國通過開拓殖民地、推進工業與技術革命以及開展對外貿易,安全繞過了“馬爾薩斯陷阱”。 中國歷史上,其實有數次突破馬爾薩斯陷阱的記錄。最近的一次突破應該發生在建國后的50年代到改革開發初期的90年代之間,戰爭的結束后人口增長出現巔峰,計劃生育政策被迫出臺。最遠的一次突破是春秋戰國至漢初的頻繁戰爭、饑荒和王朝更替,使得4500萬人口銳減至2000萬,人口數量又回歸到糧食產量所能承載的范圍,增長速度則從指數型變成下降型。 工業革命暫時終結了人類社會的馬爾薩斯危機。馬爾薩斯陷阱對發達國家已經不再是難題,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革命。但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這樣的技術水平,卻仍處于極端的貧窮,并且,發展中國家已經陷入人口眾多但資源匱乏的境地,非洲國家則最為嚴重。 馬爾薩斯陷阱其實無處不在,是永遠也擺脫不了的自然規律。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當人口增長到一定水平,馬爾薩斯陷阱又會卷土重來。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是:人口數量和科學技術形成正反饋系統,即,人口越多科技越發達;科技越發達,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