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這個詞的誕生是相對比較晚近的事,它在當初被稱為“佗(準確的日文漢字是“侘”,亦可用“佗”字)茶”,又被稱為“茶湯”。“侘”在日文中的解釋有三種,一是“煩惱、沮喪”;二是“閑居的樂趣”;三是閑寂的風趣。茶中的“侘”,主要取第三種釋義。“侘”字古漢語中也有,意為失意的樣子,現已不用。在日語中,原本也是失意、沮喪的意思,后來在連歌中漸漸演變為一種閑寂的美,與茶聯系在一起,就使茶上升到了一種空靈的哲學境界。那么顧名思義,“佗茶”應該是一種具有閑寂情趣的飲茶文化。它是對“婆娑羅寄合”這種喧鬧、奢靡的飲茶之風的一種反省和反動,甚至與室町幕府的將軍所舉行的茶會也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新的飲茶精神不再追求豪華的樓宇、爭贏斗勝的刺激和呼朋招友的熱鬧,甚至都不在意茶質的優劣和“唐物數寄”的排場,而是非常注重內心的寧靜和愉悅,體現了對自我、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既比較完整地包含了日本人的價值觀,也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而這種新的飲茶精神的核心部分便是禪。這樣的新的飲茶精神及相應的禮儀規范等大概就可以稱之為茶道,日本近代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岡倉天心(1862~1913年)在用英文寫成的《茶書》(TheBook of Tea)中稱茶道是一種審美的宗教,它不只是具有審美的意義,而且還包含了宗教、倫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在日常的俗事中找到了一種審美的價值。“茶湯(或譯為茶之湯,在日語中是日本茶道的代名詞——引者)是禪的儀式的發展”,“正是這種發源于中國的禪的儀式發展成了15世紀的日本的茶湯。”這里我想特別強調的是茶道與禪宗的關系(岡倉天心還講到了道教的影響),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說,日本茶道是禪宗精神在飲茶程式和禮儀上的一種表現。 茶道在日本的發生、發展和完成,主要經過了三個人的努力,一個是村田珠光(1423~1502年),是他首先創立了茶道,一個是武野紹鷗(1502~1555年),茶道在他手里有了很大的發展,還有一個就是聲名最響的千利休(1522~1591 年),他最終全面建立了茶道的體系和宗旨,現在日本三大茶道宗派的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都是千利休一脈的沿承。 “三千家”產生的一個關鍵性人物是千利休的孫子千宗旦(1578~1658年)。利休自刃后不久,秀吉也因兩次出兵朝鮮而身心疲憊暴病身亡,于是其子孫決心繼承先人遺志,振興“佗茶”一流的茶道,其中貢獻最大者,便是千宗旦(1578~1658年)。宗旦追求的“佗茶”的極致,擯棄一切豪奢和浮華,潛心于心靈的修養,他在1648年在京都建造的“今日庵”,僅有三平米左右,窄小素樸,為其晚年的隱居地。他拒絕了江戶幕府請他做茶道示范的邀請,比其祖父更為徹底地堅持了“佗茶”的精神。此后,宗旦的第三個兒子宗左繼承了利休的茶室“不審庵”,自立門戶,因其居住在上代傳下來的屋產的外面部分,因而這一流的茶道稱為“表千家”,又稱為本家。而宗旦的第四個兒子宗室則繼承了宗旦的“今日庵”,又自立一流派,因其居所在傳統老屋的里面,稱為“里千家”。宗旦的另一個兒子宗守則自己創建“官休庵”,嚴格遵守宗旦的家風,這一流被稱為“武者小路千家”。以上就是日本茶道界影響最大的所謂“三千家”,名義上,都遵奉千利休為始祖。如今,以“里千家”的勢力最為興盛。另外,每一家的歷代“家元”即宗師或曰掌門人,都沿襲最初創立者的名號,以體現其一貫性。現在這一“家元”制度已經擴展至花道、劍道及其他各類傳統的演藝界。 “三千家”一流的茶道,主旨是“敬和清寂”,大致可看出它的主要理念。舉行茶會的地方,一般要有茶庭(里面只可種植綠色植物而不可栽培花卉,以免使人目迷五色,心有旁騖)、茶室(以簡樸為佳)。受邀的客人須現在茶庭入口處的半露天的等候室稍坐等候,然后受人引導,沿“露地”穿過茶庭,被引至茶室(里面的小小的壁龕部分一般會掛有書法作品或水墨畫,下有插花作品)。傳統的草庵茶的茶室入口只有一個需要爬進去的“藺口”,使人造成某種緊張感,以培育一種肅穆的情緒,然后在客人的坐席上席地正坐(即跪坐),此時可觀賞掛軸和插畫作品。主人開始煮茶和沏茶,程序比較繁瑣而緩慢,茶爐、茶壺、茶碗、茶筅等均有講究,每一道程序也有嚴格要求,最后做成一碗抹茶(茶的容量大約只有茶碗容器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茶碗一般是灰黑色的粗陶碗(也有不同的色彩和圖案),飲茶前可食用一點點心。彼此并不交談,講究“以心傳心”,在外行看來,氣氛有些沉悶。說到底,茶道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飲茶,而是一種待客方式以及修身養性的途徑,里面內涵了濃郁的禪的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