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師的區別之前先講一下什么是“心理醫生”,實際上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詞匯的。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實際上主要就兩種人,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師,除非,這個人他是心理咨詢師又是精神科醫師,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叫他“心理醫生”。但是我們還是要把兩者區分出來。 因為心理學知識普及的問題,導致大家對這個概念有點模糊,所以就籠統的叫“心理醫生”。 還有一種就是心理治療師,算是醫院系統類沒有處方權的心理咨詢師,畢竟心理治療師屬于衛生廳組織的考試,我的很多同學都是心理治療師,我沒有在醫院工作,覺得也沒有必要就沒考,實際當前心理治療師考試和心理咨詢師的難度系數相差不大,只是需要醫院證明,屬于醫療系統的專業名詞。 今天重點區分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大夫。 講講他們的主要區別: 一、處方權: 最直接的區別是:一般而言,心理咨詢師沒有處方權,通俗一點講,就是心理咨詢師沒有開藥的權利,不具備醫學背景和資質。(如果有處方權,除非這個人一定兼為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可以開藥。 PS:部分精神科大夫考取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同時臨床主要以開藥為主,實際上他們內心對心理咨詢并不是認可,覺得藥物更加迅猛,再加上接觸的多是重型精神障礙,來訪者的自我意識比較差,所以心理咨詢常常收效甚微。 部分不明真理的患者,尋找某些大主任做心理咨詢,往往效果很差,畢竟這些主任根本不相信心理咨詢的那一套,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往往部分精神科大夫考取心理治療師證書,就會覺得自己成為“心理醫生”,往往沒有足夠成長,導致患者對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進一步絕望。 心理咨詢師并不是考證之后就是合格的。成為心理咨詢師,遠不是考證那么簡單 二、咨詢(治療)的范圍不同 心理咨詢一般針對有心理問題(心理非健康)的正常人或者主動求助的來訪者(部分精神障礙患者,也會主動求助)。通俗的講就是這個人雖然有點心理不健康,但是他還是一個正常人,例如他知道自己是誰,有正常的社會功能。如果這個人是一個精神分裂或者重度的抑郁癥,幻想,有軀體化癥狀例如嘴巴抽搐,等這個就要去精神科了(當然在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治療下,也是可以輔助心理咨詢輔導的)。 PS:需要注意,康復期間的抑郁癥、雙相是可以接受心理咨詢的,需要評估來訪者的自我意識程度和主動求助情況,當然咨詢師有一定的醫學背景和經驗是最好的。 所以一個接受心理咨詢的抑郁患者,咨詢師需要不斷的評估和注意來訪者的情況下,更重要是深入的理解來訪者,而精神科大夫更加關注明顯癥狀。康復期間的抑郁來訪者尋求心理咨詢,就是為了更好的被看見、被理解。 心理咨詢師不會那么的關注癥狀,而是關注癥狀之下的問題,癥狀是問題的顯現而已,并不是問題本身,所以心理咨詢師的理念一定程度會像中醫的關注“證”而不是“癥”,就是需要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成因和深層次問題。 三、身份背景不同: 心理咨詢師:純粹的心理學背景,純粹的靠心理咨詢(共情、積極關注、傾聽)”技術“處理問題,深入的理解,成為來訪者拐杖攜手并進。 精神科醫師:醫學背景為主,一般是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不過側重點還是藥物),藥物對癥之后,效果會比較明顯。 四、療程和原理不同: 精神科醫師:關注最明顯的癥狀,致力于控制病情,他們會用藥干涉大腦分泌的激素,減緩病情,你看那些離開精神病院回家的病人,一般稱他們為“病情已控制”,但是藥不能停,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但是如果沒有心理咨詢或者心理治療,可能還是只是控制癥狀。或許你也聽過,停藥之后就會復發的患者,需要服用更長的藥物。當然精神科醫生也會建議輔助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則致力于讓你痊愈。如果你的病因是心結,打開心結,如果你的病因是外力,建議你改變環境或者協助你改變對外力的應對方式,所以一般是多次咨詢,相對而言治標治本。需要注意心理咨詢對于重型精神障礙可能收效甚微,當然最近今年由于診斷的變化,診斷重型精神障礙的患者疾病譜變大了,這就意味著,某些來訪者藥物控制癥狀后,適合心理咨詢進一步介入進去。一般來說,如果心理問題的根源大概已經10年之久了,需要徹底的整合和解決,可能至少需要大概50次及以上的咨詢次數,也就是至少每周一次咨詢,大概需要1年時間。 PS: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大夫本該是通力合作,共同讓精神障礙更好的康復,而不是褒貶不一。現在講究聯合治療,也就是心理咨詢和藥物相結合,雙管齊下。尤其對于抑郁,我個人還是有一定經驗,我的很多長程來訪,就是康復期間的抑郁患者,抑郁不單純是依靠藥物,很多抑郁有一定的性格,家庭教養以及互動模式有很大關系。 最后:你有可能碰到被誤診的精神科大夫,也非常有可能遇到不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對于精神科的診斷,我一般會建議來訪者在國際級大型三甲和省級精衛中心同時去診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