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辭賦,是漢語言所獨有的、最具民族特性的文體。當代辭賦的創作風氣正盛,不管總體質量如何,都足以表明從上古傳承發展至今的辭賦文學具有久遠的活力。
古典文學中的詩、詞、歌、賦諸體,都屬于我喜歡的文學體裁,其中辭賦一直是我閑暇時品讀探研、嘗試寫作的體式。不少賦文名篇,讀來如飲醇釀,久而彌甘。在古雅多姿的賦文飛珠濺玉般涌現之余,古人沒有忘記相應推出辭賦理論和格法著作,用以總結創作經驗指導創作實踐。古人理論性、評點性的賦學專著,就我所見到的,除了賦論、賦序跋、賦評點、賦話等之外,專講格法的主要有三部:唐代佚名的《賦譜》、宋代鄭起潛的《聲律關鍵》和清代余丙照的《賦學指南》。現就古人專論并結合個人學習寫作體會,就賦體試作芻議,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賦的基本定義
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對賦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國經野,義尚光大。”其概括賦的文體特點是鋪事及義,揮灑文采,體物陳形,抒情明志。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通過與詩的對比,闡明了賦“體物而瀏亮”的典型特征。另外,比、興、賦是古代詩歌的重要表現方法,其中的賦乃是一種修辭式手法,在賦文中經常被大量運用,與賦文體關系緊密。從源頭及流變上看,賦體是敷陳的寫作方法不斷發展演進,而逐漸獨立形成的一種文體。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賦指的是詩、詞、歌、賦等古典文學體式中的“賦”,并非現代散文中標題帶“賦”字的文章體裁。除了所謂的“白話賦”之外,賦的基礎語言是文言文。
二、賦的源起及其與詩的關系
清人王芑孫《讀賦卮言·導源》中如是論述:“荀況《賦論》言:‘請陳佹詩。’班固言:‘賦者,古詩之流。’曰‘佹’,旁出之辭;曰‘流’,每下之說。夫既與詩分體,則義兼比興,用長箴頌矣。單行之始,椎輪晚周。別子為祖,荀況、屈平是也;繼別為宗,宋玉是也;追其統系,《三百篇》其百世不遷之宗矣。下此則兩家歧出:有由屈子分支者,有自荀卿別派者。昭明序《選》所以云荀、宋表前,賈、馬繼后,而慨然于源流自茲也。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從荀法;賈傅以下,湛思妙慮,具有屈心。抑荀正而屈變,馬愉而賈戚。雖云一轂,略已殊途。”這段話對賦體的興起作了溯源追宗,我個人認為基本合理。漢代還興起了“獻賦”的傳統,賦歸于國家文學正統,成為考察士子才學的重要標準,在某種程度上為唐代的律賦形成和詩賦取士發揮了先導作用。由此可見,賦的源起脈絡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賦源出于詩。劉熙載在《藝概·賦概》中指出:“賦起源于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于千態萬狀,層見迭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這些說明賦脫胎于詩,《詩經》為賦的源頭。
二是賦的開山鼻祖是荀況與屈原。但是“荀正而屈變”,荀賦繼承了《詩經》的風雅傳統,而屈原則對《詩經》傳統有所變異開拓。荀正和屈變各擅風騷,發源壘基,共同成為賦的奠基人。
三是宋玉賦宗前啟后,上繼荀、屈,下開漢賦,也是早期賦的宗師。劉勰云:“荀況《禮》、《知》,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藝附庸,蔚成大國。”
四是漢賦仰承荀、屈,但有變化。漢賦主要有以賈誼為代表的騷體賦及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散體文賦,相如有荀法,賈誼有屈心,雖各承一脈,但“略已殊途”。
三、賦的分類及特征
漢代及其以前的賦總體可分為“騷體賦”和“散體文賦”兩大類。清代至今,賦的分類說法繁多,大體將詩體賦、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駢體賦、律體賦、文體賦等分別分成三類、四類、五類不等,標準不一,眾說紛紜。清初陸葇編《歷朝賦格》十五卷,匯選歷代之賦,將賦體總分為三格:文體、騷體、駢體。當代學者大多傾向于分成四類或五類。 我個人傾向于將賦分成四類: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名目簡約好記,分類大體清晰。有些分歧的主要在文體賦以及駢體、律體賦的分類。文體賦主要包括漢代文體大賦、漢及其以后的文體小賦以及唐宋古文運動中出現的新文體賦,這一類賦多以散句為主,雖然常有排比對偶句出現,但除押韻以外沒有其它聲律上的要求,共同點較多;駢體賦和律體賦,有的傾向于并為一例,其實二者在韻律、篇幅等方面都呈現明顯不同的要求。
1.騷體賦
騷體賦源于《楚辭》,尤其是帶有《離騷》的風味,以感情色彩濃厚為要。標簽式特征是常用“兮”調,多以其調劑誦讀節奏、渲染情感,常用于句末或者句腰處。句式較靈活,四、五、六、七、八、九言都常見,多用排比。常隔一句押韻,轉韻較多。如賈誼之《吊屈原賦》、司馬相如之《長門賦》。宋代騷體賦相較于前代和后代都較復雜,大體出現了三種體式:其一、以四言或六言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其二、基本上無“兮”字,且句式整齊的騷體;其三、以“辭”為名,形同歌行的騷體。
2、文體賦
文體賦包括漢代文體大賦、漢末文體小賦、六朝文體小賦、唐代仿漢大賦、唐代文體小賦、宋代仿漢大賦、宋代一般文體賦、歐蘇新文體賦、元明清文體賦等 。漢代文體大賦一般鋪陳宏大、篇幅較長,又被稱為散體大賦或漢大賦。以韻散相間和問答體的結構方式 ,“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在意旨上,多取贊美或稍涉諷諫。格法上常以“一問一答為章法所用”,問答雙方多為虛擬,如“子虛公”“烏有先生”“憑虛公子”“安處先生”等。句式上通篇為散句,偶露對偶雛形。注意押韻,部分散句為韻句。長句誦讀節奏近于散文而別于詩騷。代表作如《子虛賦》《上林賦》。抒情小賦也是漢賦之一體,以趙壹《刺世疾邪賦》為代表作 。
唐代出現的新文體賦帶有濃郁的先秦散章風骨,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漢賦手法,比如設問作答等,但行文比漢賦靈活自由,押韻也更加隨意。新文體賦不甚講求音韻與駢對,追求返璞歸真式的樸質與暢達。純粹的新文體賦作品極少,經典傳世作品鳳毛麟角。唐宋一些大家雖然鼎立倡導古文運動,推崇賦文、散文的自由質樸,但其革命對象駢體類賦文依然我行我素,穩步發展。加之新文體賦“尚理而失于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延至清代,駢文、駢賦、律賦已蔚為大觀。從唐人的作品看,新文體賦同樣必須押韻,或通篇押數韻,或押十數韻等。押韻的方式比較隨意,有不分奇偶句相押的,有隔一句相押的,且常有韻部合用情況,這與唐、宋填詞用韻情況類似,啟發后人辭賦可以《詞林正韻》為用韻范本。句式主體是散句,間有對偶排比句。在音韻上,除一韻之內平仄不可通押之外,其余偶句與排比句皆可不論聲調。代表性作品主要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3、駢體賦
最主要的特征,在句式上如同駢體文,以駢句為行文主體。兩者又有兩點區別:其一是用韻與否,用韻的稱為駢體賦,不用韻的稱為駢體文;其二,駢體文的句式對聲律的要求比駢賦更嚴格,近似于律賦。駢賦精品多呈現句法工整流暢、頻用事典、文采瞻美、聲韻諧和等特色。在駢對上,既注重詞性字義的駢對,又注意聲韻的相對諧和。句式以四、六字句為主體,還有三言至九言句的駢句,同時兼用少量的散句。凡相駢之句皆入韻,散句或入韻或不入韻皆有,較多轉韻。誦讀節奏大別于詩句,形成獨有的駢句節奏點。駢賦在南北朝時期發展到鼎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多,譬如陸機的《文賦》,鮑照的《蕪城賦》,庚信的《哀江南賦》,江淹的《別賦》等。
4、律體賦
律賦發端于初唐,當時稱為甲賦或者新體。“甲”是科甲之意,亦叫場試賦,大約北宋才開始有了律賦的稱謂而沿用至今。律體賦與駢體賦關系緊密,其承駢賦而來應科舉考試而生。相較駢體賦,竊以為律體賦主要有七個特點:
其一是限韻。律賦限韻,原為科舉考試之便。限韻的方式,一般在賦題下面專列四字至八字的一句詩或一句話,其意義與賦文關系緊密,這句詩或該句話的諸字為全篇賦文的限韻韻字,有的干脆以賦文題目各字為限韻韻字。必須使用限韻韻字所在韻部的字為韻,不得超出。所題韻字,亦須在該韻所在段落中使用。第一篇限韻的律賦據說是初唐王勃的《寒梧棲鳳賦》,韻限用“孤清夜月”,這也是有據可查的第一篇律賦。其二是轉韻頻繁。在科舉賦試時,多限八韻,民間律賦限韻總體上為四至八韻不等。短短幾百字的賦,即需用這么多個韻,可見用韻轉韻的頻繁復雜程度。其三是律賦韻律比駢賦更嚴格,誠如白居易所言的律賦須“諧四聲,祛八病”。駢賦在音韻上的要求較律賦、駢文寬松。六朝時期駢賦興盛,因處在音韻學的發軔階段,以駢體為賦為文在起步發展中,尚沒有形成完善、嚴格的聲韻規范。其四是篇幅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間,清代篇幅常有突破。其五是重論述。歷史上的律賦雖然有部分主題為描寫景觀等物象的,但多為托物論理敷義之作,不如駢賦所涉及的內涵寬廣。唐宋科舉考詩賦,其中律賦重于詩,重點即在于考察考生對事理的見解。其六是句式多變。駢體句式曾被籠統的稱為“駢四儷六”,雖然有些偏頗,但是也道出了駢句的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全賦都是駢四儷六句式的疊加,勢必顯得呆板拖沓,缺少頓挫和變化。所以律賦特別強調句式的靈活,壯句、緊句、長句、隔句、漫句盡量錯雜交替使用,使句子的結構形態、誦讀節奏呈現抑揚頓挫的多變態勢,這種將本來呆板的句式靈活化的辦法,也符合我們今天的辯證法。檢視漢賦乃至南北朝時期駢賦的對偶、駢句形態,其多呈相同字數、相同節奏句式疊加成文的態勢,有的整段甚至通篇都是一種句式的疊加,顯得呆滯,遠不如后朝律賦句式的活絡多變。其七是講求平仄但沒有平仄譜。律賦有別于格律詩詞,沒有一套標準的平仄譜式,有的只是遵循聲韻規律的一些平仄要求,如“節奏點”的平仄要盡量相對,句中平仄要符合漢語言聲律特點等。
律賦的代表作品極多,唐以后成為賦的主體。如杜甫的《越人獻馴象賦》,韓愈的《明水賦》,歐陽修的《應天以實不以文賦》,范仲淹的《臨川羨魚賦》、陳沆的《筆花賦》等等。
四、賦的用韻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都是韻文。有些詩句或者賦句現在讀來感覺不那么押韻,有少數賦句好像同韻內能夠平仄通押,有這樣幾個因素:古音尤其是上古音系流傳下來發生了音變;歌行、賦文中經常轉韻;文賦中部分段落或某段中幾個句子才用韻。賦的不管哪種體式,都是要用韻的,不同的只是用韻的多寡和寬嚴。
賦文用韻自有其歷史淵源。古代漢語音韻體系大體分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及近古音系。上古音系的聲調到底有幾類,至今尚無定論。漢代的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大體按上古音系押韻。中古音系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發端,為詩詞歌賦開拓了音韻上的路徑。隋朝陸法言依反切法推出的《切韻》五卷,是劃時代的音韻濫觴。后代的《唐韻》、《廣韻》、《集韻》、《平水韻》、《詞林正韻》等韻典莫不是切韻的繼承和歸并。《切韻》實乃一千多年來詩詞歌賦用韻的總標。雖然唐代詩賦取士時多用《唐韻》,但根本未脫離切韻的規范。這也是《平水韻》成書于南宋,但用《平水韻》衡量唐詩用韻很少出韻的原因。唐代以后的詩賦大多使用《唐韻》、《平水韻》等韻典。明代官方曾經編頒《洪武正韻》試圖取代《平水韻》,根本沒有成功。就我見到的被稱為規制最為嚴苛的清代的賦文,用韻時大體平聲嚴格,仄韻稍寬,平韻囿于《平水韻》,仄韻近似《詞林正韻》。《詞林正韻》成書于清代,此前的賦文可能根據仄韻聲調較多的特點在用仄韻時有意稍稍放寬。總體上來說,騷體賦押韻還算緊密,很多句子隔句即押韻,且時常轉韻。文體賦押韻較疏,有時整段甚至通篇只押幾韻。駢賦和律賦用韻最整密,有這樣幾個特點:一般隔一句用韻;極少重復使用韻字,形同意異的除外;轉韻頻繁,少見全部平韻或者全部仄韻(篇幅很短例外),同段轉韻有忌諱平聲轉平聲或仄聲轉仄聲的傾向,注意平仄韻間雜,“浮響”與“飛沉”相錯,以增強抑揚頓挫的音韻感;同時,注意在轉韻句的上句用上提引詞語。尤其要注意的是,一韻之內,不宜平仄韻通押。
五、賦的句式
賦的句式有其獨特的構成:散駢間有,駢句對偶,復雜多變,長短相間,駢句講求音律,節奏注重抑揚頓挫,諸類特點都服務于便利誦讀。按照各種不同的體式,賦句特征差異較大,其中駢體賦和律體賦的句式相近,雖然律體賦要求更嚴格。
(一)駢賦、駢文、律賦的句式
駢句是駢賦、駢文、律賦句式的主干和精華。掌握駢句句式的格法并能熟練運用,是寫好駢賦、駢文、律賦的基礎和首要條件。現將《賦譜》提出的律賦句式加以舉例說明,駢文、駢賦句式大體類似,也歸并為一類。此類句式具體有:壯、緊、長、隔、漫、發送(或分為兩類),共計六個大類。
1.壯句:三字成句相駢對
“于時陽氣收,陰氣浮,火井滅,朔風愁”——徐寅《寒賦》
“爾其窮五典,改三墳“——周召南《龍文百斛鼎賦》
2.緊句:四字成句相駢對
“澄黃漸染,流火先融”——拙作《中秋女兒賦》
“禪鐘遽響,寶塔初升”——拙作《玉屏塔賦》
3.長句:五至九字成句相駢對
“致流連于過往,興詠嘆于弘休”——拙作《中秋女兒賦》
“史跡沉埋于歷史,風流振起于春風”——拙作《玉屏塔賦》
4.隔句:含分句相駢對。隔句句式可細分為輕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雜隔六種。
(1)輕隔:上四字,下六字
“書齋涂炭,賈生恨鑄長沙;文革肅菁,金柱冤消不白”——拙作《賢父誄》
“似有涼來,并風絲而入夢;未曾霜至,漸葉子以飛紅”——拙作《中秋女兒賦》
(2)重隔:與輕隔顛倒,上六字,下四字
“虛耳嘗聞蟻動,信猶未晚;相如輒喜渴消,診以何遲”——拙作《賢父誄》
“誰把飛霞盛得,潑將秋葉;孰將朱墨磨成,畫上云團”——拙作《玉屏塔賦》
(3)疏隔:上三字,下三字以上不限
“府而察,煥乎呈科斗之文;靜而觀,炯爾見雕蟲之藝”----蔣防《熒光照字賦》
(4)密隔:上句五字以上,下句六字以上。
“直上孤尖有路,騰云駕霧而長驅;弘開八角無邊,裕后光前而未已”——拙作《玉屏塔賦》
“豁青春情抱,自然一心用命;出苦口良言,豈料片語遭殃”——拙作《賢父誄》
(5)平隔:上下字數不限,但要字數相同
“兩抹輕紅,天妝粉靨;一亭立玉,月佩娟絲”—— 拙作《中秋女兒賦》
“幾疑仙根早種,生就瓊花骨格;無礙父業難光,拒承詩弈門楣”——拙作《中秋女兒賦》
(6)雜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不符合輕隔、重隔、疏隔的歸在此類)
“有鳳來儀,舞動兮綠城春色;傳神醒夢,鐘鳴兮義水河灣”—— 拙作《玉屏塔賦》
“每每飄行之處洎,皆牽皆掛;偏偏囑托之詞云,莫想莫思”——拙作《中秋女兒賦》
5.漫句:不需要駢對的句子
“爰登斯塔也” —— 拙作《玉屏塔賦》
“丙寅斯節,望舒臨宅,神仙賜汝”——拙作《中秋女兒賦》
6.發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發語詞“原夫”、“且夫”、“嗟夫”與用在句尾的“也”、“而已”、“哉”之類。另有用于轉承時的一些文言語氣詞或介、助、連、代詞加“觀”、“推”、 “洎”之類的實詞等。從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開篇或句與句之間承連,二、三、四字的“提引”既可用于段落與段落之間,亦可用于句與句之間。
“當夫塔春方至,曉日先圓”——拙作《玉屏塔賦》
“非兒女之私譽也” ——拙作《賢父誄》
(二)騷體賦的句式
騷體賦的句式從三、四字到八、九字皆有。句式有很整齊的,也有參差不齊的。漢以后不僅上下句漸漸趨于整齊,還在向排比、對仗過渡。“兮”字的使用可作為騷體有別于其他賦體句式的一個特征。 “兮”字大體用于上句末、本句之中或下句尾。宋朝有一體句式整齊而不用“兮”字的騷體賦,屬于特例。有的律體賦、駢體賦、文體賦也偶爾間雜“兮”字。
(三)文體賦的句式
文體賦句式的主體是散句,有時間雜 “兮”調;南北朝抒情小賦等常見散句與駢句相間;漢代大賦及唐宋文體賦等行文方式大體類似先秦及唐宋古文運動后出現的散文,基本屬于比較正統的文言文,少見文白夾雜及俚話俗語入賦,與文言散文的區別主要在于用韻與否。
六、駢句的平仄特點
在賦的各種句式中,我本人最喜歡駢句,尤其是隔句對駢句,所以我在辭賦作品中有意識的多用隔句對駢句而少用其它句型。駢句對仗工整、句式整齊、韻律鏗鏘,可以充分彰顯漢語形體整飭、音韻協和的獨有稟賦。作為駢賦、駢文和律賦中最主要的句型,駢句雖然沒有具體的平仄譜,但是在平仄上確有相應的要求。
平仄于駢賦、律賦而言,應注意句尾字的平仄和句中字的平仄。句尾字平仄如同近體詩一般,是平仄交替進行的,也就是說,若二、四兩句押韻,通常一、三句則是不押韻的,非韻句句尾字的平仄與押韻句句尾字的平仄是相反的。六朝至唐代的駢賦相對寬松,清代律賦對此要求甚嚴,寬嚴度與時俱進。
句中字的平仄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陸法言的《切韻》推出之后,人們認識到,若句子“平”“上”“去”“入”使用得當,則能出現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產生語音上的美感。南朝沈約“四聲八病說”經過演變之后,首先受益的代表性文體是近體詩,這是平仄規范運用最為廣泛的體裁。此后,駢賦、律賦也深受影響,形成的聲韻規范與其息息相關。詩句或賦句中,除常以雙音節組合成詞之外,也會出現多音節詞或短語。在詩賦句子的節奏之中,注意聲調銜接時的起伏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抑揚”,而節奏就是“頓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奏之中,若聲調相同的話,發音要么連續低沉,要么連續平緩,要么連續高亢,沒有起伏變化,既不便于發音,發音也不好聽,還有悖于以“陰陽相濟”為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所以,一個吟誦節奏以內多連平多連仄的文字組合,與抑揚頓挫的要求相反,導致句子單調呆板,其中三連平收結被詩家稱為三平尾,為格律詩大忌。三連仄乃至多連仄在格律詩中偶有出現,這是基于聲調可以變化稍稍易于為人接受——因為在中古音系中,當仄聲字迭用時,可以用“上、去、入”的不同字調節些聲調上的變化,而平聲字是難以調節的。因此,連用仄聲字時,應注意不能全用同調字。作為駢文、駢賦、律賦句子的平仄,雖不如近體詩要求的那樣嚴格,但從更利于默念、誦讀的角度出發,也應該盡量地調和:一駢之中,上下對句相同位置的平仄盡量相反;一個分句之中,各個音節之間平仄盡量錯雜,使其更好地為誦讀服務。一個節奏中三連平收結能避則避;如用三連仄,不可上、去、入同調連用。四連平、四連仄能避免的更要盡量避免。還要注意的是,單句之中,字越少則其平仄駢對要求越嚴謹。大致來說,駢句由三字開始,到八、九字為止,三字或四字成句的,上下句平仄盡量做到字字相對;而在五字到八、九字之間的句子,通常只是以節奏內的平仄為準,整體上是比較靈活的。隔句以分句為單位,平仄也要盡量兩兩相對。
總而言之,平仄是使駢體賦、律體賦句子聲調抑揚頓挫的重要特色,是古人歷經千百年不斷創造完善的文化符號,現在我們寫賦仍然要重視平仄,盡量顧及讀者的發音感受和文體的聲韻規范。
七、律賦與科舉
律賦興起于唐代,經過千多年的發展,在體式、句法、平仄、音韻上更趨完備,到清朝,規制發展到近乎苛嚴的地步。譬如駢句不僅要求平仄相對,還有聲調間雜相對的要求;譬如限韻,不僅要求按限韻句韻字依次遞進,還要將所題韻字用在每段末尾;甚至每段的句型句數都有具體的規定。物極則反,這些嚴苛的規則遭到了很多學人的詬病,不少學者認為律賦雷同于明清的八股文。幾至民國以后,律賦漸呈消亡之勢。其實,縱觀古典賦文,律賦毫無疑問居主體地位。據香港大學詹杭倫教授所考,唐代流傳下來的賦作約1500篇,其中律賦1000篇;宋代流傳下來的賦作約1400篇,其中律賦約800篇;清代流傳下來的賦作約15000篇,其中約10000篇是律賦。
唐以后律賦興盛有一個重要原因:律賦為科舉取仕的重要文體。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亦有其它更早的說法),朝廷開始在科舉中實行詩賦取仕,首開科舉考賦文的先河。宋代承襲唐制也實行詩賦取仕,但由于政治原因,曾兩度廢棄詩賦考試。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朝廷采納宰相王安石奏議,進士科罷黜詩賦,改試經義,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復試詩賦;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詔罷詩賦專用經義,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復試詩賦,兩次共廢詩賦取仕約50年,兩宋300年其余年代都通過詩賦取仕。金朝也是一個科舉重視律賦的朝代,而且考試時頗重格法。有清一代,雖然正科不考詩賦,但是召試等恩科,博學鴻詞等制科以及庶吉士試、翰詹大考等科皆以詩賦取仕,一定時期內,鄉試、院試等地方性考試亦考詩賦。以上歷朝詩賦取仕中的賦試,皆為律賦。律賦為歷朝歷代選拔大批學養深厚、底蘊豐富、通明事理的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諸體賦文中,本人最喜律賦。其嚴謹的規制,巧奪天工、工整多變的駢句,協和頓挫的音韻,華美的文采,深邃的義理,都是篋中美玉,學海瓊舟。遠有歷代名家大匠的賦作堪為圭臬,近有鄉賢浠水狀元陳沆的《披榛采蘭賦》、《金百煉賦》等律賦作為典范,皆令我反復誦讀,賞學不輟。
八、當代人辭賦寫作芻議
當前辭賦處于復興期,作者眾多,作品比比皆是。《千城賦》、《百城賦》、《校園賦》等類賦作,層出不窮。然而總體上看,當代賦作與歷史上的辭賦作品相比,甚至與正在復興的詩詞等傳統文體相比,質量遠有不及。傖俗彌多,泥沙俱下。
當代辭賦主要以駢賦為主,就連律賦也很少見。駢賦典雅華麗的風格,抑揚頓挫的聲樂美,表現了漢語言流美的特色,每一個漢字,理論上與其他漢字都可以組合成駢對。這樣的文字應用形式,是世界上萬千語言的唯一,因此以駢對為文的形式是漢語言表述功能的一種應用升華,仍然為當今許許多多的讀者和作者所喜愛。
辭賦在特定場合的應用比現代白話文體更有優勢。在人們心目中,古典辭賦涵帶歷史的厚重,于名山大川、城市校園、人文史事、紀念祭祀等寫賦勒碑,更顯得典雅莊重,這是其他文體所不能比擬的。那么當代人寫作辭賦,除了遵循傳統的認題、命意、擇事、琢句、押韻等規則之外,還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結合我個人學習和寫作辭賦體會和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同仁參考。
(一)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辭賦是傳統文體,前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寫作辭賦中繼承傳統、增強積累、豐富修養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和先導,創新必須是繼承后的創新。當今所謂的辭賦創新之作,不工章法句法,以成詞熟語夸飾吹捧,文采華藻缺乏,不遵聲韻規范,不避俚俗白話,這類作品泛濫,客觀上影響了辭賦文學的聲譽。《千城賦》等當代辭賦的部分篇章,令人慘不忍睹。絕大部分創新作者,對于古典文學知識積累不夠,甚至對辭賦的要素學習把握甚少,企圖以創新來掩飾先天的不足。這樣的局面如不改觀,當代辭賦很難振興發展。
(二)辭賦作品要有自家面目。不論辭賦的抒寫對象是事物還是義理,都要盡量做到“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達到詞句中無我、意蘊中有我的境地。既要有古雅華美特色,又要有一定的時代氣息。開闊境界,形成風格,自出機杼,具有自家面目,是一篇辭賦能否成功的關鍵。
(三)辭賦要突出鋪摛主體的個性特征。鋪摛的主體無論是物象還是義理,無論宏大還是微觀,都要賦予與其他同類不同的典型特征。這不僅是鋪摛事理是否具體、全面、深刻的標志,更是緊扣辭賦主題的需要。有些作者的辭賦作品寫某座名山,拿到其它山也適用,寫某校園的拿到其他學校也差不多,個性泯然,何談感人,何談境界?
(四)賦句要靈動。要結合聲韻規范,活用各類賦句,用鮮活之詞,啟開闊之局,擅飛揚之勢,成工穩之駢,協頓挫之調,要使人一入賦文就有通讀全篇的欲望。當代辭賦家錢明鏗先生、韓幫庭先生等在這些方面做得不錯。當今有些辭賦的句子,晦暗、冗澀,令人沉悶昏然,難以卒讀;有的作者剿襲湊泊,沒有鮮明的獨創性;有的熟語、套語、大話連篇,以爛熟之詞一味頌一味贊,既乏文采,又拖沓啰嗦,令人味同嚼蠟。今人在寫作駢賦時,建議在句式上多向唐至清代的律賦學習。靈動鮮活才能讓當代賦文擁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