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第20講 文 賦及文賦的特點 主講:絕谷畫蝶 大家好,我們簡單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俗賦 一、俗賦簡介 俗體賦,簡稱“俗賦”。俗賦,在諸體賦中別具一格。所謂俗,雅之反義也。如《韓朋賦》、《燕子賦》、《晏子賦》等,為別于漢魏六朝的文人賦,一般稱為俗賦。馬積高先生《賦史》“所謂俗賦,是指清末從敦煌石室發現的用接近口語的通俗語言寫的賦和賦體文。”此前也有人用“小品賦”“白話賦”“民間賦”稱之。 二、俗賦的淵源 戰國時期,荀況最早采用這種文體,寫有《賦篇》。至漢、魏時代,文士多以賦體寫作,成為新興的文體,有體物敘事的故事賦,問答體的和敘事代言的雜賦,還有歌功頌德的大賦,但在語言方面則注重鋪采□文,形成一種駢儷雜陳的文人賦。自敦煌藝術寶庫發現以后,開始見到了一些唐代民間藝人在傳統的雜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白話韻文賦體作品。如《韓朋賦》、《燕子賦》、《晏子賦》等,為別于漢魏六朝的文人賦,一般稱為俗賦。 三、俗賦特點 四、俗賦的分類 這類近呼口語化的描寫屬于夸張性的鋪陳,特別是韓朋的愛情悲劇故事在敦煌本《韓朋賦》中表現得非常完整。 2、詼諧調笑型 《駕幸溫泉賦》則如同一個調皮話滑稽的娼優,它動作敏捷,表情多變,言辭幽默,富有挑逗性。給予人的是輕松、捧腹、釋重卸擔和心曠神怡,而仔細想來,又諧中有莊,笑中寓淚。和傳統大賦一樣,本篇也成功地采用了鋪敘這種賦體文學的基本手法。鋪敘不顯堆砌,修飾不顯多余。詼諧調侃與鋪采摛文有機結合,貫穿于賦的始終。? ?劉朝霞此賦詞調倜儻,雜以徘諧,劉朝霞這種拍馬屁的文章可謂寫得別具一格,又不失酸文人的執著。?? 第四是語言更加通俗和口語化,如《韓朋賦》,可以看出是有意選擇大眾熟知的俚俗語詞。 《劇鼠賦》是上承《鷂yào 雀賦》的特點及為文意趣,風格詼諧幽默,語言通俗曉暢,以四言韻語為主,間雜六、七言句,把老鼠的特征描繪得惟妙惟肖、生動風趣,這在現存以鼠為題的賦作中是少有的。 《劇鼠賦》雖形式詼諧,但立意典正,直斥現實。其形式上類似俗賦,雖沒有明確的隱喻,卻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它實際上是譏刺現實的作品。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駢賦和律賦,又介紹了騷賦、詩賦、俗賦,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文賦。 一、文賦的概念 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元代祝堯說,“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并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古賦辨體》)。這種論述雖對宋代文賦有所偏頗,但卻指出了文賦的體裁特點,即以賦的結構、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 作為賦的一類變體,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物。 中唐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復古口號下改革了駢偶語言。他們的賦作直接繼承發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象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問》、《設漁者對智伯》,雖不以“賦”名篇,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正是《文選》列為“設論”一類的古賦之體。 設論,文體名,就是假設問答以闡明意旨,如《文選》有設論三篇: 漢 東方朔 《答客難》、 揚雄 《解嘲》、 班固《答賓戲》。這種文體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實質便是文賦。文賦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宮賦》、《秋聲賦》。 二、文賦的演變 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派(西□體是北宋初年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駢偶文風,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功能。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所謂“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古文運動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后《赤壁賦》。 宋代文賦的實質是用古文語言寫作的具有賦的結構的韻文,所以按照古代傳統文論觀念來看,一方面肯定賦體至“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是賦的一種變體;另一方面又認為“文賦尚理,而失于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儷矣”(《文體明辨》),覺得既不符合“古詩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準,實則已不屬賦體。但從文學體裁的發展規律看,宋代文賦正是賦體發展的終極階段,前、后《赤壁賦》即為臨界的標志作品。 三、文賦的特點 1)體式方面的特點: 文賦是賦體文學中最早出現的體式,也是賦體文學第一次興盛時的主要賦體。 漢代是中國文學史上賦體文學第一次興盛時候,漢賦的代表性作品,如《子虛》、《上林》、《兩都》、《二京》等,從駢散角度而言,都可歸為早期的文賦。唐代文賦作品大致可分為仿古之作和通常所謂“新文賦”兩大類。 曹明綱先生總結為:韻散配合、駢散兼施、用韻寬泛和結構靈活。其中最典型的一個特點是:駢散兼施。文賦是駢儷軌跡的逆轉,文賦雖然著意用散,卻不廢用駢,講究駢散兼施、各得其所。如《長楊賦》中,里面有一段: 椓嶻嶭(zhuójié niè)而為弋(小木樁),紆南山以為罝。羅千乘于林莽,列萬騎于山隅。 以文為賦雖非正體,然賦之境界卻天海空闊。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更是文賦的典范。 文賦對音韻與駢對不是很看重,它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質樸與暢達,所謂古散文就是指先秦兩漢的散文,古典文學概念中散文這個文體專稱是相對駢文而言的。古文運動其真正的目的是一洗駢文過于看重駢儷而漸生的浮華之風。這個運動的目的,從頭到尾都主要是針對駢文而言,并不特別針對韻文類。至于賦體演變有“文賦”一體,完全不過是古文運動附加的產物而已。 唐代倡導古文運動運動的韓愈,其本身也作律賦。宋代的歐陽修和蘇軾,亦工律賦,且唐宋兩朝,以駢句為主的律賦都屬于昌盛時期。所以,賦體之中,雖有文賦,但縱觀唐宋兩代,其存世的文賦作品是極少的,其數量較之同期的散文作品,可謂寥若晨星。其中較為經典的文賦傳世作品,更是屈指可數。古文運動轟轟烈烈,但其打擊對象駢文,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發展的腳步。復至明清,駢文已有蔚然大觀之勢。畢竟漢字的駢對美,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否認,難以掩蓋的。散文質樸明暢,駢體文采富瞻,各用其所長才是正道。 2)用韻方面的特點: 總體來看,文賦多少事要押韻的,斷然沒有全然無韻的文賦,或通篇押韻,或押十數韻等,押韻的方式也極隨意。 ①有不分奇偶而句句押韻的。 如歐陽修之《秋聲賦》:“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淡、斂,詞林正韻第十四部; 明、晶,詞林正韻第十一部; 冽、骨,詞林正韻第十八部; 條、寥,詞林正韻第八部; ②也有循于常例,隔一句押韻的,如蘇軾之《前赤壁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③還有用韻不盡拘于官韻,常有較大范圍的韻部合用情況,跟《詞林正韻》類似,如上例《秋聲賦》中,韻字“淡斂、明晶、冽骨、條寥”。 ④還有一韻用完就不用了的,還有重復循環再用的。如此種種,盡以文章所需之便利,及其靈活。如:歐陽修之《秋聲賦》:其中“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切、發,詞林正韻第十八部;就與上面的冽、骨,詞林正韻第十八部;重復再用。 除此之外,文賦的構成主體是散句,同時也兼有一些駢句和排偶句,但這些句子在駢偶的音韻方面,并無特殊要求,或工精或近于古偶,皆隨自便,具體到四聲平仄,除在押韻時不可平仄混押之外,其余偶句與排偶都可以不論聲調。 3)語音方面的特點: 如:蘇東坡的《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這篇文章行為在駢散之間,韻言雜用,文采飛揚,取清簡之詞,發高古之思。意象連貫,結構嚴謹,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這是文賦之一大宗法。 再如:歐陽修的《秋聲賦》(節選) 余曰: “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這段散句精切,述理推比、邏輯推理巧妙,這也是文賦之一大宗法。 4)布局謀篇方面的特點: 我們還是以歐陽修《秋聲賦》為例來分析其特點: 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cōng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 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①先查韻部: 第一段:驚、錚、鳴、令、聲押庚青蒸韻(詞林正韻第十一部); 第二段:天、間(詞林正韻第七部);淡斂(詞林正韻第十四部)、明晶(詞林正韻第十一部)、冽骨(詞林正韻第十八部、入聲)、條寥(詞林正韻第八部);切、發、悅、脫、烈(詞林正韻第十八部); 第三段:陰、金、心,音押侵韻(詞林正韻第十三部);傷(詞林正韻第二部);殺(詞林正韻第十八部) 第四段:情、零、靈、形、精、能、星、榮、聲,庚青蒸韻(詞林正韻第十一部); 第五段:對、睡(詞林正韻第三部)、唧息(入聲)(詞林正韻第十七部)。 ②賞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之作。雖仕途已入順境,但長期的政治斗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復雜,逐漸淡于名利。作者的心情也因為屢次遭貶而郁悶,但他能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作者的這一立意,抒發了難有所為的郁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愿望。 這是一篇用散文筆調寫成的典型文賦,在這篇文賦中,以“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布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凄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后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后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作為描寫、議論的對象,極盡鋪敘,渲染之能事,并由景入情,抒發秋感 并融入了作者對政治、人生、世事的深覺感慨,從而完成了本篇文章的深刻主題: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應加強內省、超乎其外。 這篇文賦具有以下特點: a)布局精巧,結構謹嚴。 文章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設計,文勢一氣貫下而又曲折變化。 b)描摹細膩、生動、形象,極富藝術感染力。 c)形式創新,熔敘事、寫景、抒情、狀物、言理、議論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于韻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秋聲賦》是一篇以駢偶、鋪排、聲律為基本形式特點的“賦”。其采用的主客問答、隨物賦形、鋪敘渲染等手法亦為賦體的傳統方法,整篇文章卻以靈活自由、長短不拘的散文句式開篇、結尾和穿插其中,充分表現出以散運駢的嶄新形式特點,無論敘事狀物寫景抒情言理,皆流暢自如、和諧統一,其高超的藝術技巧,豐富了“賦”的表現形式,開創了“賦”的新的發展之路,即:賦的散文化就是文賦。 5)文賦內容方面的特點 文賦的思想內容以議論為主,以時而著。文賦往往融敘事、狀物、抒情、論理于一體,構思完整巧妙,行文流利活脫,文人們針砭時弊,批判社會是它最主要的內容特征。 如大家所熟悉的《阿房宮賦》: 例一:阿房宮賦 杜牧〔唐代〕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yìng qiáng),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niǎn )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huán)也;渭流漲膩(nì),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lù lù)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màn lì)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見者 一作:有不見者)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piāo lüè )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dǐng chēng)玉石,金塊珠礫(zhū lì),棄擲邐迤(lǐ y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zī zhū),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chuán ),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lín lín 清澈明凈貌。),多于在庾之粟粒(sù lì);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bó lǚ);直欄橫檻(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shù zú)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xiá)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賞析: 此賦運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法,在不長的篇幅中,將宮殿建筑之恢弘壯觀,后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表現得層次分明而具體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統治不能久遠,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愛的結論,為當時最高統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和警示。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從內容結構上看,此賦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設伏。 第三段,由描寫轉為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第五段,結尾的一段議論也是有所借鑒的。 從藝術手法上看,此賦運用了以下手法。 ①本文運用想像、生動的比喻與大膽的夸張; ②描寫、鋪排與議論,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而是寫得不繁縟冗雜,恰到好處。 ③駢句散行,錯落有致。此賦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鋪排、對偶、押韻等,但也大量使用單句散行,增強表現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六個四字句后,接以“盤盤焉,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個散行的長句。這樣,句子整散結合,長短不拘,節奏鮮明,更富于表現力。 《阿房宮賦》是一篇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有感而發,具有較強戰斗力的現實主義作品,文章借阿房宮興起和毀滅的史實,深刻地表明了秦始皇的暴虐統治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 從而用以諷勸和警告唐敬宗,應當從中記取教訓,不要窮奢極侈,要愛惜民財民力,以免重蹈亡秦之覆轍。 文章為了鋪陳其事,運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精美的 它時而用對偶排比,句式整齊,音調鏗鏘,聲韻和美,節奏明快 時而駢散兼行,長短急徐,錯落有致 顯得文氣生動,通達流暢。 《阿房宮賦》文詞華美,想像豐富,氣勢宏偉,既有激情,又蘊深義,令人感動,發人深思,堪稱“詩人之賦”,大家知道賦,它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形式。這都說明了賦的主要特點在于鋪敘事物。 本文亦具有這個特點,成功地運用了鋪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從全文看,是以鋪敘描寫為客筆,抒情議論為主旨。 例二:赤壁賦 蘇軾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賞析: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內容上看: 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文筆波瀾起伏,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后以第五段作結。 第五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 在藝術手法上的特點: ①“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②“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③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四、分析漢賦與文賦之異同 1、在分析漢大賦與文體賦我們先來看看賦的種類: 賦大致分為五種,也正是五個重要時期:西漢人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視為賦體,沒有一定的限制性,這稱作楚辭體的騷賦;漢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生僻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卻被后人視為賦體正宗,也稱古賦; 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六言駢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又稱俳pái 賦;唐宋又有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文賦是中唐以后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枚乘、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等人。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 2、漢賦 漢賦是在漢朝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為漢朝儒客文人熱衷的文體,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于“鋪采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 漢賦的內容可分為五類: 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的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在后期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贊歌,只在結尾處偶爾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從類別上看:漢賦分為騷體賦、大賦、小賦。騷體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問》的影響,保留著加“兮”的傳統,其語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結合,表現手法為抒情言志漢初六十年是騷體賦的時期 。 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漢大賦指漢代盛行的賦體作品,以主客問答的方式“鋪陳摛(chi)文,體物寫志”,雖散韻結合,但散文的意味較重,所以稱為散體賦。一般篇幅較長,規模宏大,所以又稱散體大賦。散體大賦是漢賦的主干,所以散體大賦可以直接稱之為漢賦,一般來說,文學史上說的“漢賦”,都是指漢代散體大賦而言。 散體賦,又稱散體大賦或漢大賦,在立意上立足于贊美,稍涉諷諫;在體式上虛擬以一問一答為主。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一般直書其事,鋪采摛文,排比鋪陳,辭藻富麗,篇幅龐大。主要由諸子問答體、戰國縱橫游說之文和楚辭演化而來。作品如司馬相如之《子虛上林賦》,揚雄之《羽獵賦》,班固之《兩都賦》等等。 3、文體賦 文體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宋古文運動,一部分賦呈現出由駢儷返回散體傾向,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暢快的氣勢,故帶有先秦散文風骨,又借鑒漢賦手法,如設問作答。稱作“文賦”。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都是代表作。 如蘇東坡《后赤壁賦》:“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我們看押韻字:“尺、出、識、茸、龍、宮、從、動、涌、恐、留、流、休”,聲調上,幾乎與詞韻相等,轉韻頻繁。但要注意,這里的“茸、龍、宮”與“動、涌、恐”雖然是同韻但不同聲調,前者屬于平聲,后者屬于仄聲。兩者分開使用,并沒有平仄混押。所以說,即便是押韻要求最寬松的文體賦,都很少有有平仄韻混押的情況。這段行文在駢散之間,文采飛揚。取清簡之詞,發高古之思。這是文體賦之一大宗法。 再如歐陽修《秋聲賦》“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這一段押韻亦等于詞韻。另押韻的更加靈活,常常連韻,轉韻也很頻繁。這段散句精切,述理推比巧妙。這也是文賦之一大宗法。 文散賦兩體,通常在散句方面,皆是以文言方式行文,少有文白夾雜,俚俗入賦者。文散賦句式之難點在駢散句的過渡與融合上。 所以根據上面的分析,就散體賦與文體賦而言,皆有散句,且不苛求音韻與駢儷,常使人混淆。可以歸納不同點: (1)散體賦在時間上早于文體賦,此乃首要區別。再者,散體賦追求“鋪陳宏大”與“華麗夸張”。而文體賦,契法先秦兩漢之散文,輕文辭駢儷而直抒胸臆,文氣暢達而不澀。 (2)散體賦看重表述之散鋪與文辭之險怪,而文體賦則講究暢明達意。或言文體賦宏觀上取法于古散文,而散體大賦是立足雕蟲之技法。散體賦洋洋數千言,而文體賦常數百或千余言。 (3)至于騷體賦與散體賦、文體賦的章法方面,與我們前面學習的段落、篇章章法內容并無大異。只是散體賦好用虛擬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完成章法架構。然后用同類排比段落來完成鋪陳,立意上帶有少許的諷諫。 本講提綱: 一、文賦的概念 二、文賦的演變 三、文賦的特點 四、分析漢賦與文賦之異同 賦基礎班畢業試卷 學號: 網名: 一、簡答題: 1、什么是賦?賦的特點? 2、什么叫駢文、駢賦、律賦、詩賦、俗賦?它們流變的過程。 3、漢賦與文賦的區別? 4、什么叫壯句、緊句、長句、隔句(包括六種隔句),試各舉一例。 5、什么叫提引詞,提引詞有什么特點? 6、什么叫虛詞?什么叫駢句的領字?虛詞和領字各有什么特點? 7、什么叫平仄?駢句的平仄和駢文的平仄有什么特點? 8、什么叫詞珠、駢珠,請從《滕王閣序》中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詞珠,標注注解及出處,并做成駢珠。 二、填空題: 1、駢句的特點是對偶的上下句的每個節奏點平仄要( )。( )句子前必須有題引詞;( )個字以上需要加虛詞。 2、詩的最后一個節奏點是三個字,駢句的最后一個節奏點是( )個字或者( )個字。 3、詩沒有領字,駢句可以( )領字,領字單獨( )個節奏。 4、駢文的文體特征,即()、()、()、()、()。六朝駢文形式的特點主要有()、()。以對偶句(駢句)為主的文章叫做()。與之相對,以非對偶句(散句)為主的文章叫做()。不押韻駢文的題目里面不要帶()字,駢文(駢體文)不需要(),押韻的是(),賦屬()文。 5、杜牧的《阿房宮賦》更是( )賦的典范。還有《》、前后《》等都屬于( )賦。 6、律賦一般限韻是()個字。古代科考選擇一般是()個平韻,()個仄韻。 7、賦之首段技法有()、()、()、()、()、()()、()、();賦之其他首段技法有()、()、(); 8、賦之次段技法有()、()、()、();賦之中間諸段技法有()、()、()、()、()、()、()、()、()、()、()、()、(); 9、賦之末段(尾)技法有()、()、()、()、()、()、()、()、()、()、()。 10、駢句指的是()、()、()、(),跟律詩中的偶句相似。散句則是相對于()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不對偶、不要求押韻的句子為散句,散句又叫()。 11、對偶是一種修辭格,運用了()的文句就是偶句,也就是駢句。排偶指()()、(),是修辭學界提出的一種既有()又是()的一種修辭手法。 12、排比是指三個(),()的句子連續使用,是實現鋪陳的手法之一。 13、古偶句虛詞除外,在相應的位置上出現了()的字,這種特色形式的對偶句,叫()。 14、賦后往往有“亂”,亂為賦中最后一節,起()作用。 15、馬蹄律的聲律規則,其特點是()。左邊比作“平”聲,右邊比作“仄”聲,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邁出,即成“仄平平仄”。 三、判斷題:(在括號內正確的用√表示;錯誤的用X表示) 1、駢文不需要押韻,但句腳需要通篇走馬蹄,不可以文白參雜。( ) 2、隔句不必遵循馬蹄律。() 3、有領字的駢句,領字都是單獨劃分節奏,上下句領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對。() 4、曹明綱先生總結文賦的特點為“韻散配合、駢散兼施、用韻寬泛和結構靈活”。( ) 5、詩賦的語言要求是句式整齊而不對偶,不含或少含虛詞。() 6、“膏搖唇而增熾兮,焰掉舌而彌葩。”是騷體句式( ) 7、根據藝術風格之差異,俗賦約有兩種類型:一種為通俗故事型;另一種為詼諧調笑型。( ) 8、可以直接換韻、換段、換內容,不用提引詞。( ) 9、散句可以放在一篇辭賦的最前面或最后面?也可以放在段落的前后( ) 10、押仄韻時,駢對上多以四聲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種聲調中變化。( ) 11、駢賦、律賦一般都在偶數句用韻,文賦可以奇數句用韻。( ) 12、騷體賦常有換韻,最主要的體式則是帶有語助詞“兮”,以及含有虛詞,以此調劑誦讀節奏,渲染情感。( ) 四、創作題: 1、長江,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國境內的最長河流,全長6387公里,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其干流流經中國青海、西藏、重慶等11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 請以“長江”為題,試寫一篇駢賦《長江賦》,字數在300字以上。需切題用典,遣詞古雅,不違背傳統道德觀念。 2、用韻要符合駢賦押韻的標準,韻部合用以詞林正韻為限。 3、本句相鄰節奏點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對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對,句腳字平仄相對,同一節奏內不可出現三連平、三連仄。 4、換韻要求一個段落換一個韻,可在段落中根據內容所需換韻。換韻時,需平聲韻轉仄聲韻,仄聲韻轉平聲韻,換韻時需加提引詞,以提醒作者注意。 5、緊、壯、長、隔、各種句式合理運用,壯句前需加提引詞。 6、散句使用得當且不宜過多,(只在開篇和結尾使用)散句可以不入韻。 7、節奏應合乎駢句的特點,最后一個節奏為2字或4字,非3字。 8、超出4字需加虛詞,但不可以帶“兮”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