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漢族,宋廬州合肥人,字希仁,中國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其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后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后人亦稱“包龍圖”,卒謚孝肅,贈吏部尚書。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宋代清官包拯,以公廉著稱,他剛直不阿,執法如山的形象,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他在晚年為子孫后代制定了一條家訓,共三十七字,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范。 包孝肅公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 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 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答應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答應葬在祖墳上。如不繼續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在家訓后面簽字時又寫道:“期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直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用來曉喻后代子孫。” 包拯為其子孫后代制定的家訓,至今被包氏子孫視為鐵律而嚴格遵守。與其他許多洋洋灑灑的家訓家規不同的是,包拯的家訓簡潔得只有37個字,但這短短37字,卻是擲地有氏聲,振聾發聵,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范。 包拯的兒子包綬“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墓志銘記載,包綬去世時,人們打開他隨身攜帶的箱囊,發現除了誥命、書籍、著述和文具外,沒有值錢的東西。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余烈在也”。這些都說明,包氏子孫都一直恪守家訓,居官清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