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讀薦:北京東四街上,一家小店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門額上掛著的牌匾寫著——廣義修筆店。在周圍繁華的喧囂之中,它孤獨地等待著下一位客人。 文章來源:了不起頻道 ———————————————— 如今,鋼筆的使用率已經很低了, 大家習慣了手機、電腦的快速簡單 , 好像很少有人拿鋼筆寫字了。 我有一只老式“英雄”鋼筆 。 當初為了買到它,我跑了很多家老式鋼筆店。 可是,已經用了5年的它,在上周突然宣布罷工。 為了修好它 ,我跑了很多家文具店, 偏偏店里的員工都是只賣不修。 我于是在網上搜尋許久,終于被我找到京城的最后一家修筆店——廣義修筆店。 位于北京市東四北大街的廣義修筆行,已經是京城僅剩的一家修鋼筆的店了。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銀街上,它看起來低調質樸毫不起眼。 殊不知,它已經在那經營了四十幾年。 “一天也等不來一個客人,為什么不把店盤掉?” 北京的房價一日高過一日, 這個小小的修筆行也跟著身價倍漲。 于是許多人開始求租,但都被店家拒絕。 租客們都以為他嫌租金低, 他卻說:“這不是錢的事,你們不懂。” 這個店主就叫張廣義,是北京最后一位修筆匠。 近90歲也不選擇退休,安靜的在鬧市中守著這家修筆店。 他修了70年的鋼筆, 無論是英雄還是萬寶龍,都能在他手里活了過來。 他說他是這京城里的最后一位修筆匠, 如果連他的店鋪都關門了, 鋼筆要怎么辦? 蓄水鋼筆的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直到第19世紀初期,鋼筆才初具雛形。 1947年,17歲的張廣義開始跟著父親賣鋼筆。 那時候的鋼筆是個稀罕物,是響當當的“幸福四大件”之一。 哪家的姑娘結婚,如果有一只鋼筆,那就就是最體面的嫁妝。 所以當時中山裝還特意開個口子, 就是為了讓人們露出別著的鋼筆蓋。 一開始張廣義是沒有老師,也沒有教材可以看得。 他就自己摸索, 等把鋼筆的款式、結構都琢磨透了, 張廣義的父親就拿出積蓄給張廣義開了個店。 那是東四大街上, 廣義修筆店第一次掛牌。 天天摸鋼筆,十個手指都是墨水印 初次去店里修筆的人可能會覺得, 張廣義對陌生人會有些冷淡。 但他并不是本意如此, 而是因為他會感覺顧客是只是看了一些報道慕名而來的人, 并不是真正的熱愛鋼筆。 但如果顧客只是和他談談鋼筆的細節, 你就會發現,他的眼睛里會放著光似的和你迅速熱絡起來。 張廣義的工作臺上堆滿了書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張廣義修鋼筆只記得鋼筆不記得人。 有位顧客因為感謝他修好了鋼筆,所以送了一副字畫給他。 到店里支行,張廣義正在修筆,頭也沒抬起來:“誰?不記得了。” 顧客說明來意之后,張廣義特別不好意思, 因為他當時眼里只有鋼筆,根本沒留心眼前站的是誰。 他說自己就愿意看見寫字好看的人,用上好寫的鋼筆。 至于寫字的是誰,那不重要。 張廣義說:因為手的溫度,讓寫出來的字有了靈魂 張廣義修筆行有幾個人人皆知的原則: “能修就不換筆尖” “能少收錢就少收,能不收就不收” 這承諾書的落款96年10月,張廣義真的將承諾都做到, 并堅持做了許多年。 店里的墻上滿滿都是顧客的肯定和一些獎狀, 一些國內的文人畫家如果上門修筆, 還會特意贈一幅字畫,專門裱好送到店里來。 劇作家吳祖光、書法家雁翎懷德、張原等人都贈送過字畫。 文物鑒賞收藏家王世襄還題詩一首: “半厘小肆客爭臨,筆好人誠愜眾心,若問緣何常燦爛,只因骨內有真金。” 與崔永元合照時,緊緊握著張廣義的手 直到二十年多后, 圓珠筆、中性筆相繼出現,搶走了鋼筆的風頭, 手機、鍵盤的流行也讓鋼筆漸漸淹沒在過去里。 店里的客人也開始變少,當初還在店里學手藝的徒弟最后也都轉行。 這修筆行就只有張廣義依舊還在守著, 等待人們拿著鋼筆走進來, 可惜用鋼筆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幾乎沒人注意到這間十幾平米的小店了。 隨著張廣義的年紀增大, 廣義修筆行的營業時間從全天到半天, 縮短到現在每天下午的3點—5點。 這家店和店里的鋼筆留給我們的時間, 就剩這2個小時了。 現在老人的身體也越發不如以前,時間縮短只剩一個半小時。 還有畫家專門尋上門來,他是用鋼筆作畫的, 如果鋼筆不好,滴一滴墨到紙上,這幅畫也就廢了。 他說自己只信廣義修筆行的手藝。 后來還有人拿著3萬塊的萬寶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廣義修筆店。 這支筆之前沒有一個人敢拆,張廣義用指肚摸索了筆尖一會, 拿下放大鏡說:“小毛病,二十塊錢就能修好。”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 有位老爺爺牽著上學的孫子來修筆, 在店里東瞧瞧西看看,小心地問:“三十年前,馬路對面的修筆的是您嗎?” 直到拿出當年修過的那支鋼筆, 張廣義才笑著拱了下手:“是我呢。” 但是更多的時候, 一下午也來不了一位客人。 只有老人和鋼筆陪著修筆店,靜靜聽著馬路上的車聲和行人的交談聲。 店里沒有電視機 ,只有一臺老式手機, 常常會有外地客人打來詢問修鋼筆的事宜。 但張廣義也只能遺憾拒絕, 因為他老了,廣義修筆行也老了。 剩下的時間,店里就會只有他認真擦拭每一支鋼筆的身影。 包括那支1939年產的派克筆, 那是他省吃儉用,存錢買的第一支鋼筆, 時隔七十年,還在店里好好的保存著。 摸摸這些老鋼筆,看著沒有變過的老店, 那個情意都融在筆尖,化在紙上的時代,依稀還在眼前。 恍惚間,張廣義都忘了自己已經老了。 也有人出高價要盤下這個店面,但是都被張廣義拒絕了。 這已經是最后一家修筆行了,如果關了客人怎么辦呢? 哪怕只有一個人需要,店也要經營下去。 這不是錢的事,這是一家老店給客人的承諾。 他的身后,是客人提的兩個字:筆魂。 北京東四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兒。 或許不知道這家十平米的小店,有著幾十年的歷史。 這家店見證了張廣義從一個少年長成白發蒼蒼的老人, 也見證了鋼筆從舊時走到今天被其他事物漸漸取代的過程。 或者,有一天廣義修筆店真的關了,真的很多人都忘記了它, 但是我相信, 那些被它修好的那些鋼筆,還是會記住它曾經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