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脈象 經曰:“人一吸脈再動,一呼脈再動,呼吸定息脈5動,潤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人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除一息脈動4-5次以外,正常人的脈象是以脈來有根、有胃氣與神氣為標志的。 所謂有胃氣,即指脈來均勻和緩,有柔和之象。經言: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即是此意。經文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非肝不弦,腎不石也。”不得胃氣并非指肝脈不弦,腎脈不沉石,而是指脈無柔和之象,即肝脈弦象太過,腎脈沉石太過。又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是說五臟之氣在胃氣的作用下,才能達到寸口脈。因此,寸口脈除反映五臟的盛衰外,還要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 脈之有神,指脈搏力量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脈之有胃氣、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像,有胃氣即有神。 所謂脈有根,其意有二:一指沉為有根,脈在沉部,輕取無脈,重按有脈,謂之有根;二指尺脈為根,寸、關雖無脈,只要尺脈不絕即為有根。按五臟來分,尺部主腎,沉部亦主腎。只要腎脈不絕乃為有根,雖病較重猶可治療。《難經。十四難》曰:“……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原氣,故如不死。” 因此,正常的脈當是一息脈動4-5次、均勻和緩、力量中等的有根之脈。脈在具備了胃、神、根的同時,也必須反映出四時五臟陰陽盛衰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稱為正常脈象。另有少數人天生脈來異常。有天生脈來沉細,脈稍變大即為病脈的;有天生脈來粗大,脈稍變弱如常人亦為病脈者。此異常脈象,不可當作病脈。又不可不知,參之以證方可不失。 后世脈診(一) 一、浮脈 (一).脈象: 1.《脈經》:“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醫燈續焰》:“輕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勢,雖按之使沉,亦必隨手而起”。 2.浮脈之義有二:一指部位概念當稱“脈浮”,即脈位為浮,諸如洪、芤、虛、微脈。二為獨立脈象“浮脈”。 3. 浮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4.在脈浮的基礎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構成各種浮脈類之派生衍化脈象,并可構成兼脈。 5. 浮脈在平人秋季的季節脈時稱“毛”脈。 (二).脈理: 1.凡外邪中表,正邪相搏,陽氣鼓動驅邪于外而現浮脈。 2.陽氣過盛,氣火有余鼓動脈出,脈亦現浮。 3.陰血不足,陽氣浮越 脈亦現浮。 4.陰寒過盛,格陽于外或亡陽虛陽暴脫,出現脈浮。 (三).脈義: 1.浮脈主病以有力無力而辨:有力為實,主病在表、里熱外淫;無力為虛,主病在里。 2.久病脈浮,要注意是漸浮還是暴浮。 3. 浮脈可與除沉類脈以外的多種脈象相兼。 二、沉脈 (一).脈象: 1.《脈經》:“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心法四明》:“輕按之則無,重按之則有”。 2. 沉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在脈沉的基礎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構成各種沉脈類之派生衍化脈象,并可構成兼脈。 4. 沉脈近于筋骨,中取不見,重按乃得;有深深在下之勢,如石投水。 5. 沉脈在平人冬季的季節脈時稱“冬石、石脈”。 (二).脈理: 因正氣虛衰或邪氣阻遏使氣血不能外達以充盈、鼓蕩血脈所致。 (三).脈義: 1. 正氣虛衰:陽、氣、陰、血之虧虛均可出現沉脈,脈沉而無力。 2. 邪氣阻遏:六淫;七情;氣滯、血瘀、痰飲、停食、濕濁、蓄水、火郁、腑實、積聚等均可出現沉脈,脈沉而有力。 3. 沉脈可與除浮類脈以外的多種脈象相兼。 三、遲脈 (一).脈象: 1.《脈經》:“呼吸三至”。〈〈景樂全書〉〉:“四至以下,俱為遲脈”。 2. 遲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遲脈與緩脈、數脈、疾脈構成脈象在不同頻率方面的系列脈。分別為一息三至及以下;四至;六至;七至以上。 (二).脈理: 氣血凝滯不暢或運行乏力而致脈來遲滯。 (三).脈義: 1. 遲脈為陰脈,主寒、為痛; 2. 遲脈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即寒實與陽虛。 3. 遲脈亦可見于邪熱結于里,郁阻氣機證。如《傷寒論》第208條的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再如部分病竇綜合征因邪熱傷心,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而見有遲脈者。 四、數脈 (一).脈象: 1.《脈經》:“數脈去來促急”。 《崔氏脈訣》:“六至為數”。 2. 數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數脈與遲脈、緩脈、疾脈構成脈象在不同頻率方面的系列脈。 (二).脈理: 陽偏勝,氣血運行急速而致脈來急數。 (三).脈義:數脈為陽脈,有熱盛而脈數者,還有正氣不足陰血陽氣虧虛所致者。以脈來有力無力別之。 五、滑脈 (一).脈象: 1.《脈確》:“流利如珠便是滑”。 《瀕湖脈學》:“滑脈往來前卻,流利轉展,替替然,如珠之應指”。 徐靈胎《脈訣啟悟注釋》:“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2. 滑脈為某些醫家所認定的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滑脈只以脈象的流利程度言,教平脈更流利即可構成不同程度的滑脈。 4. 滑脈流利圓滑如珠滾盤,脈來有峰,圓利如珠為實;脈來無峰,呈片狀散大而數,漉漉欲脫為虛。 (二).脈理: 1.滑脈其實者為陰氣凝聚、陽氣不衰之象。主痰、主宿食。故經曰:“滑者陰氣有余”。 2.陰血受風邪鼓動亦見滑脈。故經曰:“滑者主風”。 3.病在外或新病之人,血方盛、氣不衰,加之病邪鼓動亦見滑脈。故經曰:“脈盛滑而堅者病在外,脈浮滑而疾者謂之新病”。 4.虛滑脈多為精血虧虛,陽氣偏旺,陰不足故脈來無峰,陽偏勝故脈來數而欲脫。 5.宿食、痰飲、血結、停食、蓄水、氣壅、熱盛之邪氣有余但正氣尚可邪氣相對不盛,故雖為邪阻而不表現為沉、遲、細、澀、結的脈象。實因氣血與邪氣相搏而激揚也。 (三).脈義: 1.平人有氣血盛脈滑者,有懷孕氣血盛以養胎而脈滑。 2.實滑脈與虛滑脈有邪實與正虛之別。 3.浮滑主病在外,為風、熱、痰火;滑而沉者主病在里,主痰飲宿食等實滯、主孕。虛滑脈主精虧血少;滑而沉數為熱結。 4.三部脈中,寸滑病在上焦,多為痰火風熱;關滑病在脾胃;尺滑病在下焦。 六、澀脈 (一).脈象: 1.《素問.脈要精微論》王冰注:“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醫學入門》:“澀不滑也,往來澀滯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 2. 澀脈為某些醫家所認定的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澀脈只以脈象的不流利程度言,教平脈不流利即可構成不同程度的澀脈。 (二).脈理: 氣血虛衰或氣血澀滯,不能充盈鼓蕩血脈之暢行而致脈來滯澀。 (三).脈義: 1.氣血虛衰可澀;邪阻氣滯亦澀。以脈按之有力無力別之。 2.兼脈不同主病各異:沉澀多主血瘀;沉細澀無力為陽氣不足、氣血虛弱;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為虛火炎上;澀而兼弦為氣滯血瘀;脈浮大而澀為寒邪外束。 3.表證發熱,脈沉緊而澀多為過服寒涼藥物所致。 七、虛脈 (一).脈象: 1.《醫宗說約》:“虛,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軟,舉按無力,豁然不能自固”。 《診宗三昧》“指下虛大而軟,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無力,久按仍不乏根”。 2. 虛脈是復合了幾種因素的脈象,具有浮、大、軟(無力)的復合條件。 3. 虛脈在浮、大、軟的條件下,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如數、遲、緩、澀等脈。 (二).脈理: 陰陽氣血正氣虧虛:總為血脈空虛、虛陽浮越之象。 (三).脈義: 虛脈主病有氣血陰陽之分,五臟諸虛之別。如《景岳全書。脈神章》:“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 八、實脈 (一).脈象: 1.《瀕湖脈學》:“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 2. 實脈是復合了多因素的脈象。具有大、長、弦、有力的復合條件,浮、中、沉三部皆然。 3. 實脈是脈體教大,鼓動有力,按之不減有實滿感。 (二).脈理:邪盛正強,正邪相搏使脈來實大。 (三).脈義: 1.邪實之證:實脈屬陽脈,主大熱、大邪、大積、大聚之證。 2.正虛假實之證:如張錫純認為的脈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干;或腎虛不攝沖氣上逆,干于氣血,脈可實大,治當培元佐以鎮攝。再如景岳說:久病孤陽外脫,脈必先見弦數滑實。真陰大虧,燎原日熾脈見關格若實。 九、長脈 (一).脈象: 1.“《崔氏脈訣》:“過于本位,相引曰長”。 《醫學入門》:“長脈過指出位外”。 2. 長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長脈的脈形以指下感覺的長度言,與短脈及平脈的長度感覺構成不同長度的系列脈。 4. 長脈僅見于寸尺兩部。 (二).脈理:氣血旺盛之象。 (三).脈義: 1.主肝病:肝氣火沖、肝陽上亢、肝熱膿癰。 2.陽熱亢盛之癥:陽明熱盛、陽毒癲狂。 3.陰癥漸見脈長為正氣來復。 4.平脈:和緩之長脈,可見于平人。經曰:“長則氣治”。肝之常脈應于春季而脈長。 十、短脈 (一).脈象: 1.《察病指南》:“指下尋之,往來短曰短”。 《外科精義》:“短脈之診,按之則不及本位”。 2. 短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短脈的脈形以指下感覺的長度言,與長脈及平脈的長度感覺構成不同長度的系列脈。 4. 短脈僅見于寸尺兩部。其特點是脈體短絀。 (二).脈理: 1.經曰:“短則氣病”。氣病為氣虛、氣郁。 2.元氣不足,鼓動無力而脈見短絀。 3.痰食阻胃,中氣不得暢達也見短脈;然必短而實,按之不衰。 (三).脈義: 1. 元氣虛損; 2. 中氣不足; 3. 痰食郁阻。 十一.洪脈 (一).脈象: 1.《瀕湖脈學》:“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裹”;“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 2. 洪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洪脈就是大脈、浮大有力。洪脈的指感是脈體大,與細脈對應。 4. 洪脈亦為夏季的季節脈,夏心脈洪。代表心脈的主時脈象不叫洪,叫“鉤”脈。 (二).脈理:洪脈為陽偏盛,鼓動氣血有力而成。 (三).脈義: 1.洪脈為陽脈,主熱盛。 2.虛火之洪為浮洪無力,為相兼脈,不是單因素的洪脈。 十二.細脈 (一).脈象: 1.《醫宗金鑒》:“脈形細減如絲謂之小脈,即細脈也”。 2. 細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細脈就是小脈。細脈的指感是脈體細小,與洪脈對應。 (二).脈理: 1. 氣血虛衰:不能充盈血脈; 2.實邪阻滯:氣血不能鼓搏血脈。 (三).脈義: 1. 氣血兩虛:細而無力。 2. 實邪阻滯脈道:細而沉按有力。 十三.弦脈 (一).脈象: 1.《傷寒論.平脈法》:“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2.《瀕湖脈學》:“弦脈端直以長,如張弦,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狀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 3. 弦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4. 弦脈是脈形變化,特點是張力增強,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況及脈管變硬等。 5. 春肝脈弦:春季主時季節脈為弦脈,弦而修長悠揚,脈現柔和。 (二).脈理: 1.弦脈為陰中之陽脈,弦脈為血脈拘急,欠沖和舒達之象。 2.經脈之柔和舒達,賴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陽氣、陰血本身之不足或因氣血不暢致脈失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拘急而弦。 3.弦脈因脈力強弱而分為常脈(弦而柔和)、病(盈實而滑,如循長竿)、真臟脈(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4.春天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一陽出于二陰之中,陽氣雖升,陰氣尚重,天氣猶寒,故其脈弦。 5.脈遇寒、遇痛脈管收縮,變直變細其脈故弦。 6.飲邪為患,脈道受阻其脈多弦。 (三).脈義: 1.春脈弦,肝脈也弦,然必弦而柔和方為平脈即有胃氣的時脈(季節脈)。 2.春季弦脈太過與不及均主肝病。 3.弦脈主寒、痛、痰飲、少陽證;為虐、拘急、脅痛、癥瘕、脾虛肝旺、虛癆、臟氣損傷等等。 4.弦而無力為不及,乃肝氣、血、陰、陽之虛象。 十四.緊脈 (一).脈象: 1.《瀕湖脈學》:“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如轉索無常,數如切繩,如紉簞線。” 2. 緊脈是復合了多因素的脈象。具有脈形和力度的變化,緊脈是在張力強亦即弦脈(弦而有力)的基礎上,加以指下有不穩定感的脈。 3. 緊脈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脈理: 1. 緊脈為拘急斂束之象。 2. 脈失陽氣之溫煦鼓蕩、陰血之充盈濡養,拘急斂束而為緊。 (三).脈義: 1.緊脈為陰脈,主為病寒、為痛、為寒飲、為宿食、為疝瘕少腹痛等。 2.緊脈有陰陽寒熱之分,浮沉表里之辨。 3.在古脈法的《傷寒論》中緊脈有亡陽亡陰之證,然緊必按之無力。 十五.緩脈 (一).脈象: 1.《景樂全書》:“和緩不急也”。 2.《三指禪》:“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遲不數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從容柔順,園凈分明。” 3. 緩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即有至數(4次)的條件,又要有形象(柔和)方面的條件。 4. 緩脈是不急不緊,脈形有松軟之勢者。 (二)脈理:病之緩脈因氣血向衰或濕邪阻遏故脈體徐緩。 (三)脈義: 1.陰陽平和,脈來和緩是有胃氣之脈。如長夏脾旺之季節脈;素喜運動康健之人;諸脈兼緩說明尚有胃氣,病輕預后佳。 2.緩脈主脾虛濕盛; 3.在古脈法的《傷寒論》中緩脈有主營虛和太陰陽復之證者,如太陽中風和脾家實之見脈浮緩。 十六.革脈 (一)脈象: 1.《傷寒論.平脈法》和《金匱要略》同說:“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2. 革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3.是弦、芤兩脈的合體脈,既具有弦的張力又有中空的情況,所以有“如按鼓皮”之言。 4.革在《內經》之音為“亟,義為病勢緊急,脈來急(革至如涌泉,亟至如涌泉也)。與后世之“如按鼓皮”之革不同。 (二)脈理: 1.精血內虛脈道失充,陽失附而浮越搏擊。 2.精血素虛又外感新寒,寒邪束表脈管緊縮。 3.動脈硬化又陰血不足者。 (三)脈義:革脈為陽中之陰脈,主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中風等證。 十七.牢脈 (一)脈象: 1.《脈學輯要》:“革者,浮緊無根之極,牢者沉堅有根之極。” 2.《脈訣刊誤》:“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3.《醫宗必讀》:“兼弦長實大之四象合為一脈也,但于沉候取也。” 4. 牢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沉、實、大、弦、長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脈理:實邪凝聚結于里,正氣不衰搏于脈。 (三)脈義: 1. 牢脈為陰脈,主實證:為陰寒堅積、癥瘕,又主氣結、寒疝、積熱、頑痰、食積、血瘀等等。 2. 牢脈過于堅搏,毫無和緩之象,見于邪盛正虛脈無胃氣之真臟脈。如但石無胃的腎之真臟脈。 十八.濡脈 (一).脈象: 1.《脈經》:“軟脈極軟而浮細”。 2.《脈訣刊誤》:“極軟而浮細,輕手可得,不任尋按”。 3. 濡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浮、細、無力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 脈理:脈體失充可由脾虛、陽氣衰、氣血弱、陰分虧以及濕邪束遏脈體所致。 (三).脈義: 1.濡脈屬陰脈:主脾虛氣弱、自汗、氣血虛少;為濕(陽虛腫脹里水、痹、暑濕傷陽);為下元虛冷、精傷髓枯; 2.濡脈亦主陰虛:尺脈濡主陰虛。 3.弱脈為沉細無力如見于胖人主陽虛;濡為浮細無力如見于瘦人主陰虛。 十九.弱脈 (一).脈象: 1.《脈經》:“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2.《瀕湖脈學》:“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 3. 弱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沉、細、無力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 脈理: 弱脈多為氣血陰陽俱虛,陰血虧則脈道不充,陽氣衰致不能鼓動于外故脈來沉而無力細而軟。或濕邪阻遏脈道,脈來不暢而見弱。 (三).脈義: 1.弱脈屬陰脈:主陽虛、氣虛、血虛、濕痹。 2.寸脈弱屬陽虛;尺脈弱則腎氣虛;關尺脈弱則脾胃虛弱。 3.弱脈常可見于虛癆、血痹、自汗、久咳、失血、遺精盜汗等病癥。 二十.芤脈(芤:蔥的別稱) (一)脈象: 1.《脈經》:“芤脈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2.《景樂全書》:“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3. 芤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浮、大、軟、中空有邊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結合構成另外一種脈象如革脈;亦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二)脈理:血虧精弱虛于里,孤陽脫陰浮于外。 (三)脈義: 1.芤脈主亡血失精:關芤為中焦失血;左關脈芤為肝血不藏;右關脈芤為脾血失攝。 2.大出血之時,邪氣尚盛故難見芤脈,數小時至一兩天后才現芤脈。 3.芤而兼遲為亡血失精;芤而兼澀多為因瘀失血; 4.芤而兼緊兼數多見于腸癰釀膿期;芤而兼虛多見于腸癰潰膿期。 二十一.散脈 (一)脈象: 1.《崔氏脈訣》:“渙慢不收,其脈為散”。 2.《外科精義》:“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無力”。 3.《醫宗金鑒》:“浮中沉三部極無力,按之且大,渙慢不收,謂之散脈”。 4.散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結合構成兼脈。 (二)脈理:散脈為無根之脈,系津氣耗傷,元氣浮散。 (三)脈義: 1.久病正氣耗竭:為腎氣敗絕,陰陽離絕之死脈。 2.新病津氣耗傷:如暑溫熱癥、大汗、失血、急劇吐瀉等。當急斂浮散之元氣。 3.散脈既主陰虛血弱,又主陽虛。 4.在臨產之際,散脈為離經之脈。 5.在古脈法中,《內經》散脈有兩種: (1).指浮大而有柔和之脈,為秋季肺的季臟脈象。“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 (2).指浮大無根之病脈,是散脈的本意。“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為汗出”。 二十二.微脈 (一).脈象: 1.《脈經》:“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2.《脈訣匯辨》:“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3.《醫學探驪》:“微以細對以部位言。微脈浮取即得,應指微微無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脈,寸關部位則不能也。” 4. 微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細、無力、模糊不清若有若無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結合構成兼脈。 5. 微脈細如蛛絲,散脈浮散而大。 (二)脈理: 氣血不足,陽氣衰微之象。 (三)脈義: 1.微脈主氣血陰陽俱虛,陽氣衰微為主之證。 2.微脈為陰脈,可見于:陽虛自汗、陰虛盜汗、衄血諸癥;少陰亡陰亡陽證;寒中拘急痙攣癥;崩中帶下諸般虛損證。 二十三.動脈 (一).脈象: 1.《傷寒論。辨脈法》:“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2.何夢瑤曰:“數而跳突名動,乃跳動之意,大驚多見此脈。” 3.動脈是具有復合因素:兼俱數、滑、有力與動搖不定的脈象,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在臨床上不多。 (二)脈理: 1.陰陽相搏,氣血不和之象。或驚則氣亂。 2.陰陽相搏有陰虛陽搏和陽亢搏陰虛實兩種。 (三)脈義: 1. 現代脈學對于動脈的脈象、脈理的認識基本是沿襲古脈法之仲景脈學的動脈。而對動脈的主病有所補充發展。 2. 動脈為陰中之陽脈。動脈主病有陰陽、虛實之分。總由邪氣干擾氣血不和所致。虛實以按之有力無力得辨。動而兼弱者為驚悸及諸虛;動而兼澀有力者為肝郁氣滯血瘀。 3.臨床動脈主實見于邪熱、氣郁、瘀血、痰飲、驚恐、諸痛及主孕;主虛見于虛癆、亡精、失血、瀉利等病癥。 二十四.伏脈 (一)脈象: 1.《脈經》:“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2.《外科精義》:“伏脈之診,比沉而伏,按之至骨乃得,與沉相類”。 3. 伏脈為單因素脈象。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在臨床上不多。 (二)脈理:邪氣阻遏,與氣血結滯郁伏于內;陽氣衰敗無力鼓蕩脈體。 (三)脈義: 1.伏脈亦以有力無力論虛實:無力為陽衰虛寒;有力為邪氣閉郁。 3.戰汗欲作之伏脈。 4.癥積后期氣血損耗,元氣衰弱,脈多沉伏而細微。 二十五.促脈 (一).脈象: 1.《傷寒論.平脈法》:“脈來去數,時一止”。 2. 促脈為節律失常的脈象之一,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的機會不多。 (二). 脈理: 實邪并陽而盛郁致滯澀血脈;氣血陰陽虛衰,心主衰憊而失律。 (三).脈義: 1.內有實邪郁滯:諸如邪熱、氣滯、瘀血、停痰、食塞等等。 2.心主血脈,心主之氣血陰陽虛衰。 3.真氣衰憊,陰陽欲絕證。 4.《內經》所言促脈與后世促脈不同:《素問.平人氣象論》:“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指寸脈出現沒有歇止的急數而滑欲上魚際的脈象。 5.《傷寒論》第34條、第140條中的脈促,實為脈來急促即數急之脈。與后世促脈不同。 二十六.結脈 (一).脈象: 1.《難經》第18難:“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2.《傷寒論》第178條:“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3. 結脈為節律失常的脈象之一,可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 (二). 脈理: 陰寒凝聚、阻滯氣機,心脈運行不暢;氣血虛衰,心主衰憊而失律。 (三).脈義: 1.結脈屬陰脈,主病在實為停痰積飲,為氣郁血滯,為痛,為積滯不化,為癥瘕。 2.結而無力之脈主病在虛:為氣血衰敗,為陽氣虛衰。常見的有久病、虛癆、誤用攻擊消伐者等等。 二十七.代脈 (一)脈象: 1.除促結脈以外的脈律不整脈都歸結為代脈。 2.某些怪脈如魚翔脈、嚇游脈仍屬于代脈。 3. 代脈可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 (二)脈理: 氣血衰敗,元神不能接續;氣血郁滯,疼痛之極,氣機郁而不達。 (三)脈義: 1.代脈屬陰脈,多主虛。 2.脈來虛弱無力,兼見形氣衰敗為虛:多見于久病之人,為心氣衰敗、脾氣脫絕之惡候;常人見之必為難治。 3.代脈亦主實證:脈來有力,為七情太過或跌打損傷或痛極一時或為妊娠惡阻等等。 4.《內經》所言代脈與后世代脈不同,有多種代脈,其含義多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