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中醫藥傳承的十大中醫流派!
在中醫學5000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等一大批著名醫家。他們在學術上各領風騷、獨樹一幟,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而相互之間的爭鳴與滲透,又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使中醫理論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及文化特色,使中醫學好似一枝與眾不同而又爭奇斗艷的奇葩,綻放在偌大的世界醫苑之中。
【一、醫經學派】
以研究古代醫學的基礎理論為主,古代記載的醫經有七家,但是僅有《黃帝內經》流傳下來,對《黃帝內經》的研究也就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醫經學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鵲和《難經》、華佗和《中藏經》、皇甫謐和《針灸甲乙經》、全元起和《內經訓解》、楊上善和《太素》、王冰和《素問注釋》、吳琨和《素問吳注》、張介賓和《類經》等。
【二、經方學派】
“經方”即經驗方,宋代以后因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尊為經典著作,所以“經方”就用來專指《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經典方”。經方學派明清最盛,代表人物有方有執、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張錫駒等。主要典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古今錄驗》、《近效方》、《崔氏方》、葛洪《肘后方》、孫思邈《千金方》、《外臺秘要》等。
【三、傷寒學派】
專門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傷寒雜病論》中有關傷寒論的一部分,形成于晉代,綿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孫思邈、巢元方、王燾、龐安時、常器之、郭雍等。主要典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龐安時撰《傷寒總病論》、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傷寒九十論》、《傷寒發微論》、郭雍《傷寒補亡論》等。
【四、河間學派】
亦稱寒涼派,由“金元四大家之首”金代河間著名醫家劉完素開創,以闡發火熱病機為中心內容,擅長運用寒涼的治療手法。河間學派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攻邪學派和丹溪學派,又是溫病學派產生的先導,是中醫學術史上頗具影響的學派之一。河間學派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師承授受關系,自劉完素創火熱論之后,承襲其術者不乏其人。據史料記載,親炙其學者,有穆大黃、穆子昭、董系、馬宗素、荊山浮屠等。主要典籍:《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保童秘要》、《素問藥注》、《劉河間醫學》。
【五、攻邪學派】
亦稱攻下派,以“金元四大家”金代張從正為代表,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學術思想,在繼承了河間學派善用寒涼的特點之外,又發展出了用汗、吐、下來驅邪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影響到后來的溫病學派。主要典籍:《張子和心鏡》(又名《傷寒心鏡》)。
【六、滋陰學派】
亦稱養陰派、丹溪學派,以元代朱震亨為代表,因其家鄉有一條溪流叫作丹溪,所以人們稱之為丹溪先生。朱震亨是河間學派劉完素的第三代弟子,繼承河間學派的同時,在醫學理論上把外感火熱引向內傷火熱,主在闡發滋陰降火。朱震亨之后,丹溪學派中最有成就的人物為戴思恭、王履、王綸和徐彥純。主要典籍:《格致余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等。
【七、易水學派】
創始人為金代易州人張元素,以研究臟腑病機為中心,在診斷和治療臟腑病癥方面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也為溫補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張元素的弟子李杲和王好古繼之成為易水學派的中堅人物。
附:補土學派
也稱脾胃派。該派由”金元四大家”李東垣(李杲)創立。李東恒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后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從脾胃著手論治。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以各種致病因素最易耗傷人體元氣,提出了“內傷學說”。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他根據《內經》關于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的理論,治療上強調調理脾胃、升提中氣,自制補中益氣湯等新方劑。由于他善于用溫補的方法調理脾胃,后世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術流派為補土派。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等。
【八、溫補學派】
形成于明代,薛已(薛立齋)是此派的先導,主要人物有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李中梓等。這一學派以研究脾腎及命門水火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變化為中心內容,進一步發展了易水學派的臟腑病機學說。主要典籍:薛已《外科樞要》、《內科摘要》、《女科撮要》、《癘瘍機要》、《正體類要》、《口齒類要》等。
【九、溫病學派】
創始人吳有性,又稱為“瘟疫學派”,為吳門醫派主流,它是由傷寒學派與河間學派所派生,以研究和治療溫熱病而著稱。清代中晚期,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溫熱學派的代表人物創建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理論,為中醫學理論的豐富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典籍:吳有性著《瘟疫論》(1642)、葉天士著《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薛生白著《濕熱條辨》
【十、匯通學派】
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持中西醫會合融通的觀點,代表者有汪昂、金正希、王學權、朱沛文、唐宗海、張錫純等,這一學派開啟了現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主要典籍:唐宗海著有《中西匯通醫書五種》(1884),鄧玉函編譯的《人身說概》、《人身圖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