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 趙曉璃。36氪經授權轉載。 從我經手的職業咨詢案例來看,很多人過了三十歲,會隱隱感到一絲不安與恐慌;到了三十五歲這個分水嶺,有的就面臨著尷尬的境地:除了一把年紀,該有的專業積累幾乎為零,還是在吃畢業時的老本,拿著一份和能力不相稱的薪水。 等到行業的紅利褪去,原來被隱藏的問題逐一顯現出來,就成了很多人口中的“職業危機”。 事實上,職業危機的本質,恰恰是你一直停留在“新手區”。 30歲之前——完成自我探索,找到擅長的領域在很多人的成長過程中,興趣是我們缺失的重要一課:可能受制于家庭環境,或者受制于父母觀念等等,使得我們沒有在童年進行充分的探索,而我們在學校唯一要做的就是兩個字:聽話。 等我們從學校畢業,開始面對人生重大選擇時,這才發現,很多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以至于感到迷茫且束手無策。 因此,對于你我這般從小缺乏“興趣教育”這一課的人而言,30歲之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頭號任務,就是完成這部分探索,找到擅長的領域。 為什么是“擅長”而不是“興趣”? 因為“興趣”這件事本身只是一種情緒:它本身是一種感官刺激,不確定且容易轉移,而隨著你了解的深入及年齡的增長,很多興趣會發生變化。 例如,很多厭倦本職工作的人都會告訴我,自己對心理學感興趣。 但是仔細剖析不難發現,這些聲稱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一來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二來更沒有相關的實踐嘗試,只是腦海中認為自己對心理感興趣,如此而已。 這就像什么呢? 這就好比你覺得自己喜歡一個人,但從來沒有接近對方更沒有和對方相處過:確切說來,你喜歡的不過是你自己大腦中的“意象”,并不意味著你真的喜歡這個人。 現實中,很多人做一份工作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些厭倦的情緒,就像我們和一個人相處久了,自然就會看到對方的缺點一樣,這個時候,有人會放大這部分負面情緒,全盤否定當前的工作,而把所有對“美好工作”的憧憬,寄托在所謂的“興趣”上。 也就意味著,“興趣”往往成為很多人“能力匱乏”的遮羞布;而很多人以為的興趣本身,多是腦海中的幻想。
當很多人知道后面的真相時,80%以上的咨詢者表示“再考慮考慮”。 這就是“偽興趣”。 不懂得給“興趣”升級,你的興趣永遠都是“鏡中花水中月”:它就像你眼前的那只蝴蝶,不斷變化不斷遠去,等你醒悟過來才發現,忙著追逐蝴蝶的自己耗費了大量的時光,最終一事無成。 怎樣才能把“興趣”升級? 從興趣入手,通過大量學習思考進入這個領域潛心鉆研,再通過積累形成一項拿得出手的優勢,這種“志向”方能長久不易動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很多人為什么一事無成?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智力及條件都差不多,差就差在第二點上,即勤奮。
優勢從何而來? 對于很多天賦一般的普通人而言,優勢就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日的磨礪和堅韌中來,絕不是憑空而來。 因此,很多職業選擇的問題,并不是選擇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對于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如果你沒有明顯的興趣傾向,不妨從自己不反感的且能做的事情入手,通過磨礪和堅持,也可以形成你未來的優勢;而不是一開始就指望發現所謂“從天而降、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得到的優勢”,這無異于“癡人說夢”。 30~35歲——專業化是這個階段的重點目標要知道,每個工作都有它特定的內容,之所以不同的人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這個人本身處于怎樣的階段密切相關。 在不同的階段,我們對工作的感受是不同的。我們把一個人的工作進程分為三個階段:新手期、勝任期和高手期。 在新手期,我們會迫切地渴望實現一個立竿見影的目標,例如升職加薪。 這個階段的主要問題在于,我們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更不知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容易導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復,感受不到成就感,懷疑工作的意義,甚至懷疑自己選錯了行業。 到了勝任期,很多人漸漸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總結出了一系列規律和流程,能夠獨當一面。 這里面有部分人開始承擔起更重要的責任,幫助更多人成長,慢慢變成了領導。在這個階段,你能打通工作中的各個環節,使得很多工作都能高效運行。 勝任期的你我最能感受到成就感,但也會遭遇挫敗,主要表現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于具體細節的把握上,考慮問題還不是特別周全。 到了高手期,你已經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經驗,面對不同的工作情境,你只要調動相關經驗就能解決80%以上的問題,此時的你儼然成了職場中令人敬仰的前輩,工作對你的意義不再僅僅是一份收入,更是自我價值的體現和施展平臺。 高手期階段的你不僅不會懈怠,反而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思考更好的方式方法,并力求創新與自我突破。
任何領域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復,你始終在新手區徘徊,就等于一直是個“門外漢”,這個領域內的精彩熱鬧注定和你無關。 人的成就感從何而來? 很大程度上,成就感源于我們克服了他人無法克服的困難、獲得了他人沒有的成績,而如果我們在職場多年之后,一直和剛畢業的新人一般,始終在和瑣碎的事情打交道,我們需要反思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喜歡,那就趁早離開,把位置留給更勝任的人;如果你貪戀這份待遇,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那就請拿出敬業精神,把眼下的事情做好,至少要做到讓自己的付出配得上這份收入。 而不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一邊對現在的工作抱怨不停,遲遲不肯行動;一邊幻想著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什么都不用做就能直達職業巔峰——這種人,始終在做“白日夢”,像個浮萍一般不停地晃蕩,到頭來只會一事無成。 35歲之后——你要致力于打造個人品牌如果一個人能在某一領域修煉到了高手區,那么任何危機對這個高手而言只是換個玩法,說不定還是個不錯的轉機。 按照一般的職業發展規律來說,35歲之后的你我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造個人品牌,方能在變化萬千的環境中利于不敗之地。在這個階段,有個核心算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那就是: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復動作的平方 這個階段,我們需要以點帶面:這個點就是我們前期積累的精深的專業能力,再結合相關資源,將優勢持續放大,最終能擴大我們的影響力,讓別人知道你,知道你在做的事情:簡言之,在某個領域,你就是一塊活生生的招牌。 通常說來,先在某個領域深入下去,有了一定建樹之后再去進行相應的宣傳和拓展,方能像一棵樹那樣,根基穩健、枝繁葉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是典型的“T型”發展戰略:先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再對外鏈接和宣傳,把事業做得更大。 如果你也想未來成為這樣的高手,35歲之后,你需要致力于做的努力與改變有: 1)、找到自己的核心領域潛心研究,發表一系列專著或論文,這是知名度的根基和專業水準的彰顯; 2)、結合相應的平臺或人脈,走出去拓展更多可能:比如可以在很多知識平臺上進行大V認證,發表的話題集中于某個領域,成為這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漸漸獲得聲望; 3)、找到相關合作方進行合作,對方借助你的專業水平和名氣,你借助對方的宣傳推廣資源及渠道; 等等。 由結果倒推過程——你該如何迭代升級?如果35歲以后的你想過上這樣的人生,反觀現在,你需要: 1、扎實的基本功任何一個領域的牛人,他的知識儲備足夠多,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思考的質量上——你沒想過的他都想過,你開始想的他早就研究過,你打算研究的他已經實踐過。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的生命是經不起折騰的,你需要盡快確立職業方向,一個猛子扎下去,深耕細作方能夯實基本功。 2、大量重復的練習我喜歡的一位作家叫余華,寫過《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等好作品。他之前是一名牙醫。當時牙醫工作很辛苦,為了更舒服地生活,他開始到文化館寫小說。 余華說:“一開始時,我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寫,所以就先從短篇小說寫起,那個過程很艱難。” ......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想要成為作家,必須“要讓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誼來,要堅持坐下來。” 就這樣,經過大量反復的磨礪與死磕,余華終于成就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知名作家。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實中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很少會在做事前問這些問題:“我適合做這件事嗎?我要不要先去做個測評?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天賦?”
要知道,不會有任何厲害的高手因訓練喪失了靈氣。但如果缺乏大量反復的訓練,一個人很難成為高手。沒有大量反復的訓練,即便你天資再高也枉然,《傷仲永》就是極好的例證。 3、搜集反饋,不斷反思與總結很多職場人向我抱怨說,自己缺乏師父或者教練在一旁給予專業的指點。但如果他們得知教練的主要作用是以旁觀者的身份提供及時反饋的話,其實這個角色完全可以是自己的領導、同事、客戶甚至競爭對手。 職場是人和人構成的江湖。在這個江湖里,你心里能裝下多少人又能影響多少人,直接決定了你的江湖地位和威望。 毫無疑問,一個心中時時有他人、遇事愿意為他人著想的人,自然就不太容易受到情緒的困擾,因為遇到任何問題即便是不好的反饋,這些人的思考方向永遠都是:如何做才能讓對方感覺更便利、更好呢? 如此,這個人更能夠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服務他人,隨著服務質量的提高,自己的口碑自然就提高了。 請記住,沒有一個真正的高手是突然變厲害的。如果可以:
如果可能,再加上大量處理臨時性突發事件的鍛煉,你必然會在一個領域中做到得心應手。 最后,送你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那就是:哪有直接登頂的人生,只有根據反饋不斷迭代的過程。與你共勉! -關于作者-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咨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咨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干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當當、亞馬遜、京東等平臺有售。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