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眾多企業家中,誰對人性的理解最為成熟、深刻?任正非一定要算上一個。為什么華為能在30年間做到營收超6000億的跨國企業?為什么華為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最受企業的推崇與學習?因為他們的很多制度、文化都是圍繞人的本性來制定的,滿足了員工的需求。 為什么說任正非順應人性,以人為本,滿足了員工的需求?我們從華為的激勵機制中就可以看出來! 一、從華為員工薪酬構成來看 華為的薪資構成以員工需求為基礎,滿足人性的五大需求。 跟據馬斯洛的需求等級來制定,從最低生理需求(基本工資),到最高自我價值實現需求(股票); 從短期激勵(駐外津貼、艱苦津貼)到長期激勵(股票)。 華為的一套薪酬體系,非常的完整,只要你有能力,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那么,你的需求,華為都已經考慮并體現在工資薪酬上面了。 二、從華為的股權激勵來看 滿足人性對”利益”的需求,實現“利益驅動” 從1990年華為開始實行股權激勵計劃,到如今2018年,已經走過28年的歷程。 從下面的圖,我們看出,華為的股權激勵是其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1)對于華為來說,為企業融得發展資金,把員工與企業利益捆綁在一塊,把企業的發展好壞與員工的收入綁在一起,員工自然拼命工作,甘愿成為”奮斗者“,試問,如果沒有利益驅動,華為真的會涌現那么多奮斗者嗎? 2)對于員工來說,用勞動獲取不菲的報酬,還可以投錢進企業成為”股東“,雖然沒有實權,但是有分紅,還可享受”股價“升值的利益。 員工并不是短視的,股票的分紅權可以為員工將來帶來持續的流水收入。 雖然受TUP計劃的影響 ,虛擬受限股的投資回報在下降,但仍然保持在25%-30%,單純從理財來看,收益也是不錯的,且安全有保障。 任正非也曾說:“上市公司不盈利,也要垮掉的,不上市的公司不盈利也不能發展的,我們沒有不同于別人的命運,唯有多努力。但僅從目前情況和未來3年經營預期來看,現在的華為內部受限股還是可以看成某種原始股,無論是目前投資回報率,還是安全性,都是值得擁有的。 ” 三、從華為的TUP計劃來看 避免人性懶惰的一面。 華為為什么要實施TUP計劃,其實就是對”虛擬受限股“的一種補充,以勞動性回報比資本性回報3:1的比例來調整員工努力的方向。 即便華為已經做到世界100強,做到擁有18萬人的跨國大企業。 但不進則退,前進離不開“奮斗者”,所以,華為新的方向是減少“虛擬受限股“的利益分配比例,避免已”上車”的員工躺著收錢。 鼓勵新進員工繼續奮斗。 其背后的價值準則是:勞動者(新進奮斗員工)與股東(拿虛擬受限股的老員工)共同分享企業發展成果,但勞動者要先于和優于股東進行價值分配。 四、從華為的價值鏈管理來看 以價值作為核心,順應人的逐利天性。 以員工的價值創造(工作)為起點,對員工的價值(工作結果)做評估,以評估的結果做價值分配的依據,員工收到分配的價值后(總薪酬),受到激勵,再進行新一輪的價值創造(工作)。 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當然,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是價值分配。 那企業要如何做好價值分配? 首先,企業要厘清企業應該分誰的錢? 分錢的依據、標準是什么? 如何分錢才有意義? 傳統的固定薪水、底薪+提成不能解決員工加薪與企業減利潤的矛盾,分配不好蛋糕: 1、固定薪酬在支出預算上,就已經是一種固定預算,比如說,你有100名員工,平均工資6000元,每月固定工資出支就是60萬元,哪怕企業一天都沒生產、沒有什么收入,這筆工資費用還是要支付的。 2、使用固定薪酬的崗位,通常加薪也是固定加薪。比如說,你有一個運營經理,去年月薪1萬元,今年要求加薪,你為他加到1.1萬元。即使今年公司銷售下降了、成本上升了,這筆加薪或多或少都要付出去的。 3、如果你不愿意為員工加薪,管理層就會要求增加人員、增加其他投入及各種工作性獎勵或福利,哪怕企業沒有什么增長,但是員工人數、工資總額、人力開支還是上去了。 4、為了應付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很多企業開始著手減員增效加薪,但由于采用的是固定薪酬模式,崗位與人員減少后,直接影響銷售、服務、運營,損失了業績、客戶價值、內部管控等,反而得不償失。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KSF薪酬模式有什么好? 這是一種最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非常適合業務員、核心人才的薪酬模式 KSF模式分配的并非企業既有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企業獲得的是高績效,從而實現共贏。 一句話來說,就是員工工資越高,企業成本越低! KSF的具體操作1、將崗位原工資分解到核心K指標上; 2、每個K指標從數據分析找到平衡點; 3、每個指標超過平衡點即有獎勵,低于平衡點即有壓力; 4、每一個K指標:對于企業,是利潤增長的渠道;對于員工,是工資增長的渠道; 5、從此,員工工資越高,企業利潤也越高; 6、從此,員工和企業利益是趨同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致的。 某生產經理的KSF案例,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