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歷史消息”原創文章了。 “愛”友們用中藥進行癌癥術后調理,周期一般都是5年。但這5年可不是那么好過的,因為是藥三分毒,吃中藥吃得脾胃不和、渾身難受的大有人在。這些中藥是誰給開的呢?是中醫院不同科室的中醫給開的。可是中醫不是針對“愛”友的體質來選擇用藥,而是針對“愛”友所患的病癥來選擇用藥,這也是中醫院分科帶來的直接結果。這些中藥又傷肝、傷腎,最后讓“愛”友們陷入了醫源性疾病的怪圈。 現在的中醫院,已經不止是“內、外、婦、兒”這4個科了,分科分得很細,這對中醫來說是進步了呢?還是退步了呢?中醫最為擅長的是整體辯證,這種全方位看待事物的觀念,是中醫的精髓,只是現在不復存在了,當然有的時候也在于患者的選擇,可能他們認為,相對于“望、聞、問、切”來說,各種先進設備的檢測,能讓錢花得更值吧。 這些年來,我有一個特別的習慣——淺嘗輒止。“淺嘗輒止”是個貶義的詞,是指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不深入研究,就像我母親以前說我的話:樣樣通,樣樣松。 我在學習各種知識的時候,刻意地保持著自己知識的廣度,而非深度(我交朋友也是這樣,我有兩個知己,再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就刻意不再深交)。這不是為自己不求上進開脫。只是我發現世間的學問如此之多,但它們的起源和歸宿可能都是一樣,就是要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在起源與歸宿之間,我要盡可能多地來選取互不干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形成自己的療法體系。 中國的國畫,從古至今,對山水的描繪要遠多于對人物的描繪,這說明我們的古人一直是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觀察、感悟自然的。而西方的油畫對人物的描繪也比對風景的描繪多,單從“角度”這個層面分析,就說明西方人更注重細節的觀察。看來,中醫、西醫從很久之前就有不同的觀察角度的因素融匯在里面。延伸到現代,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一個是宏觀地分析,整體地把控,而另一個是細節的觀察,對癥的處理。 分科,一定會在自己關注的領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但越深入就缺越乏立體的思維和整體、全面的判斷、把控,最后,只能治好局部的問題。其實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局部的處理,就容易帶來全局的紊亂。一個人往一條胡同里走,但越走越窄,最后發現,怎么是個死胡同?但如果事先站在樓上觀瞧,就可以避免走彎路、錯路。 有人說,要中西醫結合,但是北京某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副院長愈阿姨跟我說,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就是中醫被西醫化了。其實采用中醫調理或西醫治療就像談戀愛,你喜歡誰就去追求誰,但你要是同時和兩個人談戀愛,不出事才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