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們不會數數 1+1=2 也算一個偉大的發現嗎?這個問題在不同的人群中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答案。讓我們姑且把答案分為“否定”和“肯定”兩種類型好了。 如果去問問已經接受過啟蒙教育的小朋友們,這個問題看起來就會十分“愚蠢”了。 因為小朋友們很可能會回答,他知道1+1=2,也知道怎么從1 數到10,他甚至能數到 100, 老師剛剛在課堂上講過,十分簡單,他肯定不會把這個公式當成“偉大發現”。 但如果是去問數學家呢? 數學家一定會告訴你,這個公式十分偉大,因為它代表人類已經掌握了計數的本領。 可以說,讓我們在數學考試中十分頭疼的一切難題,都是從人類掌握數數技能之后才開始的。 我們現在無法想象,如果沒有計數的能力,數學中一切抽象而復雜的內容要通過什么方式去表達。 等等,或許我們可以做一些嘗試,嘗試一下如果人類沒有計數能力,會出現什么樣的事情吧! 讓我們從伸出自己的雙手開始好了,你一定在猜測我想問什么:你的手總共有幾根手指? 或許你蒙對了,真的在不知道“雙”的概念時就伸出了兩只手,那么你能回答“你的手總共有幾根手指”這個問題嗎? 還是不能,因為你不會計數啊! 我們可以大膽想象,如果不會計數,那么“數量詞”這種東西,也不應該存在于世。如此一來,“幾根手指”中的“根”,就只能代表“植物莖干下部長在土里的部分”,或者“事物的本源”之類的意思,并不能作為描述“長條狀物體的數量”的量詞出現。 至于說“幾根手指”中的“幾”也會被削減很多意思了。畢竟你并不擁有計數能力,那么“幾”這個字里“詢問數量多少的疑問詞”的意義,也會消失不見了。 這實在是太可怕了,如果沒有計數能力,別說是數學不會有什么發展,就連語言文字都會變得一塌糊涂。 | 我們如何掌握計數? 提到這個問題,剛剛可能還對1+1=2的重要性講得眉飛色舞的數學家們,就無法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了。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無法考證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第一次使用計數能力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很難知道人類真正掌握計數能力的原因。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數字并不是人類發明創造出來的,而是如同原子、引力這類東西一樣,原本就存在于自然界當中,我們不是創造了它,只是在運用它罷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不光人類掌握著計數能力,很多動物也有著類似的本領。 先從靈長類動物開始說起好了。2010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訓練的獼猴,可以在屏幕上把不同的數點結合起來做加法運算,并能得出正確的和數。這些獼猴的計算準確 率高達76%,遠遠高于靠瞎蒙亂猜得出答案的準確率。另外,黑猩猩在經過訓練之后,也能認識和運用數學符號——這種能力在之前一直被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 如果說動物經過訓練掌握了計數能力,還是在人類的干涉之下完成的,那么有些動物天生具備的計數能力,就令人十分驚嘆了。 比如蜜蜂,它們能夠數出4種包含不同元素的圖案,幫助它們順利記住食物的來源,在復雜的環境當中生存下去。 也難怪 19 世紀德國數學家利奧波德·克羅內克會說:“上帝創造了整數,其余都是人做的工作。” | 人類為了掌握計數都做了啥? 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判斷,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掌握了計數能力,不過依然有一些考古發現,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遠古人類對“數數”的認知。 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伊尚戈骨骸”。 1960 年,比利時的地質學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發現了一些刻著線的骨頭。這些骨頭來自狒狒,上面的刻痕數量繁多,一開始被認為是當時的人們用來簡單記事的,但數學 家們認為,這些有22000 年歷史的骨骸所擁有的豐富的數學意義,遠遠不是用來記事這么單純。 以其中一根骸骨上的刻痕為例。上面的刻痕從三變成了六,從四變成了八,從十變成了五,這很可能說明當時的人們不僅有了計數的概念,同時也有了加倍、減半的想法。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能帶著一副撲克牌穿越回那個時代,同樣能和當時的人一起玩斗地主,因為當時的人類已經能喊加倍搶地主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加倍和減半的概念之外,當時的人們很有可能對奇偶數以及質數有了一定的認識。比如,在某一根骨骸上面, 刻痕是9、11、13、17 之類奇數, 而有的骸骨上包含了10 ~ 20 之間所有的質數。 除了伊尚戈骨骸之外,考古研究中還發現過更早的計數棒,骨頭 上有29 道刻痕。雖然學者們還無法真正搞明白這類骨骸到底有什么作用,不過有人猜測說,這是用來記錄陰歷的工具。 | 奈何姓萬啊! 有了刻痕計數,距離人類真正掌握計數本領還有一段距離。為何這么說呢?讓我們從很多人都在兒時聽過的《奈何姓萬》的故事開始說起。 這則故事中說,有個有錢的財主,他家的人世世代代都不識字。財主覺得這樣不好,就聘請老師給自己的兒子上課,這個老師就從簡單的字開始教起。在紙上寫了一劃,教他說:這個字念“一”;在紙上寫了兩劃,教他說:這個字念“二”;在紙上寫了三劃,教他說:這個字念“三”。 這時,財主兒子感到很高興,原來寫字這么簡單啊!于是就把筆一丟,對他的父親 說 :“我已經學會了。”他的父親也很開心,依著兒子把老師辭退了。 不久以后,財主準備找他的一個姓萬的朋友來吃飯,讓他的兒子早上起床寫個請貼。過了很久還沒有寫成,財主就去催促兒子,沒想到兒子生氣地說:“天下的姓氏那么多,干嘛非要姓萬不可。我從一大早開始寫到現在,才寫完五百畫!” 這則故事來自明朝著名教育家劉元卿的《應諧錄》,教育我們不要偶然學會一點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更不要淺嘗輒止。 除去這個意義之外,我們還可以從這個故事里發現一些數學上的意義。財主的兒子掌握了“一”,就如同幾萬年前的人類掌握了用一道刻痕來計數一樣。我們有十根手指——好的,現在你有計數的本領了,終于可以數清楚你有幾根手指了——數到十也沒什么問題。可是,當數字達到“萬”的時候,無論是刻痕還是手指,就不那么方便了。 從一到萬,數字怎樣才能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呢? | 換個位置,換個意義 我們先來看看古巴比倫人是怎么應對的。 為了表達更大的數字,古巴比倫人創造性的將數字列成排,讓數字的位置和數字的符號本身擁有了同樣重要的意義。 和我們現在習慣使用的十進制不同,古巴比倫人用的是60 進制。當時他們通過楔 形文字來表達數字,一個縱向的細楔形表示1,好幾個這樣的楔形組合起來,可以表示 2 ~ 9,接下來,他們又創造了一個橫向的粗楔形來表示10,多個 10 的楔形符號組合起 來,可以表示 20、30、40 和 50。通過這些符號,數字 1 ~ 59 就可以書寫下來了。 這聽起來似乎沒什么大不了的?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發生在古巴比倫人記錄60的時候。 當表示60 這個數字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再用6 個 10 的符號進行組合,而是在左邊 開始寫出新的一列,寫入數字 1 的符號來表示。 這和我們今天用來表示“10”的方法非常類似。我們并沒有用新的符號去表達“10”, 而是把“1”放在了左邊,賦予了它新的意義——10個1。 這就是所謂的位置計數法,它通過讓數字待在不同的位置,用來表達出更加復雜、龐大的數值。 當古巴比倫人用60 進制來計數的時候,古印度人用10 進制作為通用的數字系統——和我們今天一樣。換句話說,這個系統的數字以 10 位進制,逢10進 1。 順便要告訴大家,古印度人不僅是使用10 進制的先驅,也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名不副實,但事實上,這套數字早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后來由阿拉伯人帶入歐洲。它與羅馬數字共存于歐洲長達數個世紀之久,因為書寫簡便等原因,逐漸成為主流。 直到15、16 世紀,隨著印刷技術的逐漸發展,識字的人越來越多,書寫也越來越標準化,這套數字才定格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本期我們送這本書 本期話題:假如不會數數會怎樣?比如說,女人的年齡就永遠是個秘密了!還會發生什么事情?請粉絲們在留言區寫下你們的腦洞吧!
截止到8月29日中午12點,留言點贊前五名的幸運讀者們,大院er將為你送上這本書:《不可不知的數學知識:10個改變世界的數學公式》。本期文章正是節選自此書。 圖書簡介: 本書將用有趣的手繪方式,把人類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10 個數學公式介紹給讀者。我們將從每個數學公式出現的歷史說起,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帶著每一個閱讀本書的讀者一起,跟著人類發展留下的腳印, 探尋公式背后的哲思。想拿走的小伙伴們,趕緊評論區走起! |
|
來自: alayavijnana > 《科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