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常因各種因素所誘發,發病急驟,傳變迅速,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心悸、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呼吸困難等全身癥狀。一般把發病急,病程在6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蕁麻疹。本病由于病情較急迫,而且患者要求快速治愈,故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及抗組胺藥就不可避免,由于使用不得法,很多患者纏綿難愈,疾患愈演愈烈,時常使患者處于疾病困擾之中,最終演變為慢性蕁麻疹,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中藥辨證治療急性蕁麻疹,只要方證對應,往往效如桴鼓,體現了中醫藥治療急性病也有其獨到之處。以下是筆者于臨床工作中治療急性蕁麻疹的幾個常用經方,簡介如下。 1 桂枝湯證 驗案:患者男,35歲,2013年10月5日初診。因前日恣食生冷及海鮮,當晚即覺腹痛、形寒肢冷,出冷汗,隨即出現腸鳴腹瀉,大便稀溏,周身出現散在的大小不等的風團,自覺瘙癢劇烈,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急性蕁麻疹,辨為外感風寒,內傷于濕,治以解肌發表,兼顧除濕。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蜜甘草10g,炒白術15g,茯苓15g,生姜3片,大棗3枚,路路通15g,3劑,水煎溫服,每日3次,并囑咐患者藥后啜熱粥1碗。2日后復診,腹瀉止,風團盡消。 按語:桂枝湯外和營衛,內健脾胃,桂枝配甘草溫養脾胃之陽,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白術、茯苓健脾利濕,少佐路路通散體表浮游之風,為治療蕁麻疹的專病專藥,諸藥合用,內外之寒兼治,不治風而風自止。 2 麻黃桂枝各半湯證 驗案:患者男,22歲,2014年4月2日初診。訴近1個月來,每次打籃球欲出汗時,周身瘙癢難忍,待汗出透后,瘙癢方緩解,平素如常人,不怕冷,喜冷飲,胃納及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滑。診為急性蕁麻疹,辨為太陽表證,治以疏風透表,小發其汗。 處方:麻黃6g,桂枝8g,杏仁6g,白芍8g,大棗3枚,生姜3片,蜜甘草5g,石膏20g,路路通15g,7劑,水煎溫服,每日2次。2周后復診,訴服藥1周后又打籃球,瘙癢癥狀明顯減輕,要求再服藥1周以鞏固療效,后未再復診。 按語:本方為治“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之太陽病,取麻黃湯治療表實無汗,桂枝湯治療表虛有汗,二方合用,又小制其劑,則既能發小汗以祛邪,又無過汗傷正的弊端。本方加減治療膽堿能型蕁麻疹有較好療效。 3 大青龍湯證 驗案:患者男,50歲,2014年4月10日初診。其平素喜飲酒,訴1周前飲酒后,即在沙發上小憩片刻,未蓋衣被,醒后隨即感到周身瘙癢,并出現散在的風團,自覺周身發冷,無汗,自行服用抗過敏藥氯雷他定,只能暫緩一時,其瘙癢發作時,煩躁不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急性蕁麻疹,辨為外感風寒,內有蘊熱,治以解表清理。 處方:麻黃15g,石膏50g,桂枝10g,蜜甘草10g,杏仁15g,生姜5片,大棗5枚,路路通15g,3劑,水煎溫服,每日3次,并囑咐患者若藥后汗出較多,立即停服。3日后復診,訴服2劑后,周身有汗出,瘙癢緩解,皮疹明顯消退,僅有散在風團,剩余1劑未服。 按語:《傷寒論》曰:“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本患者長期飲酒,且舌質紅,苔黃膩,中焦必有羈留之濕熱,雖有惡寒無汗之表證,但桂枝湯及麻黃湯均不應用之。而大青龍湯主治傷寒表實兼內熱煩躁,其中麻黃、桂枝、生姜辛溫發汗,石膏清熱以除煩躁,如此方證對應,其病自然應手而解。 4 四逆散證 驗案:患者女,17歲,2014年3月15日初診。訴3天前,因考試成績不理想,又遭父母責備,遂敢心情壓抑,胸悶。晨起時,發現周身出現紅斑、風團,瘙癢難忍,其形體偏消瘦,平素略怕冷,行經腹痛,舌體稍胖大,有齒痕,苔薄膩。診為急性蕁麻疹,辨為邪郁少陽,治以疏肝理脾,和解少陽。 處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實10g,蜜甘草10g,當歸10g,茯苓15g,澤瀉15g,炒蒼術15g,路路通15g,7劑,水煎溫服,每日2次。1周后復診,訴風團有所消退,瘙癢較前減輕,前方續服7劑。半月后,其母因他病來診時,問及其女,訴其蕁麻疹已愈,行經時腹痛也有所緩解。 按語:患者心情壓抑導致肝氣郁滯,失其條達疏泄之功能,氣機運行受阻,在里表現為胸脅苦滿,在外則表現為皮疹瘙癢。故用四逆散疏肝解郁,柔肝緩急,不治皮而疹自消。其中柴胡舒暢氣機,宣通腠理,枳實行氣消痞,泄其壅滯,白芍益陰柔肝,甘草甘緩和柔。因本患者行經腹痛,而當歸芍藥散善治婦人腹中諸疾痛,故四逆散與當歸芍藥散合方,標本兼治,其病向愈。 本文來源:《中醫藥信息》2017年1月第34卷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