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蘇州河邊走走,再看一看過去熟悉的橋。長假期間天氣不錯,正好和女兒侄女帶上相機一起前去了此心愿。 蘇州河又名吳淞江,現在特指吳淞江上海境內的一段,從北新涇起,經普陀、靜安、虹口、黃浦幾個區,在外白渡橋東側流入黃浦江。 蘇州河曾是上海通往蘇南的主要航道,歷史上河水清澈,風景宜人。自二十世紀初沿岸開了許多工廠,吸引蘇皖等地民眾駕船前來務工。他們或在河邊搭起危棚陋屋,或直接棲息船上,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物直接排入河中。記得過去沿河還有不少垃圾碼頭,常年停泊糞便船和垃圾船,向河中傾倒何種污物更是不堪想像。久而久之,蘇州河變成了黑臭之水,很遠便能聞到濃烈的臭氣,真是“黑比墨汁臭如糞”,老上海人無不記憶猶新。這種情況日益嚴重,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國際大都市的一大污點。 1998年開始進行了三期改造工程,2000年初步消除黑臭,接著挖清河底淤泥,終于使蘇州河煥然一新,生態環境和水質得到根本改善。隨著城市發展,航運功能不再重要,現在沿河環境優美,高樓林立,還有不少綠地供市民觀光休閑。 蘇州河沿線有橋梁30余座,功能不同,風格各異,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稱得上是橋梁博覽館。我們從西藏路橋開始,沿蘇州河東段邊走邊看,老橋新貌,令人大飽眼福。 1)從西藏路橋到浙江路橋 下午四點出發,先到位于西藏路橋西北側的四行倉庫,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六層大樓,曾是閘北一帶最高大的建筑物,為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四家銀行的聯合倉庫,故稱四行倉庫。這是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的大陸銀行倉庫。 1937年淞滬會戰中,謝晉元將軍率八百壯士在這里殊死阻擊日寇,掩護國民革命軍西撤,大大鼓舞了中國軍隊士氣,在歷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四行倉庫被列為20世紀建筑遺產,設在這里的抗戰紀念館于2015年8月13日開館。倉庫西墻保留著彈孔和炮轟痕跡,每逢抗戰紀念日都有許多人前來憑吊英烈。 歐洲風格的西藏路橋始建于1922年,舊時稱“新垃圾橋”,是垃圾船云集的緣故吧。位于四行倉庫旁邊的這座橋與八百壯士的功績緊密相連。 西藏路橋的橋面。 站在橋上向北看,這是西藏北路,假日里顯得十分清凈。 逆光回看西藏路橋東側。 西藏路橋以東是浙江路橋。 浙江路橋舊稱“老垃圾橋”。光緒六年(1880年)建步行木橋,三十二年(1906年)拆木橋改成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橋梁,目前是國內僅存的幾座此類老橋之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對這座百年老橋進行大修,將橋身鋼骨架移開,修舊如舊,9個月后回歸原位,將再使用50年。 鋼梁結構實樣展示在橋的一側。 空中電纜有礙觀瞻,不久有望入地。 2)從福建路橋到山西路步行橋 福建路橋俗稱老閘橋,同治三年(1864年)建成木橋,經多次重建,196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因屢遭船撞變為危橋,2001年拆除,新橋2007年竣工通車,已不是記憶中的老閘橋。 從這里走上橋面。 在橋上回望浙江路橋。 福建路橋的橋面。 再往下游方向是山西路人行橋,這是一座無橋墩鋼結構單跨拱橋,為方便行人于2007年建成。 接著是河南路橋。已是黃昏,前方郵政總局的標志性鐘樓塔樓在夕陽下被照成金色,十分醒目。 建成于1924年的上海郵政總局,建筑風格獨特,與外灘建筑群遙相呼應。1989年列為優秀歷史建筑,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2005年進行了大修和加固。 3)河南路橋和四川路橋 跨過山西路橋走到南蘇州路,這是看到的河南路橋。斜對面的河濱大樓于1935年建造,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1938年在此設立了猶太難民接待站。1994年頒布為優秀歷史建筑。一位中學好友就住在樓里,多次去過他家,建筑氣派和裝飾水平絕非一般民居可比,印象很深。 蘇州河夕照,逆光下山西路橋已在陰影中。 往東不遠就是四川路橋,橋的外側亮起了燈。 河南北路,曾經無數次騎車經過這里。 橋北有上海總商會舊址,這是門樓。 正在舉辦百年展,時間不夠不能進去參觀了。 從拱門看進去,墻上殘缺的文革標語據說是大修時特意留下的“歷史切片”。 總商會門口的爆米花也可算是古董了,爆了最后一鍋就被警察請走了。 治理后的蘇州河水質已經適合魚類生存,盡管告示上說“河中的魚不宜食用”,仍有不少人在此垂釣,有幾位還真是收獲不小。 繼續向東前往四川路橋,回頭看到河南路橋也亮起了燈光。 走近郵政總局仰望鐘樓和塔樓。鐘樓正面鑲嵌直徑3米的大鐘,塔樓建于鐘樓之上,兩旁則各有一對希臘人物雕塑群像。 四川路橋又名“里擺渡橋”。始建于清末,從浮橋改為木橋,1922年建成三孔鋼筋混凝土懸臂梁結構。1994年公布為優秀歷史建筑。這是蘇州河上最熟悉的一座橋,五十年代初在橋南四川中路的沿街房屋樓梯上有好幾個集郵商販,我經常步行半個多小時過橋去觀賞和交換郵票,橋北不遠就是好友的家,不知在橋上來回走了多少次。 4)乍浦路橋和外白渡橋 前面是今天的目的地,乍浦路橋。日落不久,天還亮著,宏偉的浦東新建筑就在眼前了。 上海開埠后在這里造過一座浮橋,1873年改為木橋,名為蓬恩橋,中國人稱它頭擺渡橋,也就是白渡橋。為區別東面的外白渡橋,又稱二白渡橋。192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也就是現在的乍浦路橋。 走上乍浦路橋,天更暗了,前面的外白渡橋和英雄紀念塔亮起了燈。 回頭再看看逆光中的四川路橋、郵政總局、河濱大樓。 從乍浦路橋向浦東方向看去,迎面就是位于蘇州河與黃浦江交界處的外白渡橋。到了拍攝夜景的最佳時刻。未帶三腳架,只能開大光圈,提高ISO,并將相機擱在橋的欄桿上拍攝。 1934年英商所建的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Broadway),1951年由潘漢年副市長簽署文件更名為上海大廈,曾經是僅次于國際飯店的國內第二高建筑。 浦東高樓的景觀燈一齊亮起,節日氣氛達到高潮。 外白渡橋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成為上海的一個標志。1994年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筑,2008年4月被從原處拆下送上海船廠大修,2009年3月以原貌回到原地。 作為對比,以下這張照片是2010年4月10日下午在同一位置拍攝的。環球金融中心竣工不久,上海中心開工還不到兩年,下著小雨,東方明珠和浦東樓宇都淡淡地隱于朦朧之中,正好突出了大修一年后的外白渡橋。 現在夜幕已降,空氣通透,華燈齊上,紅色基調渲染了濃濃的節日氣氛。比較八年前的照片,可見同樣場景在不同條件下會呈現怎樣不同的畫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