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至1947年,游先生任職于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研究院圖書館、中央大學。此間,游先生在中央圖書館《圖書月刊》第二卷第三期發表《金文與〈詩〉、〈書〉論證》。在《圖書月刊》第三卷第一期發表《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在中國書學研究會《書學》第三、四、五期連載《書苑鏤錦》。在金陵大學文學院《斯文》第二卷發表《楚漢之際人物與成敗》《六朝人之苦悶》。在《斯文》第三卷發表《金文之策命與赍賜儀物》《山中閑居志》(一)。在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二卷第二期發表《金文武功文獻考輯》。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唐人卜葬邙洛之風尚》《晉黃淳墓表跋》。在《中央圖書館館刊》復刊第一號發表《梁守謙墓志與唐代宦官》。另,著《冢墓遺文史事從考》,未能刊行。 ——欒繼生教授 《游壽先生傳》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這里的李崖州指的就是晚唐名相李德裕。 五公祠李德裕石像 李德裕,字文饒,出身于名門望族,是唐憲宗宰相李吉甫之次子。李德裕少好學,以父蔭補校書郎。穆宗時,擢為騎林學士,累遷為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唐武宗時宰相,唐宣宗時則被貶崖州。同時代的中晚唐才子李商隱曾贊譽李德裕為“萬古之良相”。李德裕的文采也是獨標一時。他與同時期詩人如白居易、劉禹錫、元稹、李紳均有文字交往,劉禹錫、元稹很贊譽其詩作。宣宗時人裴庭裕說他“文學過人”(《東觀奏記》卷上)。宋朝一代文豪歐陽修稱李德裕“文辭甚可愛也”(《集古錄跋尾》卷九)。 李德裕題《華山碑》手跡 近代學者羅振玉則推崇李德裕的書法,以為唐人隸書“尚存古法者,有唐惟李衛公一人耳”(《石交錄》卷四),出身貴族,文辭書法俱佳,這大概也是唐武宗篤信他的緣由之一。
四川李莊史語所 李德裕卒年,舊史說法不一。陳寅恪《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考辨》(《史語所集刊》1935年12月)定為大中年十二月十日。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推算,當在公元850年1月26日。
陳寅恪《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考辨》節選 陳寅恪十分注意利用新出文物以為考史之用,曾對學生說:「墓誌銘很重要,即使是婦女或非名人的,亦可作為史料參考」。他研讀《舊唐書·李德裕傳》,針對「唐自武宗后史料缺略,故此傳末所言多誤」,利用洛陽新出土的與李德裕有關的數通墓誌,論證自己的獨特之見,並自述方法道:「舊傳史料之疑為偽造,及新出石刻之可資旁證者,皆討論及之」,「千年承譌之事,一旦發明,誠可快也」。 游壽先生論文手稿 而與陳寅恪先生同在李莊史語所工作過的游壽先生則認為李德裕貶死的準確日子應當是“大中三年為可信(十月或九月卒不可知,十二月卒為史所得訃之時,此俱不可推究矣)”。
游壽先生讀書照
游壽先生《李德裕年譜》 1985年 游壽先生《李德裕年譜》手稿 游壽先生在早年作《李德裕年譜》開篇寫道:“新舊唐書《李德裕傳》俱言六十三卒于珠崖貶所,補錄傳記亦云焉。唯續前定,錄云六十四。于是前諸說者稍有考訂是非。新舊書本傳云三年正月方達珠崖郡,十二月卒。今據新出土所撰彭城劉氏墓志末燁咐記云:已巳歲十月十六日,貶所奄承兇訃,則公之卒在大中三年為可信(十月或九月卒不可知,十二月卒為史所得訃之時,此俱不可推究矣)。定其年歲為六十三?!?/span> 千唐志齋 《劉氏墓志》拓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