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間神經阻滯 解剖: T1-12脊神經前支均行走于相應肋間,肋間血管下方,肋間內膜與壁層胸膜之間,通稱肋間神經。支配肋間肌與腹壁前外側肌,以及軀干前外側(胸骨角平面以下至腹股溝)與上臂內側皮膚感覺。 (1)體位:一側阻滯可采用側臥位,阻滯側在上;雙側阻滯宜選俯臥位,前胸處墊枕,雙下肢垂于手術臺邊或舉臂抱頭。 (2)定位:距脊柱中線旁開8cm處作與脊柱平行的直線,在此線上摸清肋骨,在肋骨接近下緣處作皮丘。 (3)操作:取長3cm 22G穿刺針由皮丘直刺肋骨骨面,并注入 0.5ml局麻藥。然后將穿刺針沿肋骨面向肋骨下緣移動,使針尖滑過肋骨下緣,再入針0.2-0.3cm即穿過肋間肌,此時有落空感,令病人屏氣,回抽無血和氣體后注入局麻藥3-4ml (4)按手術所需阻滯相應肋間神經,胸壁手術需阻滯雙側T6-12肋間神經,若須開胸手術,尚須行腹腔神經節阻滯。 腋中線肋間神經阻滯:主要適用于不能側臥或俯臥患者,具體操作同后路。 并發癥 氣胸是肋間神經阻滯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是穿刺過深刺破胸膜或肺組織所致。另一并發癥為局麻藥誤注入血管或局麻藥用量過大快速吸收而引起全身毒性反應。 由于肋間神經在腋中線分出外側皮支,故應在腋中線以后行肋間神經阻滯。又由于距脊柱正中8cm處最易摸清肋骨,穿刺點通常取此處。T1-5肋骨被肩胛骨遮著,將上肢外展,使肩胛骨向外側分開有利于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