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 張先生體檢查出頸動脈有斑塊,查血脂低密度脂蛋白也在正常范圍內,他很納悶自己的頸動脈怎么就會長了斑塊?他想知道,這樣的情況要不要吃降脂藥呢? 頸動脈斑塊是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而動脈斑塊的發生是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病發生的病理基礎,很多人也都知道血脂高,特別是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在動脈斑塊的發生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但卻不知道這只是對正常人而言,如果存在損害血管的其它因素時,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處于正常范圍內,動脈斑塊也可以發生,為什么呢? 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將脂肪運送進血管內皮細胞中的運輸工具,正常情況下它運送進去的脂肪能被正常的內皮細胞所利用,不會有過多的剩余;但是當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時,對脂肪的利用能力下降,運送進去的脂肪便會過剩而沉積下來,越積越多就會引起炎癥而使血管內皮進一步受損,這便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發生的機制。 所以,有糖尿病、高血壓的人以及吸煙、飲酒、熬夜、缺乏運動等的人,血管內皮都會受到損傷,從而給脂肪的沉積創造了條件,此時僅僅要求低密度脂蛋白處于正常范圍內是遠遠不夠的,應當進一步降低,比如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是小于3.37mmol/L,而這些人則應至少控制在2.6mmol/L甚至1.8mmol/L以下,達不到這個目標時則建議服用降脂藥。 但有些查出頸動脈斑塊的人,檢測低密度脂蛋白并不高甚至還低于2.6mmol/L,還需要用藥嗎?這種情況下,應當看看血脂檢查中的另外一項指標,即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如何。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正好相反,它可以把外周血液中的脂肪反向運送回肝臟貯存或分解排出體外,起著抑制脂肪在血管內皮細胞中沉積的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起著積極的作用。 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被稱為是“好膽固醇”,正常值是大于1.04mmol/L,且理論上其在體內含量越高越好,但高到什么程度為好呢?研究發現以血脂檢查中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來衡量更有意義,美國的一項統計數據表明:普通人群中這項比值平均為4.5:1,冠心病人中這項比值大約是5.5:1,而當這項比例為3:1時,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風險最低。 這也就是說,要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發生,不僅要注重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還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盡可能減小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而目前常用的他汀類降脂藥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時,有助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現在拿出你的血脂檢查報告單吧,看看這幾項指標達到要求了嗎?該不該用藥就心中有數了。 【如果此文幫到了您,點個贊打個賞點擊關注吧,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