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傅園慧爸爸上了熱搜。 他回憶女兒小時候的經歷: 傅園慧剛進省隊。 有天,一個年齡稍大的隊員,突然跑來“打小報告”:“傅園慧在我們游泳隊說她是天才。” 周圍的人都覺得她好笑。 傅爸爸卻很認真地說:“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 傅園慧爸爸回憶女兒小時候的事 / 《我家那閨女》 這種鼓勵,成了傅園慧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傅園慧感激父母給予她的教育 / 《我家那閨女》 傅爸爸曾說:“做父親是我這一生最好的工作。” 把作為父親的職責,當成工作般去認真對待,多少人有這樣的意識? 我們總強調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卻忽視父親的存在同樣重要。 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如父如子》,就聚焦了父親教育。 兩個父親,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發人深省。 豆瓣網友打出了8.5分的高評分,遺憾的是,卻只有7萬多人標記看過。 拍這樣一部電影,與導演的經歷有關。 是枝裕和曾為了工作一個半月沒回家。 再見到小女兒時,發現她對自己十分生疏。 離家時,女兒甚至客套地說:“下次再來啊。” 即使是血脈相連的親人,缺席了孩子的成長,也會變得如同陌生人。 被孩子接納,才有做父母的資格 在大公司工作的一流建筑師良多,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妻子溫婉賢淑,兒子乖巧懂事。 良多每天努力工作,堅持給兒子慶多提供最好的教育。 慶多連面試私立小學,都要先上專門的補習班。 面試官問:你夏天的時候做了些什么? 慶多答:跟爸爸一起野營、放風箏。 慶多回答面試官問題 / 《如父如子》 面試結束,良多問兒子:“你沒有和爸爸一起野營過,為什么要那樣說?” 慶多告訴他,是補習班教的。 乖巧的慶多 / 《如父如子》 成長在家教嚴格的家庭,慶多早早擁有超出同齡人的成熟。 只是不像父親那般優秀。 在父親良多身上,能看到許多職場精英的影子——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獨疏于照顧家庭。 因忙于工作,良多幾乎從不陪兒子出去玩。 升學面試,也是勉強抽空才能去。 妻子有過抱怨,但也能體諒丈夫的辛苦。 妻子埋怨回到家還要加班的良多 / 《如父如子》 每天,良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到家關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兒子有沒有好好練鋼琴。 良多一家 / 《如父如子》 在外人看來,良多一家無疑是令人羨慕的家庭,盡管父子倆的關系并不親密。 但平靜的生活,很快被醫院的一通電話打亂: 6年前,孩子出生時,他們和另一家抱錯了。 慶多并非良多和妻子的親生孩子 / 《如父如子》 對方是鄉下的一戶普通人家。 父親齋木守著一個電器店,母親在便利店打工。 除了抱錯的琉晴,家里還有兩個更小的孩子。 雖然不富裕,但這家人的生活,顯然更豐富、快樂: 交換兩個孩子的照片時,慶多只有一張正襟危坐的證件照,琉晴卻笑得一臉燦爛。 兩家人交換照片 / 《如父如子》 父親齋木還拿出手機里拍的視頻,回憶一家人游玩的場景。 齋木介紹琉晴 / 《如父如子》 兩個孩子初次見面。 打招呼時,鄉下的琉晴的聲音爽朗。慶多卻有種與同齡男孩不相符的靦腆和拘束。 孩子們開心地吃著東西。 父親良多發現琉晴有咬吸管的習慣,一直用審視的眼光盯著他。 仿佛不敢相信,這才是他的親生兒子。 良多盯著琉晴看 / 《如父如子》 開始走法律程序前,兩家人決定先在周末,讓孩子互相留宿,適應一段時間。 琉晴剛到良多家,吃飯時,拿筷子的方式就遭到了批評。 良多批評琉晴 / 《如父如子》 甚至晚上洗澡,也被要求練習用筷子夾水里的玩具。 聯系用筷子的琉晴 / 《如父如子》 父親良多制定了很多規矩,想糾正琉晴的壞毛病。 良多家的規矩 / 《如父如子》 琉晴卻變得更加任性。 他用牙膏在洗手間的鏡子上畫畫,用手掌亂彈鋼琴…… 叛逆的琉晴 / 《如父如子》 直到良多大聲訓斥他,才停下來。 良多訓斥琉晴 / 《如父如子》 周日,父親良多依然忙于工作,妻子坐在沙發上織毛衣。 琉晴一個人無所事事。 他覺得,時間真的難熬。 孤獨的琉晴 / 《如父如子》 有天,良多一家躺在客廳的地上,對著“流星”許愿。 琉晴說,他想回到爸爸媽媽身邊。 良多和妻子感到沮喪,意識到琉晴沒有真正接納他們作為父母。 許愿 / 《如父如子》 齋木家,卻完全是另一種模樣。 比起冷冰冰的規則,更注重溫馨的家庭氛圍。 溫馨的齋木一家/ 《如父如子》 父子泡在同一個澡盆里。 為了幫新來的慶多緩解不適應的情緒,齋木跟他玩水,逗他開心。 父子一起泡澡/ 《如父如子》 到了晚上,還沒適應新環境的慶多,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 齋木的妻子看出他想家,會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安慰他。 安慰 / 《如父如子》 感受到溫暖的慶多,只猶豫了一下,就伸出手抱住了她。 擁抱 / 《如父如子》 齋木明白,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扉,孩子才能接納他這個父親。 他耐心地幫慶多修玩具,給他講他感興趣的故事,陪他一起玩游戲…… 離開了生活了六年的家,慶多在這里,也可以笑得開心。 齋木和孩子一起修好了玩具車 / 《如父如子》 而城市那邊的琉晴,漸漸忍受不了“像酒店一樣”的家。 即使那里有高級的玩具,和以前吃不到的美食,他還是逃回了原來的家庭。 在這場親情的較量中,習慣了“人生贏家”角色的良多,最終輸給了平凡的齋木。 席勒說: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于血肉關系。 “一個男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父親,也許應該放棄只從自身出發成為父親的想法。 只有當一個孩子接受和承認你為父親,你才能成為父親。” 比起血脈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羈絆。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饋贈 可惜的是,良多一家的相處模式,才是現實中大多數家庭的縮影。 在良多看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都是母親的任務。 父親只要努力工作,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就足夠了。 經濟實力的懸殊,甚至讓他有些看不起齋木。 良多奉行的方針是:“無論什么事都要一個人完成”。 為數不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里,他都在教孩子如何獨立。 盡管慶多只有六歲。 良多的教育觀 / 《如父如子》 齋木說,自己半年內陪慶多的時間,比良多六年以來還要長。 良多理直氣壯地反駁:有工作在等著我。 齋木和良多對父親的職責有不一樣的看法 / 《如父如子》 齋木頓了頓,反問:“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齋木對父親角色的認知 / 《如父如子》 生性樂觀的齋木,信奉“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絕不今天做”。 他愿意將大把的時間花在家人身上。 和孩子相處起來,就像是一對互相信任的朋友。 琉晴承受不了壓力時,總會向父母表達心情、尋求幫助。 因為他知道,父母可以依賴。 這種依賴像一層防護網,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而慶多迫于父親的威嚴,只敢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情緒。 聽見父母因是否要把自己換回去而產生爭執,獨自在房間里的慶多,只是默默縮進被子里,沒有追問。 慶多 / 《如父如子》 他順從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把慶多送去齋木家之前,父親良多像布置任務一樣囑咐他:不能哭,不能打電話回家。 良多冷冰冰地叮囑兒子 / 《如父如子》 即使在最親的人面前,慶多也不能表現出脆弱。 就好比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卻把他推開。 久而久之,孩子很難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 聽說要去另一個家庭生活,慶多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還要練鋼琴嗎? 他不喜歡彈鋼琴,卻還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父親對自己的期望、討好著父親。 小心翼翼的慶多 / 《如父如子》 對許多孩子來說,父親兩個字,就等于規則和權威。 長期受到父親過于嚴厲的教育,只會讓他產生畏懼情緒,心理上的疏遠一點點累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 在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選擇的傾訴對象中,前四位分別是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和兄弟姐妹。 不同的是,日韓美的高中生都把父親放在了第五位。 而在中國,“父親”是第六傾訴對象,排在網友之后。 心里有煩惱,寧愿向素不相識的網友傾訴,也不愿意跟朝夕相處的父親交流。 良多式的父親們可能不會想到,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已經生疏到這樣的地步。 最好的愛,是包容你的不完美 大多數家庭,習慣了良多父親式的缺席。 只不過,習慣并不代表不在意。 在孩子心里,父親一直很重要。 比如母親告訴兒子慶多,不想練琴的話,可以不用勉強。 慶多果斷拒絕了。 他說,學鋼琴,才能讓爸爸更喜歡他。 慶多和母親 / 《如父如子》 比如有天,良多拿出相機翻看,發現里面多了許多自己熟睡的照片。 都是兒子慶多偷偷拍下來的。 良多翻看相機 / 《如父如子》 跟父親在一起的場景,慶多都想記錄下來。 即使父親因為工作太累,早就睡著了。 電影表面上是兩個父親互相選擇孩子,其實,是孩子選擇了父親: 慶多在相機里留下爸爸的照片,琉晴許愿回到原來的父母身邊。 孩子的愛很簡單,也很動人。 你對他溫柔時,他會回報更多的善意; 偶爾兇他時,他記得的仍是你的好。 翻譯家傅雷給兒子寫過一封懺悔信。 他說,自己每天都會因為穿衣吃飯的小事,沖兒子發脾氣。 有次晚飯后,傅雷在書房看報,兒子突然走過來。 傅雷因為被打擾,忍不住吼了一句:“你又來干什么?” 兒子沒有說話,跑過來抱了他一下,就走開了。 傅雷寫道: “你剛離開書房,報紙就從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陣強烈的內疚和恐懼涌上心頭。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如此粗暴也萎縮不了你對父親的愛。”
《奇葩說》中有過一個辯題:一周沒陪夠孩子12 個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最終有79%的人選擇了支持取消。 當節目組去采訪小朋友時,他們的回答讓人大跌眼鏡。 被采訪的小朋友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不同意“。
“爸爸很辛苦。” “因為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啊。” 連正方辯手的兒子也反對這條規定:“我怕爸爸做不到,我就沒有爸爸了……”
在選擇玩具以及要爸爸陪自己一天的題目里,孩子們都選擇了想要爸爸陪自己。
在孩子來到世界的最初幾年,父母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他們曾給過父母最毫無保留的愛。 而很多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難免會拿他們跟別人家的小孩比較,覺得他們不夠完美。 鋼琴演奏會上,沒發揮好的慶多,夸贊其他小朋友彈得好聽。 遭到父親良多的指責。 他覺得兒子不努力、不上進。 這件事甚至堅定了良多要交換孩子的決心。 良多一家 / 《如父如子》 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或許有些方面比不上其他人優秀,或許努力了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仍是獨一無二的。 有人說:“所謂家人,就是沒有人會被放棄。” 哪怕彼此都不完美,卻是世界上最愿意無條件地守護彼此的人。 給今天的文章點個?好看?吧,沒有人天生就有做父母的資格,朝朝暮暮的陪伴才是我愛你的全部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