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向源頭 返于紅塵 利濟蒼生 你我同心 作者/周梵 這篇文章,送給所有已婚的朋友們。愿你讀完后,能以一個全新的視角,用更好的方式支持伴侶,共同療愈、共同成長。 01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問題:自己的伴侶在原生家庭中有很多創傷,并且自己也要經常和伴侶的原生家庭打交道,這時我們該怎么辦? 怎么幫助伴侶,怎么在自己的層面做的更好、守住界限? 春節剛過,在這個團圓的節日里,大部分人都難免要和伴侶的原生家庭有更加親密的接觸和互動,今年過年,你的狀態是什么樣的? A. 你是和伴侶的原生家庭融合的很好? 彼此生活邊界清晰,與原生家庭之間互不干擾,又彼此支持。 B. 像完成任務式的應酬和敷衍? 抱著:反正一年也就見這幾次,能忍則忍,不太理會的想法。 C. 亦或是抗拒和隔離,根本不想接觸? 內心充滿抵抗,有很多人看不慣,連與對方待在一個空間里,都覺得很難受,無法忍受。 你是以上哪種狀態?亦或者介于兩種狀態之間? 如果在與對方家庭接觸的這段時間里,你并不能有一種輕松感,那就一定是哪里出現了問題。 只有通過對方的原生家庭看見問題,了解問題,你才能真正的明白你的伴侶,更好的處理你們的關系。 02 03
當我們在說這些話時,其實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對方。認為這些要求“很簡單”,代表著目前自己尚沒有能力把對方的背景帶進來看待對方。 03 當自我意識被擴展之后,我們就能進入一個更高的維度來看待事物。 同一件事,當我們的認知和觀察視角發生變化時,我們對一件事的應對方式會完全不同。 在親密關系中,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要把對方的背景帶進來觀察對方,而不是一廂情愿地認為對方是自己的伴侶,就應該如何如何。 我們要能看到伴侶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同樣受限于他的成長歷程。 有些在我們自己看來很輕易、簡單的事情,對對方來說,可能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們希望他勇敢、有擔當,卻看到他有個強勢的母親和一個時常逃避的父親。 我們希望他能多表達愛,說一些甜蜜的話語,卻看到他的父母木訥、內斂,從不懂如何表達內心的情感。 我們希望他獨立、有主見,卻看到他有著事無巨細都要干涉的父母。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伴侶和他的父母有很多方面非常相似的時候,雖然會比較容易理解對方,但同時會有很大的無力感。 當我們明白對方確實是有心無力,達不到你所想要的期待時,在失望所衍生的憤怒以前會直接針對伴侶,但現在這股憤怒會轉到伴侶的原生家庭上。 生起氣來就會脫口而出:“你簡直跟你媽(爸)一模一樣!” 你說得很對,但這樣說對事情一點兒幫助都沒有。 不是所有正確的事情都要說出來,如果說出來會讓對方感覺憤怒,是不需要說的。 如果還是想說這樣的話,其實只不過想發泄情緒,或者想證明自己眼光的毒辣,有很強的洞察力。 但是,這樣并不能支持伴侶走出這樣的模式,對方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分裂感:
支持自己的伴侶走出原生家庭制約的前提:是自己要有更高、更穩當的能量狀態。 當我們處于焦慮、煩躁的狀態時,是沒有能力支持別人的,甚至會無意識地把負面狀態影響到對方,讓對方的狀態變得更加糟糕。 當自己的狀態不穩定時,還不如什么都不要做,因為做得越多,可能會把問題惡化得更嚴重。 04 走出原生家庭的引力是需要極大的力量的,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對方做不到的時候,我們需要給出三種能量: 接納、耐心、信任 接納對方的狀態,而不是去評判、責備。 當然,責備對方的原生家庭也是責備,只不過隱蔽一點兒而已。 給對方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對方的節奏,而不是總覺得對方進步太慢,或者總定下各種標準來要求對方。 給出信任是最重要的。 相信的力量異常強大,如果我們相信對方一定能發生改變,那么我們才能傳遞這樣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內心就認定“他就這樣了,改不了了”,那么只會強化對方的負面狀態。 而且,觀察即創造,當我們相信對方是什么樣子的時候,慢慢地,對方就會在我們面前成為這個樣子。 要學習放下期待,放不下就用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對方做不到時,我們要支持對方療愈他的“空洞”,而不只是一味地索取、指責或者隔離。 如果既做不到放下,又沒有力量支持對方成長,那只會造成自己和伴侶的痛苦,被死死的卡住,而錯過在親密關系中成長的機會。 聲 明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