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_pelvis@163.com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 髖中心 河南省骨科微創工程技術中心 著作權聲明:本文圖均100%原創,享有著作權。 文章文發表在2018年第9期《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上 Milton Lee (Chip) Routt Jr.于1995年首創經皮逆行恥骨上支髓內螺釘置入技術:在骨盆入口位及閉孔斜位出口位像監視下,經皮插入導針,自恥骨體內緣皮質前端點進針,經恥骨體、上支、髂恥隆起、臼頂骨質,最終可穿透髂骨外板而固定行程內的骨折,將骨盆前環骨折的治療引入微創時代。 創傷骨科醫師逐漸將上述技術演進到髖臼低位前柱骨折的微創治療中。置釘方式雖有逆行(進釘點較原始技術外移至恥骨結節遠端的恥骨體腹側皮質上,甚至恥骨體及上支的移行部)及順行(進釘點位于髂前下棘后及髖臼頂的髂骨外板上)之分,但置釘技術基本不變,均在上述兩透視像監視下完成,由“骨盆”轉為“髖臼”,似是而非的“高大上”反而削減了其固定恥骨體部骨折的能力。 眾所周知,骨盆入口位像意在使上骶段前緣骨皮質重疊而限定骶髂螺釘骨性通道的腹側界限,然而,骶骨后突、骨盆前傾等變異使其對骨盆前環的成像不具重復性,其與閉孔斜位出口位像的轉換需要C臂多軸操作方可完成,易于出現“miss fire”而增加放射線暴露。事實上,骨盆出口位像也可以顯示螺釘的骨性通道的頭尾徑,只是由閉孔斜位出口位像上的“正視”變為“斜視”而已。 有趣的是,在骨盆入口位像的基礎上,將X線的投射中心設定為雙側恥骨體,適度增加投射角度并微調,直至雙側恥骨體后緣骨皮質分別完全重疊,從而呈現出可重復的恥骨體入口位像(pubic body inlet view,PBIV),其可顯示規則的恥骨體皮質密度影(pubic body cortical density,PBCD)。PBCD呈“矛頭樣”或“魚鰭樣”,內部為恥骨體松質骨,“矛尖”或“鰭尖”向外指向恥骨上支髓腔開口,恥骨體內緣皮質的前端點與“矛尖”或“鰭尖”的連線與恥骨體、上支、髖臼低位前柱骨質投影重疊而可代表PBIV上導針的理想路線。 高效的是,應用PBIV與骨盆出口位像指導手術,兩像間的轉換僅需C臂單軸操作,標定兩像的主機地面位置及刻度盤投射角度會更進一步提升手術效率。 巧妙且精準的是,應用一枚折彎的克氏針插入恥骨聯合,標示出口位像上的理想進針點及PBIV上的理想路線,再應用一枚直克氏針貼骨盆出口位像屏幕放置而標示出口位理想路線,從而大幅簡化手術操作并保證置釘精準性:經皮插入導針,建立好進針點,保持導針與折彎克氏針體外斜段共面即可保證其PBIV指向良好,僅依據貼屏放置的直克氏針所標示的出口位理想路線調整導針出口位指向即可,因而免除反復轉換透視的繁復操作。 我們對置釘技術做了上述改良,授您以漁,企望笑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