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微妙的而且強有力地影響人們審視世界的方式的工具。英文和其它的西方語言一樣,是線性的——其基本的句子構成是名詞—動詞—名詞,轉換成一種X引起Y的世界觀,這種線性對人們產生預先的印象去注意單項的關系而不是環狀的或是互為影響(此時X影響Y,而Y又反過來影響X)的關系。現今很多經理與公司面臨的困擾的問題是因互聯網緊密地相互連接的環狀關聯,為了提高我們對這類問題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需要一種更自然的符合這種任務的語言。
1. 語言的元素
系統思考可以看成用于復雜性和相互關系對話的語言,特別是以下諸性質使系統思考成為討論和分析復雜事件的構架。
·著眼于“閉環的相互關系”,系統思考語言是循環的而不是線性的,它著眼于閉環的相互關系,其中X影響Y,Y影響Z,而Z又影響X。
·一種“形象化”的語言,許多系統思考工具—CLD、BOTG、系統基模、和結構圖解——都具有很強的形象化元素,通過總括所包含的諸元素,以幫助清晰和簡要地闡明復雜事件。
圖解常使學習更方便,研究指出很多人通過圖像生動地表達(例如圖片或故事)能更好地學習。一個系統的圖解因為它把問題的實質提煉成容易記憶而且富有含意和洞察力的格式成為有力的溝通工具。
·增添精準性,特定的一組“句法”規則使系統圖像極大地減少在著手解決復雜事件時可能發生的含糊不清和錯誤理解。
例:在畫出一個問題的關鍵因素之間的關系時,因果鏈不僅用箭頭表示,而且還要注明S(相同)或O(相反)以指定一個變量如何影響另一個,這種標識使關系的性質更精準,保證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
·促使心智模型的“明確性”,系統思考語言將“戰爭故事”和不同人對一個問題的不同觀點轉換位黑白畫片,于是可以揭示觀點中的微妙區別。
例:在一個系統思考課程中,管理者的團隊在圍繞一個他們爭吵了數月的事件而工作。一位管理者按照他畫出的回路解釋他的立場,另一個團隊成員制止了他,并問他“是否這個模型代表了你對問題的想法?”解釋者思考了一下,回答:是的。發問者顯著地放松了,并作答:我不同意,但至少現在我們已弄清了彼此的不同觀點,我們可以一起工作以尋找一個解決辦法了。
·允許檢查和研討:系統思考圖解在培養集體理解一個問題方面是很有用的,一旦不同的人指出對問題的理解后,他們可以合作起來指出問題的挑戰,通過集中精力討論圖解,系統思考解除了很多可以升級成更高水平爭論的防衛性。
例:當作為一個系統進行討論時,不同觀點不再看成是“人力資源部在看生產力問題”還是“營銷部份對降低客戶滿意度的描述”,而是簡單地成為系統結構的差別,這個討論焦點從到底人力資源部還是營銷部是對的,轉移到如何來構建一個可以抓住系統行為的最佳圖解。
·它體現為看整體的世界觀,而不是看部份,同時指出理解一個系統的不同部分時互相關聯的重要性。系統思考世界觀的固有假設的問題是內在的——我們疆場引起自己的噩夢。
例:在有的系統思考教程中,參與者玩一種稱為啤酒游戲的活動,其中他們扮演零售商、批發商和分銷商與生產者的角色,每一位參與者都仔細地保持太多庫存與訂單積壓之間的平衡。當出現問題時,很多人會怪罪于它的供應商(我發了很多訂單,但是他們不相應)或怪罪于他們的購買者(易變的客戶,一天他們大量的買進,下一天他們卻幾乎不碰一下)。實際上,即不是買者也不是供應者應對庫存的大量變動負責——這是參與者面對的系統結構固有性質所決定。
系統思考的世界觀通過擴大我們思考的邊界來消除“我們對他們”。在系統思考得構架內,我們和他們是同一系統的部分,于是應對問題和解決方案同時負責。
2. 學習語言
學習系統思考可以像學習一門外語一樣,在學校我們通過記憶基本的詞匯與動詞的聯接,然后把他們放在一起成為一個簡單的句子,而在系統思考的語言中,系統圖解例如因果環可以看成是一個句子,它由關鍵的變量與指出他們相互的因果關系鏈構成,把幾個因果回路串在一起,我們可以生成一個段落來闡明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的故事。
如果系統思考有一個指南,系統基模如“舍本逐末”、“飲鴆止渴”等可以列為常用的短語,它們可以提供常用的通用結構系統庫,牢記這些將幫助你認清解決業務中遇到的問題和系統的分析中展現的普通癥候。
當然,學習一門語言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實踐——經常的實踐。比方說在讀一則新聞時可以將它轉換為一種系統的觀點:
拿一則新聞報道的事件,嘗試著看看是否有一個基本模式在運作;
看看事件是否切合一個基模,或是幾個基模的組合。
試試看能否畫出一個或兩個因果環可以捕捉可能產生那個模式的結構。
不要指望很快能熟練地掌握系統思考,只有也僅有經常地練習,才能使機能得到增進。
在開會的時候,看看你能否把你關于對問題的理解用系統觀點來表達,尋找線性思考者提出的建議的關鍵詞,如“我們需要更多相同的”或者“在上次發生這事時我們得到的解決辦法,為什么我們不再次用它?”你可以對一個問題或事件作出一個圖解,同樣作出一個練習,以增進能力。
3.成為流利的使用者
我們說當它們開始用特定的語言思考并不需要翻譯時,那么這些人的語言是流利的。但是流利性不僅是用一個語言來對話,它還意味著對語言環境文化的理解——世界觀,和任何外文一樣,掌握系統思考要求人們全神貫注并融入它所持的世界觀中,通過學習系統思考語言,人們不僅可以改變討論復雜問題的方法,并且也改變了如何思考它們的方式。
(ZT) 系統性
2018年01月10日 ? 綜合 ? 共 1299字 ? 字號
小 中 大 作者:中糧集團董事長 寧高寧
看到一個很有意思也有些令人吃驚的報道,說英國的科學家實驗證明大猩猩對數字排列次序的記憶能力超過人類。這有些傷了人類的自尊心和物種的優越感。但這個發現并不能改變大猩猩在生物界的地位,因為即使大猩猩有無規則記憶方面的天分,可它在其它方面不行,如知識的積累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等等。所以,有一方面的特殊能力固然是好,但可有效應用的能力往往要求是綜合的,可以形成一個系統的,否則,有些超常的單方面能力可能被掩蓋甚至抹殺掉。
現在我們也面對同樣的困局。我們說過,甚至重復地說過,我們要解決企業中大家都認為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大的方面從戰略轉型,到商業模式再造,到核心競爭力,到企業價值觀和文化,小的方面從品牌到渠道,到物流到研發,到很多大家都覺得我們不如人的地方。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有些事甚至無功而返,這里的困局,有點像大猩猩的故事,也有點像只看到樹上誘人的果子,卻沒有摘果子的工具和方法,果子就永遠是個虛幻的理想。籠統的目標講得時間長了,人心也就疲沓了,目標變成了口號,口號變成了形式,說的和做的就不自覺地分離了,企業的進步就停止了,一般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在這里就有了分界。如果我們找出來幾年前我們開會的記錄,會發現當時的想法是很好的,只不過我們沒有系統的行動把它徹底實現。
拿企業的研發和創新來說,重要性不用再重復,號召也提到了不能再高的高度,創新已成了我們可以脫口而出不用思索的詞匯,可企業中為什么發明一項新技術、推出一個新產品很難。企業在經營上的進步因為技術發明和產品創新而形成的比例不高。究其原因,可能單就研發說研發,單就創新說創新是不行的,因為這是個系統的整體的問題。
一說研發和產品創新,我們會首先想到能力,特別是技術的能力,再想到成本,再想到風險,再想到時間,再想到責任,特別是把責任歸到負責這項工作的人身上,這個循環已循環了很多年,因為企業的整個系統不能支持創新的持續,所以結果也就不能令人滿意。
研發和創新的原動力在企業里應該來自于市場,其歸結點也應實現在市場上,這個從市場到市場的路徑其實是對企業整體能力的考驗,它幾乎要調動企業里的每一個環節。對市場需求的認識能力是起點,對自身行業的理解及與企業戰略相聯貫的定位是研發創新的基礎,所以研發和創新從一開始就起源于企業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環節。從市場出發,研發和創新就進入了企業中全過程的管理環境,其中的投入產出、成本效益、人才組織、內部協同、評價方式、新產品推廣、企業文化,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所有這一切的努力都要受到市場競爭的無情檢驗。
不能說一個通過資產規模和成本領先來發展的企業不好,但通過研發和創新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企業,特別是不斷創新的文化根植在企業中后,企業發展會更持久,企業的價值也越高。記得有位管理學家說,企業在社會上真正的功能應該是創新和營銷,但今天我們再來重復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才更深一層地意識到要真正實現這兩點,簡單強調其局部是無力的,它要求我們思維和行動的系統性。這時候我們才知道,要想在企業中成功地搞好研發和創新,其實是要系統地改變這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