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醫臨床與病理 普通型導管增生是一種“二級”管腔和中央增生的上皮細胞呈流水狀排列,或有形成橋的趨勢并跨過受累的管腔,或上皮增生充滿管腔,導致管腔擴張的良性導管上皮增生性病變。普通型導管增生患者發生乳腺癌的風險增加1.5-2倍。 該病常見于育齡婦女,伴發于乳腺的某些良性或惡性疾病。大體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大多無特征性改變。 鏡下改變 1. 結構特征 終末導管或小管襯覆上皮細胞增生≥3層,增生細胞團聚集形成復層、小丘狀或微乳頭狀,或可形成橫跨腺腔的細胞橋,或位于膨脹擴張的導管中央并形成新月形邊窗,或為實性。“二級”管腔或窗孔腔隙不規則,大小和形狀不一,腔緣細胞無極性;增生的細胞核平行排列,呈流水狀結構;實性聚集細胞團內,細胞核也可呈同心圓樣排列成漩渦狀。 2. 細胞特征 增生的細胞無異型性,細胞大小、形狀和排列方向不一,細胞邊界不清;細胞核的大小、形狀及分布不均,可重疊,核常為卵圓形、梭形、圓形等,常見核溝。 3. 其他特征 可見大汗腺化生、鈣化和壞死 免疫組化 導管增生的上皮細胞可表達CK5/6、CK34βE12、CK8/18/19,部分細胞表達S-100蛋白。腺系細胞表達E-cadherin、Bcl-2、ER、PR,不表達HER-2和P53。導管周緣肌上皮SMA、P63等肌上皮標記陽性。 非典型導管增生 ADH是一種局限性乳腺終末導管-小葉單位的腫瘤性導管增生性病變,增生的細胞與低級別導管原位癌細胞的特征相似,非典型導管增生患者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4-5倍;粗針穿刺活檢中發現非典型導管增生是手術切除指征。患者無特有癥狀及體征,常因其他病變行活檢而被發現。 鏡下改變 1. 結構特征 非典型細胞群可出現低核級DCIS的任一結構:腔緣細胞有極向的沖鑿狀圓孔或幾何形的腔的篩狀結構、厚度一致僵硬的細胞橋和拱形結構、微乳頭結構和實性結構,其他區域可有普通型導管增生的組織結構。 2. 細胞學特征 部分管腔內出現類似于低級別導管原位癌的細胞群(細胞小、單一、形態一致,核圓形,分布均勻,邊界清楚,細胞間互相粘附);另一群細胞類似于普通型導管增生或殘留的正常上皮。 3. 大小(范圍) 類似于低級別導管原位癌特征的腫瘤組織存在于至少2個獨立的管腔內時,應診斷為DCIS,低于此范圍應診斷為ADH;腫瘤組織橫切面<2mm時也應診斷為ADH。 免疫組化 導管增生的細胞:ER(+,強陽性表達)、CK5/6和CK34βE12呈陽性和陰性細胞鑲嵌狀分布、CK8(+)、E-cadherin(+)。導管周圍肌上皮細胞:P63(+)、SMA(+)、calponin(+)、CK5/6(+)。 參考文獻 1.《病理學高級教程》,541. 2.《乳腺病理活檢解讀》,52-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