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 講師簡介 克應居,生于福建,在下是一個奇門愛好者,喜歡研究奇門相關的古籍,喜歡與人溝通交流,喜歡互相分享讀書所感,喜歡答疑解難,所以便在這微信公眾號分享個人心得。 若您喜歡,在下榮幸,若您不喜歡,大可一笑而過。奇門奇門,自古以來就是眾說紛紜,百家爭鳴,所謂文人相輕,在易學更是如此,在下求同存異,喜歡與大家討論學術,包括我不贊同的想法。 在下才疏學淺,所學所言,難免有錯誤遺漏之處,如蒙不棄,愿與天下有志之士互為學習,共同發揚國學文化,傳承祖國精華。 前言 在多家術數之中,我們判斷干支五行多半是以地支來進行判斷的,比如甲子月,我們說是水月,那么為什么不是用天干來判斷呢?又如六爻動爻化作回頭克是以地支論生克,要知道納甲為卦爻配干支包含天干地支,為什么六爻只以地支論生克而不論天干? 實際上,古人一樣有這樣的疑問。歷史上就曾有三種方法判斷一對干支的五行屬性。 第一種:以地支為主,地支的五行屬性決定干支對的五行屬性,他盛行于西漢; 第二種: 通過干支對的生克關系來確定干支五行,比較少見; 第三種:即納音五行法,納音五行是遵循著干支與五行的配應發展而來的,干支與五行有對應,五行又與五音相對應,通過五行把五音與干支聯系起來,從而解釋干支五行屬性。 在古代星占學中納音應用特別廣泛,如古人頒布的通書都會注明年月干支的納音,故而本篇針對納音進行專門講述。 通過本文你可以了解到: 1.律呂基本知識; 2.納音定五行屬性原理“同位娶妻,隔八生子”,“葛洪納甲法”,“楊雄積數法”; 律呂基礎知識 在民族音樂體系中,一首樂曲的相對音高一般有五個,所以稱為'五聲音階',它們是:宮、商、角、徵、羽。其實就是1、2、3、5、6。而我們也有4和7,分別叫作變徵、變宮,只不過使用得比較少罷了。對應關系如下: ▼ 【律呂聲階表】 而絕對音高一共有十二個,正好與C,#C,D……對應,稱為十二律。他們是: 黃鐘 大呂 太蔟 夾鐘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對應關系如下: ▼ 【十二律】 并且,和西洋音樂一樣的,可以以黃鐘、大呂……的任意一個為宮音,定下是什么調的音階--'均',稱為'旋相為宮',也就是“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納六十音也”。 比如,用黃鐘為宮音(也就是以C為1),他的音階就是'黃鐘均'。同樣的,我們可以有大呂均,太蔟均等。 律呂生律 現在我們找一根弦,長度為8.71寸。這根弦發出的音就是黃鐘音,我們按住黃鐘音的2/3的地方彈一下,就得到了林鐘音,再取林鐘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呂,南呂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這就是所謂的:'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這種音的生成方法就稱為'三分損益法'。而在西洋音樂理論中稱之為'五度相生律'。 古代最早記載生五音律方法的書是《管子·地員篇》如下:
這段話的意思:生五音律的方法,首先取一的三倍,將之四次自乘(即3的4次方)而為九九自乘之數81。這就是黃鐘宮音之律數。 將此分成三等份,再加上一份,得108數,為徵音的律數。 再將徵分成三等份,去掉一份而得72數,是為商音的律數。 商音再分成三分,再加一份而得96,這就是羽音的律數。 羽音律數再分為三等份,取其二份得64,即為角音律數。 這就是五音的三分損益法,以宮音為主的調式一般稱為主調,以其他音為主的調式稱為變調。如上文所說的“旋相為宮”之法,宮調可以有12種,同樣的商調,角調,徵調,羽調都有12種,所以五音調一共有60種。 宮調等各有12種,是因為十二律皆可輪相為宮,當然亦可輪相為商角徵羽。如以商調論,若以南呂為宮音,則應鐘為商,大呂為角,姑冼為徵,蕤賓為羽。 如果是七聲調,則五音每個12調,共有84調。 最早記載十二律生律法的是《呂氏春秋》:
記載中,《管子·地員篇》管仲實際只相生出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繼管仲之后,《呂氏春秋》的“音律篇”在管仲五音的基礎上又繼續相生了11次,也就是相生到“清黃鐘”,使十二律的相生得到完成。也就是說黃鐘起算,三分去一下生林鐘,林鐘三分益一上升太簇,如本節開篇所言不斷損益得到如下表: ▼ 【十二律上下相生表】 該表是呂氏春秋按照律呂相生的順序進行排表的,如果我們按照音高次序進行排列則得到如下表格: ▼ 【高音表】 上表從音分值來看,黃鐘律是高音最低的,也就是黃鐘音最濁。音分值越高則音越高,應鐘音分值1110,所以他是最高音,也是最為清音; 現在我們來比較以上兩張表,按照音高順序,黃鐘接著是大呂,太簇,夾鐘等。但是在第一張表中由三分損益法生律,卻是由黃鐘下生林鐘。 在音高表中黃鐘到林鐘之間有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仲呂,蕤賓6個律,加上黃鐘和林鐘共有8個律。因此三分損益生律被古人說成是“隔八相生法”生律。 也就是從基本音起,每數八律定準一音,即生一律。在占星學中,一般把十二律做如下安排: ▼ 【隔八生律】 在子位上寫做黃鐘作為基音,其余按高音順序順指針在每一個地支上寫上各律名稱。于是生律過程就是按順時針方向數八,如子為黃鐘數一,接著數二為大呂,三為太簇,四為夾鐘,五為姑冼,六為仲呂,七為蕤賓,八為林鐘,數到八即定一律,林鐘就產生了。 再由林鐘起一,夷則二,南呂三,無射四,應鐘五,黃鐘六,大呂七,太簇八,于是太簇律就定出來了。 再接著從太簇數起,隔八到南呂,即定出南呂律。其余各律均可由此法生出。 納音配應 前面說到旋相為宮,每一律可生五音,十二律共有六十音。五音與五行相配,十二律與十二支相配,也間接與五行相配。于是人們考慮如何將六十音與六十干支配應,也就是將干支對對應的五行定出來,這就是納音之原始,但具體如何配應,大約有三種主流說法,我們主要圍繞這三種方法展開討論:“同位娶妻,隔八生子”,“葛洪納甲法”,“楊雄積數納音說”。 同位娶妻,隔八生子 第一種說法來自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說五音始于金,金傳火,火傳木,木傳水,水傳土。采取“同位娶妻,隔八生子”之法求干支納音; 所謂“隔八生子”就是如上文所述,把十二律按照音高從低到高進行排序,則每隔八位相生。 所謂“同位娶妻”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行相同同位,一陰一陽猶如夫妻是以娶妻,如甲子娶乙丑也。 接著再按照“仲孟季”的順序排列金火木水土三元,對此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論述:
首先沈括解釋旋相為宮的概念即:一律五音,十二律匹配六十音也。 接著解釋了音律起于西方左旋傳于火,火傳木,木傳誰,水傳土。如圖: ▼ 【納音五行順序圖】 然后按照五行“仲孟季”原則,舉例說明“同類娶妻,隔八生子”之法: 甲子之子是為金之仲。 甲子娶同位之乙丑,乙丑起算經歷八位生壬申(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壬申之申為金之孟。 壬申娶同位之癸酉,癸酉起算經歷八位生庚辰(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庚辰之辰為金之季。如此金之仲孟季足矣。 庚辰娶同位之辛巳,辛巳起算經歷八位生戊子(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戊子之子為火之仲。 戊子娶同位之己丑,己丑起算經歷八位生丙申(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丙申之申為火之孟。 丙申娶同位之丁酉,丁酉起算經歷八位生甲辰(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甲辰之辰為火之季。如此火之仲孟季足矣。 甲辰娶同位之乙巳,乙巳起算經歷八位生壬子(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壬子之子為木之仲。 壬子娶同位之癸丑,癸丑起算經歷八位生庚申(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庚申之申為木之孟。 庚申娶同位之辛酉,辛酉起算經歷八位生戊辰(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戊辰之辰為木之季。如此金木之仲孟季足矣。 戊辰娶同位之己巳,己巳起算經歷八位生丙子(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丙子之子為水之仲。 丙子娶同位之丁丑,丁丑起算經歷八位生甲申(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甲申之申為水之孟。 甲申娶同位之乙酉,乙酉起算經歷八位生壬辰(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壬辰之辰為水之季。如此水之仲孟季足矣。 壬辰娶同位之癸巳,癸巳起算經歷八位生庚子(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庚子之子為土之仲。 庚子娶同位之辛丑,辛丑起算經歷八位生戊申(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戊申之申為土之孟。 戊申娶同位之己酉,己酉起算經歷八位生丙辰(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丙辰之辰為土之季。如此土之仲孟季足矣。 丙辰娶同位之丁巳,丁巳起算經歷八位生甲子(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甲子之子為金之仲,就這樣不斷循環下次,繪制表格如下: ▼ 【陽律娶妻生子圖】 我們可以發現上面表格中最左兩列為同位娶妻之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夫妻一齊出現,并且地支為“申子辰”,“巳酉丑”,我們把申子辰巳酉丑稱之為“陽辰”。觀察陽辰的順序是“子申辰”,也就是“仲孟季”,所以沈括說:“若只以陽辰言之,則依遁甲逆傳仲孟季”,如果我們以“娶妻”的角度來看,申酉西金生子丑北水,子丑北水又生辰巳東南木,順旋相生,所以沈括說:“若兼妻言之,則順傳孟仲季也”。并且陽律至丁巳五音一終也。所以沈括說:“如是左行至于丁巳,中呂之宮,五音一終。” 我們再看看陰律的“同位娶妻,隔八生子”: 甲午,乙未金之仲也 甲午娶同位之乙未,乙未起算經歷八位生壬寅(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壬寅之寅為金之孟。 壬寅娶同位之癸卯,癸卯起算經歷八位生辛亥(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庚戌之戌為金之季。 庚戌娶同位之辛亥,辛亥起算經歷八位生己未(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戊午之戊為火之仲。 戊午娶同位之己未,己未起算經歷八位生丙寅(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丙寅之寅為火之孟。 丙寅娶同位之丁卯,丁卯起算經歷八位生甲戌(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甲戌之戌為火之季。 甲戌娶同位之乙亥,乙亥起算經歷八位生壬午(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壬午之午為木之仲。 壬午娶同位之癸未,癸未起算經歷八位生庚寅(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庚寅之寅為木之孟。 庚寅娶同位之辛卯,辛卯起算經歷八位生戊戌(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戊戌之戌為木之季。 戊戌娶同位之己亥,己亥起算經歷八位生丁未(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丙午之午為水之仲。 丙午娶同位之丁未,丁未起算經歷八位生甲寅(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甲寅之寅為水之孟。 甲寅娶同位之乙卯,乙卯起算經歷八位生壬戌(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壬戌之戌為水之季。 壬戌娶同位之癸亥,癸亥起算經歷八位生庚午(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庚午之午為土之仲。 庚午娶同位之辛未,辛未起算經歷八位生戊寅(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戊寅之寅為土之孟。 戊寅娶同位之己卯,己卯起算經歷八位生丙戌(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丙戌之戌為土之季。 丙戌娶同位之丁亥,丁亥起算經歷八位生甲午(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甲午之午為金之仲,不斷循環下去,繪制表格如下: ▼ 【陰律娶妻生子圖】 左邊兩列夫妻列,地支為“寅午戌”,“亥卯未”,我們把寅午戌亥卯未稱之為“陰辰”。并且陰律至丁亥五音一終也。沈括說“復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隔八生壬寅,一如甲子之法,終于癸亥”,這里的癸亥指的是六十甲子表最后的癸亥。 我們將以上兩個表格中的陰陽辰夫妻列結合起來,重新排序如下表: ▼ 【六十甲子納音】 注意該表并非六十甲子表,六十甲子表是根據天干地支的順序進行一一配對,前三十對干支為陽,后三十對干支為陰,這就是為什么沈括“復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取甲午為陰之始的原因,該表是根據“同位娶妻,隔八生子”原理,并且按照“仲孟季”進行排列的表格。(實際上該表也可以理解為以地支進行排列的,如甲子戊子壬子丙子庚子,而一般六十甲子是以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進行排列的)。 所以什么是六十甲子納音呢?歷代名家說:
也就是說所謂納音就是通過五音十二律配以干支分其五行屬性的過程,黃帝內經的六十甲子納音是通過“同位娶妻,隔八生子”進行干支配對,如甲子與乙丑配對,再通過洛書逆旋“金火木水土”順序分作三元分別對干支配對進行五行屬性的配置。 葛洪納甲說 關于納音原理第二種說法,是葛洪根據京房納甲之說來解釋的:
這里先要普及下納甲基本知識,所謂納甲就是給64卦卦爻配上天干地支的學說,納甲法為西漢易學家京房所創,京房撰寫的《京氏易傳》在卦與干的配應說到: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 言下之意就是乾卦納甲壬,坤卦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關于京房為什么要這樣納甲,已經在拙文《從月亮的角度理解河圖洛書八卦》解釋,也就是魏伯陽在參同契中解釋了納甲之說是根據月相形成在不同方位的原理進而納甲的(月體納甲),但參同契只是解釋了納干,沒有解釋納支的原理,再此我們不深入開展,只要知道納甲納干是這樣配置的就可以了。 納甲除了要納干以外,還要納支。《京氏易傳》有言“陰從午,陽從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就是說陽卦之爻從子開始排起左行,陰卦之爻從午開始排起右行,乾卦為陽卦所以初爻納子,二爻納寅,三爻納辰,四爻納午,五爻納申,上爻納戌。此為左行,也叫順行,陽卦納陽支也。 坤為陰卦納陰支,陰卦雖然從午排起,但是午為陽支,故從午后一位陰支開始,所以坤卦初爻納未,二爻納巳,三爻納卯,四爻納丑,五爻納亥,六爻納酉,此為右行,或曰逆行。 其余六卦之排列,也是陽卦從陽支,陰卦從陰支,但其他卦第一爻應該從什么地支開始?《京氏易傳》說到: 立春正月節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處暑同用。驚蟄二月,節在子,震卦初九,白露同用。春分二月,中在亥,兌卦九四,春秋分同用。清明三月,節在戌,艮卦六四,寒露同用。榖雨三月,中在酉,離卦九四,霜降同用。立夏四月,節在申,坎卦六四,立冬同月。小滿四月,中在未,巽卦六四,小雪同用。芒種五月,節在午,乾宮九四,大雪同用。夏至五月,中在巳,兌宮初九,冬至同用。小暑六月,節在辰,艮宮初六,小寒同用。大暑六月,中在卯,離宮初九,大寒同用。 這就是說按節氣之次序整理如下:, 震卦初爻納子,四爻納午; 巽卦初爻納丑,四爻納未; 坎卦初爻納寅,四爻納申; 離卦初爻納卯,四爻納酉; 艮卦初爻納辰,四爻納戌; 兌卦初爻納巳,四爻納亥; 乾卦初爻納子,四爻納午; 坤卦初爻納未,四爻納丑; 這樣一來,每卦都有干與支相配,乾卦下卦納甲,上卦納壬;坤卦下卦納乙,上卦納癸。其他六卦各配一干,每卦六爻皆有支與之配應。這就是納甲法。所以我們通常說:震納庚子午,巽納辛丑未,坎納戊寅申,離納己卯酉,艮納丙辰戌,兌納丁巳亥。也就是開篇所言“子午屬庚,卯酉屬己,寅申屬戊,丑未屬辛,辰戌屬丙,巳亥屬丁”。 乾卦由甲到壬八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亦是八位;坤卦由乙到癸八位,未申酉戌亥子丑寅也是八位;由此觀之京房納之方法中使用了“八八為伍”“隔八相生”的十二律位生律方法,所以沈括早已經說到“納音與《易》納甲同法”。 關于一言得土,三言得火,五言得水,七言得金,九言得木之說。
此五音皆是陽數。葛洪解釋說:“中央總天之氣一,南方丹天之氣三,北方玄天之氣五,西方素天之氣七,東方蒼天之氣九。”。 肖吉《五行大義》說:
于是求干支納音五行之法,按《五行大義》所說:
也就是說任取一對干支如乙酉,酉屬于己(因納甲法離納己卯酉),故從乙數至己得五,五言得水,故乙酉之納音五行為水,其他干支依此類推。將葛洪納音整理如下表: ▼ 【葛洪納音】 葛洪納音法實際上通過干支地支找到其納甲所在干,然后數干支到納甲之干距離,再根據言法配上對應五行,推到出來的干支五行與黃帝內經“同位娶妻,隔八生子”相同。 楊雄積數納音說 楊雄求納音之法是基于他提出的太玄數,也就是:
又云:甲己之數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聲生于日,律生于辰。 這些數字怎么來的?首先楊雄之數只是近似值,并非準確。他說律呂數七十有八,但前面已經說過黃種之數為81,兩者有一定誤差。黃鐘起于子,子取數為九是因為黃鐘宮音是吹九寸長的竹管得到的。按照三分損益法,可求的各律之管長。而午與子同取九者,并非由于子午對沖,實際上與前面《京氏易傳》之所言“立春與立秋同,春分與秋分同用”的意思差不多。 丑未為八者,丑為十二月,律中大呂。大呂律管長可推算為八寸四分三,取八也是取近似之義。 寅申為七者,寅月為正月,律中太簇。太簇律管長正好八寸,因大呂已取八數,按近似值故取七數。 卯酉為六者,卯月為二月,律中夾鐘。夾鐘律管長約七寸半,但寅申取七,此處只要減一取六。辰戌為五,巳亥取四皆依上法。 至于甲己數九,乙庚數八等取法,皆依于辰。甲取數九者因甲為子之干,子取九故甲亦九,而己與甲合,且術家認為己為甲妃,所以己亦取數九。 乙取八是因為乙為丑之干,而乙為庚妃,所以庚亦為八。按此法求的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這就是太玄數。 按其推納音之法,是先立五行之序為:火一土二木三金四水五。 先推甲子乙丑二干支對,甲數九,子數九,乙數八,丑數八,合計為34數除以五,余四,四為金五行之序數也。 又推丙寅丁卯干支對,丙數七,寅數七,丁數六,卯數六,合計為26數除以五,余一,一為五行火之序數也。其余干支均可用此法推論,整理表如下: ▼ 【楊雄納音】 楊雄積數之法通過對天干地支定義數,然后將兩隊干支之數相加除以五看其余數,與五行之序火土木金水對照,由此確定干支納音五行。 結語 有人問:干支五行屬性解決了,但納音五行前綴是如何解釋?比如甲子海中金,這個“海中”是什么意思? 這個問題后世有《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一書,序署晉朝郭璞修撰,其第一卷《渾甲納音由》說到:
話雖如此,朱載堉在其《律歷融通》書中一語道破“海中金”,“爐中火”之類的性質,他說:“斯乃術士俚語編成歌括便于記憶耳,元無別義,不必強解也”。 納音之法只是為了給干支定五行屬性,并且對應五行之間屬性并無區別,納音前綴諸如“海中”“爐中”之類只是為了方便記憶罷了,當然現代人對納音前綴進行充分的取象聯想亦無可厚非,如所謂海中金理解為深沉內向等皆可,但難免有附會之意。 綜合以上三種方法得出的納音結果是一樣的,其實關鍵在于如何定義五行順序,再根據對應算法進行匹配。 黃帝內經五行順序根據洛書逆旋即: 金火木水土; 葛洪納甲五行順序根據五行生老數: 土火水金木; 楊雄積數納音順序根據五行生成數: 火土木金水; 黃帝內經根據“同位娶妻,隔八生子”來進行配對,葛洪根據判斷地支歸屬的納甲計算天干的距離判斷五行屬性,楊雄通過天干地支數相加除以五看余數判斷五行屬性,三種方法殊途同歸。雖然我們搞清楚了納音的原理,但納音在諸家術數的具體應用卻是秘而不宣,筆者覺得應該回歸到納音原始之意即:定干支五行屬性,再結合其他術數靈活運用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