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仁壽四年十一月(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做了一件創舉,他頒布了《營東都詔》:
楊廣并不是頭腦沖動所為,楊廣登洛陽城外邙山最高點崔云峰,向南眺望伊闕,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城?” 仆射蘇威回答說:“自古非不知,只是等待陛下。” 楊廣非常高興,于是討論在此建都。仁壽四年,楊廣詔令楊素、宇文愷營建東京,大業二年,新都城建成,于是移居。 其宮城(紫微城)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穿過都城,有河漢之象,東邊距離舊城一十八里。 隋煬帝營造的都城,到了唐朝被建設的更加富麗堂皇。唐朝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于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
683年,武則天當了太后,把持朝政,改東都為神都。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并遷于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同時,改易旗幟、官服、職省等顏色、名稱,賜宮城名為太初宮。 垂拱四年(688年),她在紫薇城內建造了祭祀天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建筑明堂,號“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入內參觀。又命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大像。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計六萬余人,俱上表請愿,睿宗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準所請,于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同月乙酉,上尊號曰圣神皇帝,“以皇帝(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武則天對營造都城非常有創意,她建設了萬象神宮(明堂)、天堂(禮佛堂)、并規劃營造了神都城的中軸建筑,從南至北依次是龍門伊闕、定鼎門、天街、天津橋、天樞、端門、則天門(中宗改為應天門)、萬象神宮(天宮、天堂)、天堂(通天浮屠)……這些建筑共同組成了洛陽城最華麗的中軸建筑群。 根據史料記載,唐代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周圍有九條龍捧托。頂部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號“萬象神宮”。明堂落成后,武則天宴賜君臣,大赦天下,并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參觀皇宮正殿,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唐代李白寫過《明堂賦》: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巃嵸鴻蒙構瑰材兮。偃蹇坱莽邈崔嵬兮,周流辟雍岌靈臺兮。赫奕日,噴風雷。宗祀肸蚃,王化弘恢。鎮八荒,通九垓。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 北宋范仲淹《明堂賦》:臣聞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在國之陽,於巳之方。廣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昭壯麗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頒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休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 洛陽城富麗堂皇,大運河通往南北各地。隋煬帝征高麗,下江南都從這里出發。 唐高宗時期,開創大唐最大版圖。在武則天陪同下,他從洛陽出發封禪泰山;武則天由這里出發封禪嵩山,曰嵩山為“神岳”;唐玄宗時期是整個唐朝的巔峰“開元盛世”萬國來朝一同由洛陽出發封禪泰山! 隋、唐時代皇帝為什么嫌棄長安,鐘愛洛陽呢?這還得從關中的地形說起。 關中平原被稱為富庶之地,但畢竟狹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脹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或者遇到旱災就會產生糧荒。這種糧荒,遠在秦未統一時就曾出現過。到了隋、唐的時代,由于歷代的戰爭以及建都的開發,資源已經消耗待盡,所出不足以供給長安。再加上關中平原地方狹小,人口稠密,很難供養大批的官僚貴族。 隋文帝在公元為了解決關中的漕運,開挖了廣通渠。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災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達洛陽去就食,所以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逐糧天子”。 唐朝的時候,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多次東巡洛陽,也是這個原因。682年,當時關中饑荒,長安城中人相食。唐高宗東巡路上,隨從也有被餓死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大逃難。第二年十二月,皇帝在洛陽駕崩,皇帝臨死前還說“若天地神靈延吾一兩月之壽,得還長安,死亦何恨!” 唐中宗的時候,關中再次饑荒,唐中宗的拒絕逃荒,說“豈有逐糧天子邪?”。786年,唐德宗的時候,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后來糧食到達京城,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 洛陽居天下之中,隋煬帝曾經說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還說“水陸通,貢賦等”。所以,隋朝遷都洛陽。在隋朝的時候,洛陽興洛倉、回洛倉、含嘉倉等等遍布,其規模遠過于長安的太倉。 原來隋唐的皇帝這么做,都為了吃飽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