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進入中伏(7月22日-8月10日),對于三伏灸而言,中伏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那么,中伏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又該如何艾灸呢? 一、中伏:三伏灸的關鍵轉折點 中伏素有“毒節”之稱: 一則,中伏期間,雨水多易挾濕,氣溫高還悶熱,暑濕之氣乘虛而入,就會使人心氣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者,容易苦夏、中暑,出現疲勞、消化功能減退等癥狀; 所以,中伏正是三伏灸需要添一把火的關鍵轉折點,灸得好,就能從亞健康轉向健康,灸不好,就會從亞健康轉向疾病。 二、中伏:灸除病根的最佳時節 關于中伏灸,有一段順口溜: 汗流浹背,正值中伏; 二伏就是中伏,可見中伏在三伏灸中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病除。 中伏氣溫高、太陽毒,但是,熱有熱的好處——它是治療寒癥、冬病夏治的最佳天時。天氣炎熱,人體毛孔張開,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最利于藥性和陽氣的吸收。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但凡咳嗽,是肺家受寒,一定要三個夏天才能糾正回來”。因為咳嗽是寒癥,病根就是寒,不易祛除。 一年365天,氣溫最高的就是中伏這20天,一年中最強的陽能悉數傾瀉而出,唯有抓住這個最佳天時艾灸,才能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調整陰陽,融化身體的“堅冰”,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三、中伏:健脾、強心、養陽 中伏艾灸,當然也要遵循天地之氣的變化特點,趨利避害。 中伏的氣候特點——暑濕交加,濕熱熏蒸,最易損傷脾(脾濕)、心(心神)、陽(陽氣),故而,中伏艾灸應當圍繞強心、健脾、養陽展開。 1 健脾 7月23日大暑,大暑過后,即進入長夏。長夏屬土,與脾相應,最宜養脾。 長夏的主氣是濕,濕最易困于脾,傷及脾胃的陽氣。時間長了,體內濕氣就會隨之加重,在上則頭重如裹;在中則胸脘脹滿、胃納不香;在經絡則周身困重,四肢、關節酸痛沉重。故而,長夏健脾重在祛脾濕。 2 強心 為什么夏季心臟病高發? 《黃帝內經》曰: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可見,夏季多南風,熱浪滾滾,心臟最容易不舒服,其次是胸肋,因為心之俞(即心藏氣之所在)在胸脅。 3 養陽 養陽是中伏的“壓軸大戲”,在中伏乃至整個三伏,我們最需要跟陽氣較勁! 三伏灸是為了“冬病夏治”,這就必須排出體內陳年的寒濕!怎么排出呢?出汗就行! 《黃帝內經》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暑夏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可見,夏季出汗可以排出陳年的寒濕,以及營衛層面的垃圾,保證秋冬的健康。反之,夏不出汗,說明身體內外不能和諧,輕則感冒發燒,重則邪入三陰。 怎樣才能出汗呢?《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陰是津液,陽是陽氣,就是說,汗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氣機流動,陰陽和合,才能出汗,所以,關鍵在于:養陽,讓陽氣充足! 四、如何艾灸呢? 1、健脾 如何健脾祛濕呢?從艾灸角度而言,一般建議艾灸脾俞、足三里、豐隆、承山等,濕熱加灸陰陵泉,不同類型的濕熱參考鏈接: |
|
來自: 昵稱44384288 > 《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