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365· ·第三章 內藏外象· ·第六節 精血津液·
二、血(113)
(一)血的概念。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張介賓認為:“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于腎,所蘊不多;而血富于沖,所至皆是。”(《景岳全書·血證》)沖即沖脈,沖脈為血之海。 血必須在脈中循環運行,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血脈中的血液一旦停止運行,人的生命運動即告終止。 (二)血的生化。 《靈樞·決氣》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邪客》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而為血。”《靈樞·營衛生會》云:“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為血。”這三段經文解釋了血的化生,我們試作如下歸納: 首先,血由營氣和津液兩部分組成。營氣和津液來自于飲食物經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第二,營氣有“泌其津液,注之于脈”的功能,即營氣具備氣化津液的陽火之性,能將陰性的津液吸收入脈內,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也作為營氣環周全身的載體,二者的關系是津以載氣,氣以行津,共同發揮營養、滋潤全身的作用。第三,關于“變化而赤”:肺朝百脈,營氣和津液必先上注于肺,才能進入血脈。與此同時,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也隨營氣和津液進入脈中。心主血脈,在心火和清氣的作用下,使營氣和津液化合成為紅色的血液。 所以說,血的化生主要由脾胃、心、肺共同完成。另外,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腎同源,因而肝腎二臟也參與了血的化生。 (三)血的循環和貯存。 血液主要存在于經脈之中,必須借助經脈循行。血液循行的動力來自于心的陽火之氣和肺的呼吸之氣,而宗氣“貫心脈,性呼吸”,所以血液運行的原動力來自于宗氣的推動力量。由于十二經脈首尾相接,環周全身,所以血液運行呈現循環式的,有方向有規律的運動。 《靈樞·決氣》云:“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脈有裹護、阻遏營氣逸出的作用,脈的這一作用,依賴于氣的固攝功能,如果氣的固攝失權,血液溢出脈外,就是“離經之血”,離經之血存在于組織器官內,就成為瘀血、壞血,變成病理產物。氣的推動和固攝是一對矛盾運動,血液在血脈中的正常運行是這對矛盾運動達到協調平衡的結果。 《素問·經脈別論》有一段關于水谷精微運行的論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這段文字實際上也解釋了血液循環的問題。 影響血液循行的因素除了宗氣的推動力量、心肺的功能狀態外,還與脾之統血,肝之藏血,脈管是否通暢,人體適應四時寒溫的能力以及證候的寒熱等有關。 血液主要貯存在血脈中,尤其是沖脈,因為沖脈為十二經之海。此外,肝也是藏血的器官。 (四)血的作用。 1、血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從藏象學的角度觀察血的作用,可以在人的感覺運動和形貌特征兩個方面得到體現。感覺和運動方面,如《素問·五臟生成論》云:“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形貌特征方面如顏面、皮膚、毛發的色澤是明潤光華還是晦暗枯澀,肌肉是豐滿壯實還是瘦削痿軟等。 2、血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如《素問·八正神明論》云:“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谷》云:“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張介賓對血的功能做過比較精確的闡述:“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利,二陰得以調暢,凡物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里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在而各生其偏廢之病。倘至血脫,則形何以立?氣何以歸?亡陰亡陽,其危一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