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結節(GT)骨折不愈合是肱骨近端骨折中不愈合最常見的類型。與其他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不同,多數有癥狀的GT不愈合只能通過手術重建方式達到減輕癥狀及改善功能。較少的文獻報道了手術具體方法及術后結果,常見的并發癥包括骨質溶解、畸形愈合、不愈合。 日本學者Kiyohisa Ogawa介紹一種在新的改良截骨術(Craig截骨術基礎上改良)治療有癥狀的GT不愈合,現將方法編譯如下: 手術適應證: 主要因GT不愈合出現疼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急性保守治療5月以上,慢性保守治療2月以上,均無效者。 操作技巧: 第1步:全麻、仰臥位,可術中透視;肩峰前外側角下2 cm,沿皮紋縱行切開4-5 cm,沿三角肌肌纖維劈開5 cm,喙肩韌帶前緣沿劈開肌纖維方向T型切開關節囊。 第2步:保留附著于GT上的肩袖,沿著GT骨塊前緣順肩袖切開3-4 cm,通常對應的是岡上肌腱前緣,再沿骨塊后緣切開肩袖,延伸至肌腱結合部;用電刀在骨膜上畫個梯形標記線,末端比近端窄,標記線位于肱二頭肌結間溝后側(如圖1)。切口大小依據CT骨塊大小,需保證肩袖血運、關節囊附著于骨塊上。 第3步:用骨刀沿上述標記線截骨,骨塊厚度5-6 mm,用骨膜剝離子從前側肩袖切口插入,小心分離骨塊,注意避免損傷關節面軟骨(如圖2),不建議用骨刀,容易損傷軟骨。 第4步:大號縫線縫于截骨塊肩袖上,通過縫線牽拉截骨塊,勿用器械鉗夾截骨塊,以免損傷截骨塊(如圖3)。如果復位困難,可松解緊縮的關節囊,也可向下牽拉縫線5分鐘以松弛攣縮肌筋膜。 第5步:刮匙刮除截骨塊遠端下方干骺端,形成空腔。用粗的不可吸收編制聚酯線8股全層縫合于截骨塊肩袖上;如果截骨塊上附著主要是岡上肌腱,縫線定位應允許縱向牽拉固定截骨塊;如果截骨塊有岡上肌腱和岡下肌腱,2處縫線定位牽拉后與肌腱張力方向相反。 在截骨塊遠端以遠1-1.5cm干骺端,單獨岡上肌腱時打2孔,反之打3孔,第3孔必需高于其他2孔、位于結節溝外側壁。引導縫線自孔內出骨皮質(如圖4)。
第6步:復位截骨塊,使遠端位于髓腔內,透視見:GT頂點位于解剖位置以下≤5 mm或肱骨頭頂點一下1cm,打緊縫線,(如圖5)間斷縫合切開的肩袖,被動活動肩關節若GT撞擊喙肩弓,行肩峰下減壓;修復關節囊,常規關閉切口。 術后康復: 術后4天開始肩關節被動活動,術后5周在疼痛耐受下恢復日常活動,關節活動度與力量練習同時進行。 作者用改方法治療10例有癥狀GT不愈合者,8例完成了Constant評分,平均隨訪42 25,與健側相比平均constant評分比達94% 66%(具體情況見表1),其中1例是首次術后7周張力帶縫線斷裂,骨塊再移位,后行改良截骨術手術(如圖6)。 表1:8例患者相關情況及隨訪結果 大結節骨折不愈合會造成肩袖解剖移位,肌腱長度縮短,肩峰下撞擊、外展、上舉受限,疼痛等問題,但其手術指證仍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保守治療無效癥狀嚴重、活動受限明顯可手術治療,另一些學者認為移位超過5mm可手術治療,作者認為應更多注重癥狀與活動受限選擇手術治療。 通過與其他手術方法對比,作者認為該改良截骨術優勢有截骨時骨塊更大,同時下沉骨塊使得肩峰下間隙更大,骨塊嵌入髓腔內與正常干骺短接觸愈合更理想。 作者提到類及大結節的肱骨近端嵌插外翻骨折,更容易出現肩峰下撞擊,如圖7圖解所示,通過該方法下沉大結節至髓腔內可以增加肱骨近端橫徑,可糾正嵌插外翻骨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