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到了晚唐,星光黯淡了許多,而李商隱的出現對此時的唐詩來說無疑是一種幸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李商隱獨樹一幟,開創了唐詩的新境界。 李商隱的詩朦朧卻絕美,特別是愛情詩更是纏綿悱惻、婉約動人。他寫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等大量膾炙人口的詩句。而后世對他的評價也是相當高的,連詩魔白居易都成了他的頭號粉絲。那么這樣的李商隱有沒有不受肯定的詩呢?有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宵自遣》。 這是李商隱平生600首詩作中的“爛”詩,對于這首詩,清代文人紀曉嵐的評價是:“亦淺率無味,大似后人寫景湊句之詩”。這樣的評價可謂相當直接而又不留情面了,說這首詩沒有味道,甚至不信是他寫的,認為寫景時完全是在湊字數。當然紀曉嵐這種說法自然也遭到了不小的質疑,那么這首詩到底寫得如何呢? 《春宵自遣》唐.李商隱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石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陶然恃琴酒,忘卻在山家。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此時31歲的李商隱閑居山中無聊寫下了這首詩。詩的題目為“自譴”,可見這首詩本意就是為了圖自己一樂,所以寫起來自然是信手拈來,并不講究,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全詩才會在如此清新淡雅,句句令人向往。 詩的首聯,開篇就夠直率。因為身處景色宜人的勝地,讓詩人忘卻了凡塵的紛紛擾擾,只覺得身心悠閑,讓人念起歲月的美好。詩人用“遺”和“念”兩個動詞,寫出了景物與自己的聯系,令人感同身受。 而接下來中間的兩聯,則是寫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夜寧靜的山景。晴朗的夜空下,風兒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聲響;夜深了,月光如水,照得花影婆娑。此時亂石中的山泉水仍在流淌,幽咽的聲響傳到耳邊;我順著山路望去,只是彎曲的小路上,布滿了苔蘚。 在這幅夜景圖中,詩人僅用了20個字,共寫了風、竹、月、花、石、泉、苔、徑共8種景物,而且每一種景物都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被4個動詞聯系起來。而這“過”、“當”、“知”、“任”4個動詞,也是頗為傳神的,特別是后兩個字更是暗含詩人閑適的心境,灑脫而又靈動。最后一聯以抒情落筆,詩人在山中撫琴飲酒,為山水所陶醉,竟忘記了自己是在山中。 縱觀全詩,雖然紀曉嵐說它寫得淺率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認正是因為全詩夠質樸,所以才夠清新和自然,也最適合在心煩意亂時來讀一讀。就算論寫詩的水準來說,雖然無法與李商隱其它經典相比,但詩句層層遞進,構景傳神靈動,也算得上是一篇寫景的佳作,說它在湊句確實有些過了。大家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