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歐洲,除了怡人的自然風光,最引人注目的毫無疑問是別具特色的建筑。那些宏偉的教堂、城堡,美麗的宮殿、廣場,風格各異的民居、裝飾......無不讓人流連忘返。這些建筑的背后,是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汗水,隨著歲月的流逝更加不朽。 歐洲古典建筑與我們的中式古典建筑有著明顯不同。對比而言中西古典建筑的主要區別在于材料和結構形式。 我國的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上部荷載由屋架傳至梁,再傳到柱,最后傳至基礎,結構體系為梁柱式。木質主梁一般架設在南北縱墻上,主梁以承彎為主,如果上部荷載增大,比如增加樓層,或者加大進深都需要增大主梁尺寸以保證結構安全,而大尺寸木材的獲得受財力、物力和自然因素的制約,這也限制了我國古建筑的高度和層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想要獲得較大的室內空間,在木材尺度有限的情況下,解決的方案就是在室內多設柱子。所以拋開風水、氣場等因素僅從結構上看,故宮里皇帝的居所南北方向深度都不是很大,比較大的殿堂里都有巨大的柱子做支撐是有原因的。木材為主,梁柱式承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古建筑的特色。——薦《建筑的意境》,開篇對中西建筑的比較很詳實。 歐洲的古建筑主要采用石材建造,結構以拱柱(或拱墻)承重。拱與梁不同,在上部荷載作用下拱內主要為壓力,從而充分利用了石材受壓強度高的特性。此外,拱受力后在拱腳會產生向外的推力,拱的尺度越大,推力就越大。要保證結構穩定,就必須設法平衡這一推力。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下部結構經歷了由墻到柱到扶壁等的轉換,結構也由厚重到輕盈,建筑形式與同一時期的歷史背景相結合,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歐洲的古典建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中世紀建筑、文藝復興建筑,以及法國古典主義建筑。 古希臘建筑 談到歐洲建筑的起源,要從古希臘說起。歐洲的名稱來源是“歐羅巴”,在希臘神話中,歐羅巴是亞細亞腓尼基國王的女兒,宙斯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變成一頭公牛將她帶到一片新的大陸,這塊土地就被叫做“歐羅巴”洲,簡稱“歐洲”。古希臘的建筑對歐洲有著深遠的影響。 希臘早期的建筑物也是木構架的,由于地中海地區木材不易獲得,且容易腐朽和失火,逐漸過渡為石建筑。到公元前7世紀末,有些廟宇除屋架之外,已經完全用石材建造了。公元前6世紀,希臘建筑柱式已經成熟,具備了修建大型建筑的能力。雅典衛城就是一個光輝的典范。 雅典衛城坐落在一座不到100米高的陡峭小山上,山頂面積僅3萬平方米。如今的雅典衛城雖然已不復完整,但仍然是全世界建筑界的圣地。衛城包括勝利神廟、厄瑞克忒翁神廟和帕特農神廟,其中帕特農神廟被譽為人類建筑史上永恒的經典。 帕特農意為清純的少女,帕特農神廟是為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娜修建的居所。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爆發了一場抵御波斯人侵略的戰爭,面對強敵,雅典人最終在馬拉松地區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在戰爭中,波斯人曾占領雅典,燒毀了神廟。為紀念這場戰爭的功績,感謝保護神雅典娜,希臘人在雅典衛城的中心修建了這座帕特農神廟。關于神廟的修建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時的執政官伯利克里挪用了海軍軍費來修建雅典衛城,面對市民們的反對,他說:這樣吧,我用自己的錢來修,砸鍋賣鐵也要修成,但有一個條件,將來有資格在建筑上刻下名字的也只有我一個人,謝謝你們把名垂青史的機會留給了我。這一來,大家紛紛改口:“伯利克里,我們支持你!” 帕特農神廟由兩位最優秀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共同設計:伊克蒂努和菲迪亞斯,建成后的神廟成為2500年前人類建筑的一個奇跡。在這個時期,柱式在希臘建筑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主要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 這三種柱式在外觀上最主要的區別是柱頭。多立克柱簡潔粗壯,高度是直徑的6倍;愛奧尼亞柱纖細柔美,柱高是直徑的9倍。科林斯柱式的柱頭更加精致。這三種柱式在后來的歐洲建筑中被廣泛采用,德國、法國、意大利分別將三種柱式發揮到了極致。帕特農神廟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和愛奧尼亞柱式。 在衛城的博物館有帕特農神廟的復原模型(大英博物館也有一個),伊克蒂努設計的神廟是一個長方形單層建筑,建在一個三層的基座之上,四周由石柱環繞,長約70m,寬約31m,建筑面積大概2000多平方米。外層采用多立克柱廊,室內采用了愛奧尼亞柱。外層的柱廊將原本硬朗的實體虛化,使得整個大體量建筑顯得輕盈。 古希臘建筑考慮到了“視覺矯正”藝術,比如將原本是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因而看起來更有彈力,更加生動。在帕特農神廟中,這種矯正發揮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比如,底邊基石的直線中央比兩端略高,避免了純直線導致中部下凹的視覺誤差。相應地,檐部也作了細微調整。柱子也并非全都垂直平行,正面8根柱子中,只有中間兩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傾斜;邊角的柱子與鄰近的柱子之間的距離比中央兩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壯(底徑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這樣處理的原因是:邊角柱處于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較暗的墻壁,人的視覺習慣會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較粗,亮處則較細,視覺矯正反其道而行,把亮處的柱子加粗,看起來就一致了。同樣,內廊的柱子較細,凹槽卻更多。山墻也不是絕對垂直,而是略微內傾,以免站在地面的觀察者有立墻外傾之感。裝飾浮雕與雕像則向外傾斜,以方便觀眾欣賞。我們至今仍能從飽經滄桑的神廟看出精微矯正的痕跡和出神入化的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菲迪亞斯負責雕塑的設計和創作,墻壁和門楣上遍布雕塑和浮雕,內容主要涉及希臘神話和宗教活動,每座雕塑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在完成的瞬間,已是千古不朽的杰作”。神廟的中心大廳內供奉的是高達12米的雅典娜女神像,可惜公元146年羅馬帝國試圖將這座神像據為己有,卻在運回羅馬的途中意外沉入大海,從此告別了人間。神廟檐壁用一條愛奧尼亞式的裝飾帶,以浮雕表現雅典人民慶祝大雅典娜節的盛況。 這條浮雕帶總長160米,人物超過500個。它以表現大雅典娜節游行慶祝活動為主題,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于廟堂之上。這種每隔4年舉行一次的大游行從雅典西邊的狄甫隆城區開始,然后經過陶區,穿過市場,最后登上衛城。游行的核心內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編織的一件新袍獻給雅典娜。160米長的浮雕正好用來表現從游行開始到獻袍的全過程。在現存的浮雕仍然可以看出其鬼斧神工。細膩的大理石既表現了強壯的武士,又刻畫出靜美的少女,人的體態、馬的運動以及飄揚的衣襟都栩栩如生。 雕塑和浮雕是希臘建筑的有機構成。菲迪亞斯的雕塑寧靜高貴、肅穆溫雅,他的藝術創作體現了希臘古典盛期的最高成就。帕特農神廟的浮雕和命運三女神雕塑現在都存于大英博物館。古希臘時期雕塑以返璞歸真為精髓,深深影響了西方美術的發展。除了聞名于世的維納斯、勝利女神,還有很多精美的雕塑。 下面的雕塑不是古希臘時期的,但非常精美。這是意大利雕塑家Antonio Corradini(安東尼。可拉第尼)1717年左右創作的“戴面紗的女像”或叫“信仰”。 Antonio Corradini1688年生于威尼斯,1752年逝于那不勒司,是威尼斯洛克克風格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正是以像這尊雕塑上所運用的巧奪天工的面紗所著稱。 雕像中的面紗是“信仰”的標志或象征。因為在基督教傳統中認為,上帝的創造并不是全部都展示給世人的,而是像用一層紗罩起來的。只有通過信仰人們才能認識到上帝創造的全部。而不信的人,就像被紗蒙住,看不到所有。雕像的背面并沒有經過精雕細啄,所以人們認為這做雕像原本可能是要安裝在一個更大的雕塑組或大型墓碑中的。這座雕像原本存放在威尼斯的一位貴族Manfrin的私人收藏里,1976年才被盧浮宮買入。——薦《盧浮宮》畫冊,巨厚彩頁,可大慰無法流連盧浮宮之憾。 帕特農神廟室內空間不是很大,這主要是因為神廟是雅典娜女神的住所,不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神廟正面向東,這樣廟內的女神朝向東方。這與后期歐洲的基督教堂正好相反,有朝向的教堂正面向西,以便信徒向東朝拜。 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筑的經典之作,從它可以歸納出希臘建筑風格的形式和特點。希臘建筑是柱式建筑,以多立克柱和愛奧尼亞柱為主(后來增加了科林斯柱式),材料為石頭和木材,屋頂為木結構。建筑平面是長方形,主要輪廓是直線,以窄面為主立面,緩坡屋頂,山墻一般用線腳圍城山花,山花里和柱上楣板雕刻著浮雕。希臘建筑重視比例,講究模數,制作精致,注重視覺誤差的調整。 大英博物館的正門就參照了帕特農神廟,體現出經典的魅力。 古希臘人善于思考,醉心戲劇,因此催生了人類最早的城市文化設施:劇場。希臘的劇場都是露天的,依山而建。劇場的設計和施工非常講究,一個劇場有幾千甚至上萬個座席,每個座位的視線都不會被遮擋。 延伸:以色列凱撒利亞古城劇場。凱撒利亞古城位于地中海岸邊,是由公元前37年至公元4年在位的國王希律王所建。希律王喜歡和推崇希臘羅馬文化,不惜勞民傷財大興土木。集希臘和羅馬建筑風格的凱撒利亞城,從公元前22年動工,歷時12年方才建成。 劇場原貌圖: 修復后的劇場在夏夜舉行音樂會: 古希臘人還熱愛體育,健壯的體魄能夠保證戰場上的勝利。在公元前3世紀就修建了運動場。后來還開設了人類最早的體育學校。 凱撒利亞古城運動場: 古希臘精美建筑形制、完美的藝術形象、嚴謹的設計原則、成功的技術經驗,都對世界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世紀之哥特式建筑——本文圖片絕大部分來自網絡。 終于寫到了我最喜歡的哥特式建筑,題圖為巴黎圣母院側面。比之于標準正面照,我更愛它側面的動感,猶記在圣母院流連的短暫時間內,特地領著兒子走過正門西南的石橋,期盼著能一睹側面全貌;因為關切,坐在旅游大巴上每次從窗口看到它高聳的塔尖,都會讓我覺得如逢老友般的溫暖。 哥特式建筑是整個中世紀乃至建筑藝術史上的輝煌篇章。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通過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采用尖券作為骨架,構成適用于多種平面的尖拱,是哥特建筑的重要特征。而用飛扶壁支撐細柔高聳的建筑,保證了結構的受力穩定。 尖拱、束柱和飛扶壁: 哥特教堂的透視圖,如同石頭支撐的玲瓏剔透的巨大籠子: 在力學方面,用飛扶壁支撐細柔高聳的建筑。由于其教堂內部的束柱更細更高,不足以保證墻體和拱頂的穩定,因此,哥特式建筑在外部加設了飛扶壁——如同一個人站在外面,伸出手臂扶住了主體結構,二者相結合,使得無論是扶壁還是主體,都可以做的相對輕盈,從而實現了精巧的“石籠”。 教堂外側的石砌飛扶壁: 米蘭大教堂的扶壁,最為精致,是力學和藝術的最完美結合: 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是位于巴黎近郊的圣丹尼教堂,建成于1143年。這座大教堂的地下,是法國王室皇家墓地。 圣丹尼大教堂建于3世紀的修道院遺址上,1136年在巴黎主教SUGER長老的主持下開始修建。在此之前, 西歐流行的教堂是低矮沉重表情憂郁的羅曼式教堂, 而到了十二世紀,工商業的發展帶來市民文化和市民意識的興起,需要一種新的更高大更華麗的教堂來榮耀城市。與此同時,建筑技術上的成熟使得這種需要有了滿足的可能。于是外觀上充滿垂直線條, 有著直沖云霄尖塔的哥特式教堂開始出現了。 瑰花窗與建有尖形交叉供肋的拱頂使建筑沉浸在一片繽紛的光影之中,這種大面積的花窗也為此后許多教堂所效仿。 1144年,在慶祝圣丹尼重修完成舉行的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建筑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參加過慶典的地區都出現了哥特式教堂。 提到哥特式建筑,當然會有巴黎圣母院,雨果在他的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中以“人類的智慧在那里凝固”來盛贊它。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站在教堂對面的觀景臺上,更能感受到她的宏偉和美麗: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157.3m,僅次于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于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至今仍修繕工程不斷。 俯視圖呈現出典型的巴西利卡特點: 教堂位于火車站附近,曾于狂歡節的玫瑰星期一抵達這里,高聳入云的尖塔、奇裝異服的狂歡節人群,都成為一生難忘的記憶。 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教堂位于德國烏爾姆市,高度為世界第一。這座磚石結構的教堂從設計到建成經歷了近600年人世滄桑.凝結了數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 教堂主塔高度達161.6米,超出舉世聞名的科隆大教堂4.6米。1944年,一枚流彈將教堂主塔穿了個窟窿,戰后,修復工程歷時10年,到1970年基本恢復原貌。教堂主塔在70米、102米、143米高度設有環型平臺,768級臺階盤旋而上,通道僅一人多寬,兩個胖子側身也不能同時上下。站在塔頂平臺可以俯視多瑙河和愛因斯坦誕生地的全貌,當地人稱這座教堂不僅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榮譽,而且是數代工匠留給后人的杰作、失而不能復得的珍寶。 米蘭大教堂: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蘭市,是米蘭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于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965年完工,歷時五個世紀。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達芬奇為這座建筑發明了電梯。 這座建筑的哥特式風格基調,在內部裝飾上,由于十七、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在歐洲的興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風格。因此,它的建筑風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又稱巴洛克式),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 教堂俯視圖: 它是所有哥特教堂中我最喜歡的,因為曾親身登頂,目睹那肉眼所不及處精美的石雕,幸甚!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稱西敏寺,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臺。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復雜的支撐體系。 這座教堂所采用的花崗巖紋理自然斑駁,形成白樺樹般獨特的裝飾效果。 除此之外,布拉格的圣維塔大教堂、維也納的斯特凡大教堂,也都作為哥特式的代表作品載入建筑史。 哥特式建筑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哥德式”一詞則于文藝復興后期出現,帶有貶意,如今卻成為無價建筑藝術的代名詞。 歐洲古典建筑賞析6:文藝復興建筑原創: Helen Helen心想事成 2017-08-22 題圖為佛羅倫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本文圖片大部分來自網絡 整理哥特式建筑的時候沉醉在那些高聳的塔尖里,而到了文藝復興,一下子又想起對圣母百花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的迷戀。相比較而言,圣彼得大教堂比圣母百花大教堂更宏偉、更知名,然而從結構上,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更讓人著迷。 綺麗、瑣碎、柔靡到了盡頭,自然呼喚著古樸和剛毅,而每一次復古,又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文藝復興建筑,就是在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不斷入侵東羅馬(拜占庭),東羅馬人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其優越性與黑暗的比較,使得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語言,以穹頂和柱石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繼承了這一特色,但又有所發展。其代表作為佛羅倫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于1296年動工興建,其穹頂直徑達42.2m。這個仿自萬神殿的穹頂在當時有著技術上的難題:古羅馬和拜占庭的穹頂建筑技術已經失傳,而已經建成的部分墻體厚度和穹頂的水平推力完全不成比例。這一尷尬的技術難題在佛羅倫薩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提出一個天才的方案后得到了解決:采用內外雙層殼的穹頂,內層穹頂是主要受力結構,外層穹頂是形象和維護結構。 從外表上看,穹頂是一個類似羅馬風格的圓頂,但實際上卻是哥特式的帶肋尖拱結構,內外穹頂之間有連接。為降低水平推力,采用了兩種措施,一是提高了拱的高度(降低水平推力),二是拱肋不集中到圓心,而是在拱頂開一個直徑15m的天洞,進一步減少水平推力。在天洞上面,別出心裁地安放了一個采光亭,既遮風擋雨,又增加了建筑高度,還使得大穹頂亭亭玉立。 因為這個穹頂修建的坎坷,使我對它格外鐘情。據說當年在一百多米的高空施工,愛享受的意大利人在空中設置了休息處,用以在工間享受美食。有一部劇《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門》,開篇就是大教堂的修建,有這個圓頂撐著,很吸引人。 大教堂的內部反而很樸素,除了燦爛的穹頂畫(據說是外部建筑耗盡了資金)。教堂地下室有布魯內萊斯基的墓室可供瞻仰。——薦《圓頂的故事》,這本書詳細地描述了布魯內萊斯基完成圣·瑪利亞百花大教堂圓頂的故事,使我們了解十五世紀的世界中最文明的城市,如何進行著最艱難的建筑活動。其社會的背景,人事的糾葛,工程管理的制度都刻畫歷歷,就像回到了建筑師這一行業萌芽的那個時代,尤其重要的是生動地再現了這位個性堅定的曠世奇才的一生。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巴西利卡建筑,外立面是19世紀重新裝飾的,大量運用了哥特式的建筑語言。高89m的鐘樓是著名藝術家喬托設計。這座教堂也是可以登頂的,有436級臺階,惜乎當時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這個意識。 布魯內萊斯基的建筑作品還有巴齊禮拜堂和佛羅倫薩育嬰院等,都體現出古羅馬質樸的拱、柱風格。 圣彼得大教堂 作為最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圣彼得廣場與協和大道,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圣的地點。 它的設計師團隊都是如雷貫耳響當當的人物: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圣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圣彼得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這座建造了160年的教堂,先后有12位建筑大師主持工程(見設計示意)。大名鼎鼎的米開朗基羅,從二十多歲時被淘汰出局,到72歲時臨危受命,為圣彼得大教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穹頂。 米開朗基羅的穹頂從結構原理上與佛羅倫薩的穹頂類似,都是雙層殼的,但更完美。它不像佛羅倫薩的穹頂從平面上看是八角形,而是由16瓣弧組成的順滑圓形,立面曲線也更飽滿。 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直徑是42m,與萬神殿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都差不多,但它的高度是最高的,穹頂最高點是137.7m,是萬神廟的3倍,比圣母百花大教堂高20m。但米開朗基羅是個非常謙虛的大師,他在談到超越的話題時說,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從規模上可能超越佛羅倫薩大教堂,但從藝術角度看,佛羅倫薩的穹頂是無法超越的。——《旅途上的建筑》 圣彼得大教堂被譽為文藝復興建筑的里程碑,它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古典建筑的語言:穹頂、柱式、筒式拱頂、拱券和山花等等,但又不是簡單的模仿照搬,而是創造性地組合與提升。 很多人第一次歐洲行都會來到梵蒂岡,如果它是最后一站,那么當貌似看教堂已經看到吐的時候,仍然會被圣彼得大教堂內外的宏大輝煌所震撼,不由生起敬畏之心。 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文藝復興建筑還有圣馬可廣場總督府、美第奇府邸等。 文藝復興的第一個紀念物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帶著前一個時期的色彩,即羅馬式風格;它的最后一個紀念物是圣彼得大教堂,帶著下一個時期的色彩,即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從宗教改革(排斥神權至上的哥特式)開始,至宗教改革衰落而式微。巴洛克風格隨之興起(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性的作品”,其原本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于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個帶貶義的稱呼。而現在,這個詞已失去原有的貶義,僅指17世紀風行于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巴洛克風格與文藝復興風格同樣運用古典建筑語言,但兩者的主要差別在于,文藝復興風格注意規則,而巴洛克風格則對規則有所突破,其基調富麗堂皇有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風味。 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教堂內的青銅華蓋,都是是著名雕塑大師貝爾尼尼在17世紀中葉設計的,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建筑墻面里出外進,凹凸交替,富于變化,層次的豐富造成光影的變換,建筑立面的立體感更強。此外,還經常運用弧線和橢圓形曲線做平面布置,形成弧面墻體或柱廊,顯得隨意、大膽、浪漫。 以我這外行看來,不用查資料的法子是:同為15-17世紀的古典建筑,造型典雅莊嚴的,就是文藝復興建筑;外觀爛漫柔美的,八成是巴洛克風格。但無論文藝復興風格還是巴洛克風格,都成為歐洲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各有千秋,令人流連忘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