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及教育啟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對學習的認知理論的一大發展,它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 (一)建構主義的發展線索: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以客觀主義為基礎的,即認為事物及其意義是獨立于人而存在的。與行為主義相一致,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基本也是與客觀主義傳統相一致的。 建構主義則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立的,它強調:意義不是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個體的知識是由人建構起來的,對事物的理解不僅取決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覺刺激(信息)本身并沒有意義,意義是由人建構起來的,它同時取決于我們原來的知識經驗背景。由于原有經驗的不同,不同的人對同一種事物會有不同的理解。 從現實緣起來看,建構主義是針對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而提出的。傳統弊端:(1)不完整(2)惰性(3)不靈活。如何縮小學校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實現學習廣泛而靈活的遷移,這是建構主義者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和學生觀: 1、知識觀: (1)按照客觀主義的觀點,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而知識是對事物的表征。然而,建構主義卻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了質疑。首先,建構主義者(特別是其中的激進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而且知識并不是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因此,教師并不是什么知識權威,課本也不是解釋現實的模板。其次,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者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它取決于個體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傊?,盡管建構主義有不同傾向,但在某種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可靠性和確定性提出了懷疑,這種知識觀盡管不免過于激進,但它向傳統的教學和課程理論提出了巨大挑戰,值得我們深思。 2、學生觀: 怎樣看待作為學習者的學生?怎樣看待他們的經驗世界? 首先,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兒童的巨大潛能。其次,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經驗。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調整。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學習者可以在一個學習社群中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充分溝通,形成對問題的豐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學習者的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三)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什么是建構呢?即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調整自己的經驗結構。在這種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習者對當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的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作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序兩方面的統一。 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實或改造自己的經驗體系的過程。 比如學生有大量的經驗表明:輕物體比重物體落地慢,而現在要教給他們同時落地的原理,這兩者是相互沖突的,這時即使兒童理解了課本所描述的定理的含義,他也很可能想不通,并不相信它。盡管考試按此作答,但他并不能真正把它變成自己的經驗結構的一部分,在實際情況面前,他還是按自己的經驗行事,這能說明新知識被同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了嗎?可見,同化固然不是機械記憶,但也不是簡單的理解性記憶。也需要內部知識結構的改變。因此,學習不僅是理解和記憶新知識,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從而形成自己對事物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學習不僅是新的知識經驗的獲得,同時還意味著對既有知識經驗的改造。順應要以同化為前提,而離開順應的一面,新知識的同化也是很難真正完成的。只有將同化和順應統一起來,才能深刻理解學習的實質,同化和順應的統一就是知識建構的具體機制。 (四)學習中的社會性相互作用: 主要受維果斯基的影響,建構主義者強調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而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學習者可以與教師、學科專家等展開充分的溝通。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社群,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合作學習是當前很受研究者重視的學習形式。 (五)情境性學習: 當今的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情境性,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性任務情境掛起鉤來,提倡在教學中使用真實性任務,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合作來解決情境性問題,以此建構起能靈活遷移應用的知識經驗。 1989年,布朗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學習”的概念。并提出了一個“認知學藝模型” (六)簡評: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習的社會性和情境性,試圖實現學習的廣泛而靈活的遷移應用,這些觀點對改革傳統教學具有重大意義?;谶@些觀點,建構主義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改革的設想。 (1)建構性學習和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真正的、深刻的、靈活的理解,為此,教師需要就學習內容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持續的概括、分析、推論、假設、檢驗等思維活動,來建構起與此相關的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多幫助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策略、理解狀況以及見解的合理性等進行監視和調節。 (2)為了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一方面,教師要創設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學習氣氛,在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教師要耐心的聆聽學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設計情境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要幫助學生利用各種有力的建構工具來促進自己的知識建構活動。 當然,建構主義尚在發展和完善之中,還存在著分歧。缺點:表現出了一定的相對主義和工具主義的色彩。 聲明:內容來源于網絡,若有不妥,敬請告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