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削藩”引起的血案,當觸及最硬的骨頭的時候,建文帝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這塊石頭反噬了自己。建文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這是穩固統治的重中之重,靖難之役也證實了這一點。 本來太祖建國,分封諸王,是為了鞏固統治,把天下都掌控在老朱家手里,但是身為孫輩的朱允炆登基,資歷尚淺,并沒有諸位叔叔這些年摸爬滾打的老練,加上各自擁兵自重,太祖一死,沒有人能鎮得住他們。理所應當就成為了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于是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幫助下,開始削藩計劃,很快,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等到面臨實力最強的燕王的時候,不得不說,朱棣完全吃住了自己的這個侄兒。朱棣明白朱允炆馬上要拿自己開刀,不僅派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還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并調走自己北平原屬管轄的軍隊。 朱棣先裝病,后裝瘋來為自己反叛拖延時間,不久,裝瘋之事敗露,便殺了受到朱允炆密旨來逮捕自己的張昺、謝貴,以及暴露自己裝瘋的王府長史葛誠。扛起“清君側”的大旗,頃刻占據了北平。隨后便是一步一步拿下了朱家的江山,改年號永樂。 削藩為何失敗? 削藩速度過快,且沒有周全的善后:雖然太祖朱元璋為這個孫子鋪了不少的路,但是畢竟剛剛登基,基業還不穩,立刻開始削藩,甚至一個月之內就處理了三個藩王,而且也沒有好的安撫或者麻痹策略。諸王人心惶惶,不免心生反意,激化君臣矛盾,做得好的例子可參照《推恩令》,逐步蠶食,雖不一定照搬,但削藩之事必將從長計議。 削藩意圖明顯,僅憑只言片語便大行手段,諸王心寒且驚:周王次子朱有爋僅僅十歲,告發父親謀反,就被朱允炆下令貶庶,湘王柏懼,同樣被人誣告,無以自明,闔宮焚死。 對待燕王朱棣的錯誤處理:放走朱棣的三個兒子,為朱棣解除了后顧之憂。(其實當時建文帝削藩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卻還是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即所謂的放回朱棣的兒子麻痹朱棣)還有就是朱棣裝瘋賣傻之際,朱允炆早該意識到朱棣拖延時間的想法,可以就勢處理掉朱棣。 朱元璋留下的弊端:朱元璋當時為了給朱允炆登基鋪路,有威脅和沒威脅的功臣宿將幾乎被殺光。導致建文帝時期依賴文官,重用文官,以至于靖難之役中無力抵御朱棣的進攻。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