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經半個月未出過家門了。 在國家的響應和號召下,十步老老實實在家隔離,不出門,勤洗手,不給別人添麻煩。 頂著四天沒洗過的亂糟糟的頭發,每天被日益攀升的確診人數嚇到清醒… 朋友圈都在哀嚎買不到口罩,臨入睡前和寵物大眼瞪小眼… 遠程辦公時被家里的電腦卡到吐血,氣得我想摔鼠標的時候又只能勸自己別沖動,再忍忍…… 也許是在家憋了許久,心境自然也發生很多變化。 有時候煩悶,有時候焦慮,有時候安逸,有時候又忽然亢奮。 這一次的疫情,給我們的人生上了沉重的一課。 我也趁著這段時間,思考了兩個問題。 01 關于風險 中國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少人愿意談及風險。 “啥事都要往好處想” “談論生死就是不吉利,很多話都不能亂說,恐怕觸了霉頭。” 然而,無論我們再怎么不想、不提、不聊,風險也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仍舊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此次武漢疫情,就是一起典型的“黑天鵝事件”。 所謂“黑天鵝”,指的就是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對各領域產生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比如說911事件、汶川地震、歐債危機等等。 與之對應的是“灰犀牛”,通常是大家習以為常,但卻忽略掉的風險事件。 我們對黑天鵝的力量一無所知,很難阻止其發生;然而對于灰犀牛,他們出現前往往伴隨著一些征兆,是可以被預見的。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身體對我們發出的一些訊號。 比如說經常熬夜掉頭發、時常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某個部位異常疼痛。 這些癥狀可能都是身體對你發出的預警信號,倘若不及時關注,很有可能某一天就會演變成某種疾病,令你措手不及,避無可避。 所以,當我們明白了風險存在的事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風險的回避、預防、控制和轉移。 回避和預防兩個環節在風險發生前,實際上我們真正能控制的部分很少,想要完全與風險隔離,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 其次就是對于風險的控制。拿澳洲大火來舉例吧,此次澳洲大火已經持續蔓延了五個月了,上億的動物失去家園,而澳大利亞對于大火的撲滅情況,卻非常不樂觀,也導致人民怨聲載道。對于風險的控制手段、方式,很大程度影響了風險造成的最終結果。 將自身不可承擔的風險,轉移到其他可承認此項風險的人或事物上。 最常見的風險轉移手段就是保險了。 我們沒有辦法承擔起疾病和意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讓他們來承擔。 這就是保險的本質,不能阻止風險的發生,但是可以幫我們分擔風險的危害和影響,在意外突然來襲時,才不會茫然失措。 正所謂“無知者無畏”。 有風險意識的人會采取各種手段保護自己不受侵害,凡事準備Plan B,對“灰犀牛事件”從不輕視,對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視…… 那些輕視風險,時刻抱有僥幸心理的人,往往才是最不堪一擊的一部分。 02 人與自然 李海鵬寫過一段話,“繁華不是常態,也不常駐一地。人和事物總是相互吞納、交流,沒道理人類予取予奪永不失手。” 當我看著新聞里滿屏的醫護人員,手機里刷屏的“武漢加油”,再對照這句話,李海鵬寫的可真好呀。 2020年教會我們的第一個道理,大概就是“沒道理人類予取予奪,永不失手”。 以前看三姑六婆在朋友圈轉發一些心靈雞湯,頗感不適。 但是最近看到一句話,我覺得沒有說錯, “如果這次病毒放過了人類,希望人類也能放過那些野生動物”。 人類以為自己是大自然的霸主,毫無節制的為所欲為,以滿足自己的貪婪和私欲。 破壞生態,對“野味”的追求,讓無數野生動物陷入了瀕危甚至滅絕的境地。 就連大象、鱷魚、黑熊,這些動物世界中的“狠角色”,都紛紛成為人類歡愉的道具。 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知不覺中,面臨著失衡。 而這次疫情的爆發,是我們為自己的狂歡買單,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戒和懲罰。 終于,在日益劇增的確診人數上,我們嘗到了打破自然打破平衡的惡果。 這一切,如果不能給予我們反思,只能成為開始,絕非結束…… 03 結尾 最后,寫完這些,我忽然想感謝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因為這件事, 我們才知道自己有多熱愛明媚的陽光,有多依賴新鮮的空氣,有多渴望熱鬧的街道,有多盼望春天的到來,又有多向往平淡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