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而又深刻,踏實而又風趣的王濤老師還將就“群文視域下的專題復習策略”對學生進行分享與指導。時代在變,認知在變,語文培養人才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新的題型、新的材料對于我們的復習將產生哪些變化?3月8日,星期日19:25,王濤老師與你不見不散。“情境”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內容,現代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系統包括語言和語境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很多語言只有在具體語境之下,才能產生特殊的意味。語文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是此學科的基本功夫,那么體味語言在特殊語境下產生的情境,就成了語文學科學習的重點。語文試題之中的字句賞析題往往都是要求考生體味具體情境后進行作答,可見,對“情境”的把握,是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關于“情境”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王大績老師、李曄老師等在前面的教研專場中已經有所涉及,昨天王濤老師面向學生再次強調,可見其重要性。部編版新教材的單元說明中,對于單元學習目標的闡述,鮮明地體現了情境性要求。  那么,高考是如何體現情境意識的呢?王濤老師具體指出了三個方面:將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合,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 將命題設置與相關文本相結合,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 將命題材料與生活現實相結合,創設綜合的探究情境。1. 首先,將作答要求與人生體驗相結合,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王濤老師以2001年的高考作文真題和2019年的高考作文真題為例,展示出高考考查方式的變化,由之前的“代圣人言”式不含情境的作文題,轉變為有著明顯情境意識的題目。 那么,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呢?王老師以2019年高考作文真題為例,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讀,讓同學們可以從情境的角度把握命題意圖。 王濤老師說,許多同學沒有寫好這篇作文,原因是沒看出題目所暗含的情境任務。這個材料其實是考查大家對勞動問題的認識。 首先,明確情境任務。王濤老師帶大家明確了與勞動這個概念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勞動創造人。勞動,意味著一種屬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它甚至成為了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區別。我們與我們的世界被勞動所詮釋,它是我們的生命彰顯自身的一種方式。無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還是信息文明,勞動都不會過時,勞動精神都不會過時,勞動教育都不會過時。在學校里所學到的任何知識,都是多少代人的勞動成績,都是由世界各個民族熱忱的努力和無盡的勞動所產生的。無一例外,也不容置疑。其次,在明確了情境任務后,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對“無時間派”“科學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視勞動派”進行思辨、分析甚至批評;要樹立榜樣、標桿和豐碑進而彰顯“勞動教育”的意義;要闡明后工業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講講自己是如何從我做起的;要發出號召和呼吁。同學們寫作時,對于這篇材料的立意便可以從如下角度展開:闡釋“勞動”是人之為人的屬性,人由勞動所定義,任何時代、任何人,都不能脫離勞動。針對現實生活中三種錯誤或糊涂的觀點及做法,指出危害,揭示本質。樹立標桿,指出勞動是幸福的,幸福來源于勞動。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全面發展,爭做全人。另外,王老師還以漫畫作文為例,來解讀此類作文的情境任務以及應對策略。 本文寫作的關鍵在于情真,難點在于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王老師建議大家,不妨追問幾個問題,以啟發自己的思維。
2.將命題設置與相關文本相結合,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 全國1卷這種新題型加大了難度,考查的形式更為開放,同學們要明確問題的情境,才能解決新的問題。王濤老師提醒大家,對于這種命題趨勢要引起注意。 
3.將命題材料與生活現實相結合,創設綜合的探究情境。 王濤老師建議大家,研究語文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地運用聯想、想象等思維方式,進入情境、揣摩語言、確認情感(主題)。  許多同學對于詩歌鑒賞題,往往只關注手法技巧,缺乏對詩境的整體理解和把握,無法做到身臨其境,就無法理解詩人。有關題材、手法、感情等所有的所謂題型或者套路,如果脫離了這個思維過程,缺乏移情于內的體驗,都是僵化的、低效的,甚至可以說閱讀沒有真實的發生。語文學科的思維模式應該建立在理解兩種基本語境之上,即首先通過文字描述進入具體的情景語境之中,還原語言發生的生活現場,并通過任務驅動理解語言在具體情景下的特殊含義,然后進一步把文章放入大的文化體系背景之中,從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兩個角度出發,理解語言在文化之中的具體所指,搞懂文中重點語詞在文化中的具體坐標所在,才能通過情境意識,讓理解和學習真實的發生。
|